黎民欽
【摘 要】 目的 總結針藥結合治療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后結石殘留的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膽囊結石患者,將其分成治療組(針藥結合治療)和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觀察和比較兩組病例主要癥狀的改善情況。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3%,對照組為90.0%;兩組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針藥結合治療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后患者的療效確切,可顯著降低術后結石殘留率或復發(fā)率,且安全、經(jīng)濟,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膽囊結石;保膽取石術后;針藥結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75.6+2 【文獻標識碼】 A
膽囊結石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近年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該病的金標準。但老式保膽取石術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結石殘留,增大了術后結石的復發(fā)率[1]。本研究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針藥結合方法治療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后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進行診斷。進行診斷。即:(1)B超顯示膽囊結石隨體位移動,囊壁厚度≤0.5cm;(2)膽囊收縮≥30%,存在膽囊濃縮與收縮功能;(3)非結核病活動期,無膽總管結石、膽總管梗阻及急性膽囊炎,無上腹部手術史。(4)無嚴重的心、肺、肝等臟器疾病者,及無凝血機制障礙者。
1.1.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進行診斷。即:(1)肝郁氣滯癥:①右胸脅或右上腹間歇性絞痛或悶痛,右上腹有局限性壓痛,低熱,口苦咽干,食欲減退,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緊;(2)肝膽濕熱癥:右上腹痛持續(xù)性脹痛,右上腹肌緊張,高熱,惡寒,口苦咽干,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身目發(fā)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數(shù);(3)肝陰不足癥:脅肋隱痛(綿綿不已,遇勞加重),口干咽燥,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弦細。
1.2 病例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適應癥者;(2)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3)年齡20歲-75歲;(4)能按醫(yī)囑進行針藥治療,且依從性好者。
1.2.2 排除標準 (1)妊娠、哺乳期婦女;(2)不宜進行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者;(3)并發(fā)其他嚴重疾病者;(4)中醫(yī)辨證不符、未按規(guī)定服藥、無法判斷療效、資料不全等患者。
1.3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2月-2013年2月本院的住院膽囊結石患者共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治療組男25例,女35例;年齡23歲-73歲;肝郁氣滯者30例、肝膽濕熱者18例,肝陰不足者12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5歲-71歲;肝郁氣滯者29例、肝膽濕熱者20,肝陰不足者11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術后常規(guī)給予防治感染、口服茴三硫膠囊和莫沙必利片等處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1)中藥貼敷神闕穴。自擬方:大黃、芒硝、吳茱萸、小茴香、木香各30g,冰片3g,將藥裝入紗布袋里,放在微波爐內(nèi)預熱1min-2min,將藥袋放在臍部熱敷,周圍予膠布固定,每次貼敷1h-2h,每天2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2)術后第2天即行電針治療,穴選日月、期門、膽腧穴、陽陵泉,所有穴位均僅取右側,直刺進針,得氣后接通G6805電針儀,用疏密波,強度以病人最大耐受量為度,持續(xù)通電30分鐘。起針后服50%硫酸鎂50毫升,每天1次,10天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1個月;(3)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進行中醫(yī)辨證論治。①肝郁氣滯者:給予自擬四金排石湯。組方為金錢草、威靈仙、麥芽各30g,海金砂20g,枳殼、郁金、赤芍、路路通各15g,柴胡、雞內(nèi)金各12g,當歸10g,黃芩8g;③肝膽濕熱者:加茵陳、梔子;②肝陰不足者:加石斛、生地、麥冬;若患者嘔吐劇烈,可加半夏、竹茹。均于術后第3天開始服用,每日2劑,連服1個月。
1.4.2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病例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膽囊壁厚度、膽囊收縮功能及結石復發(fā)率情況。
1.5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5]。即:(1)痊愈:癥狀與體征消失,無結石殘留或復發(fā),膽囊壁變薄、膽囊收縮功能恢復正常;(2)顯效:癥狀與體征明顯減輕,無結石殘留或復發(fā),膽囊壁變薄、膽囊收縮功能恢復正常;(3)有效:癥狀與體征均有所減輕,有膽泥或絮狀物殘留或復發(fā),膽囊壁未見增厚、膽囊收縮功能有所恢復;(4)無效:癥狀與體征均無改變,有膽泥或絮狀物殘留或復發(fā),膽囊壁增厚、膽囊收縮功能未恢復。
1.6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SPSS13.0處理病例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多組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病例綜合療效的比較見表1所示。
2.2 兩組病例臨床觀察指標的比較見表2所示。
3 討論
膽石病是膽道系統(tǒng)主要病癥之一,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現(xiàn)代醫(yī)學主要采取手術治療,近期療效雖較滿意,但遠期療效不盡人意,尤其術后結石殘留、復發(fā)、膽管狹窄和手術對肝臟造成的損害,均制約了外科手術的開展,難以從根本上防治膽石病。
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針藥結合治療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后結石復發(fā)的效果十分明顯。其原因可能為:(1)神闕穴(即肚臍)是胚胎發(fā)育過程中腹壁的最后閉合處,其屏障功能較差,且臍下無脂肪組織,故具有較強的滲透性,中藥貼敷神闕穴位可以大大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3,4]。(2)上述中藥能夠增強患者的膽汁分泌,促進膽囊的收縮,調(diào)節(jié)肝細胞的代謝,改變膽汁成分,減輕膽囊壁的炎癥,從而防止結石的形成;(3)針刺治療膽道疾病,具有解痙止痛、利膽排石、降逆止嘔作用[7]。其中,期門、日月分別是肝經(jīng)與膽經(jīng)的募穴,而募穴能夠募集本臟氣血,故針刺期門穴和日月穴具有增強肝膽功能的功效。膽腧穴為奇穴,為治療膽結石的經(jīng)驗穴,陽陵泉為膽之下合穴,主要治療六腑疾病,故針刺膽腧穴和陽陵泉穴具有疏肝利膽的功效[5]。
綜上所述,此次研究就是利用芳香化濕、行氣通腑、泄熱排毒之品熱敷神闕穴,再加上針刺“日月、期門、膽腧穴、陽陵泉”四個穴位,最終以達到利膽排石功效。中醫(yī)針藥聯(lián)合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既迎合了患者懼怕手術創(chuàng)傷和痛苦的心理,也顯示了其獨特的、經(jīng)濟有效的、安全性高的療效,可顯著降低術后結石殘留率和復發(fā)率。
參考文獻
[1] 張寶善.關于膽囊結石治療的爭論[J].中國醫(yī)刊,2007,42(5):1-4.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
[3] 祝定泉,等.針刺膽穴配合中藥治療肝膽結石31例[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6,20(4):44.
[4] 張仲源.促進透皮膚吸收的中藥[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1,10(6):48.
[5] 刁永紅,韓秀華,馬華,等.電針治療膽石癥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