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下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也是培養(yǎng)智慧型學生的有效途徑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信任學生,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最佳氛圍;要注重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質疑;弘揚學生個性,促進學生適應環(huán)境。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5-0049
語文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理想中的“自主學習”,顧名思義,應該是學生能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選擇適宜的學習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策略性的反思和調控,最終能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進而確定后續(xù)的學習任務。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學習,進行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從而實現自主性發(fā)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筆者淺談一下自己的構想。
一、信任學生,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學生有了個體體驗,教師要提供給他們展示的舞臺,為他們動口、動手提供時間和空間,為他們自我表現和互相交流提供多種多樣的機會,拓寬學生各自施展才能的天地。
我們眾多教師經常在口頭上說要改變教育觀念但是在具體操作中保留著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慣性,總是不相信學生,不放心學生,認為以前講得那么多、那么細、那么透,還有那么一部分學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豈不是更糟?這是教師首先應該解決的心理問題和認識問題。筆者在上《走一步,在走一步》這篇課文時,課前做了精心的準備,設計了很多問題。在上課時筆者給學生足夠的自主閱讀文本的時間,學生細讀課文后,筆者隨意問了一個課前沒有設計的問題:同學們認為這篇文章寫的好嗎?好在哪里?結果就是這么一個帶有隨意性的問題推翻了筆者之前設計的教學方案。因為同學們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在討論中“以小見大,由事及理”、“準確的詞語、傳神的心理刻畫”、“成功的刻畫了一位教子有方的父親”等等文章的重難點內容迎刃而解,這一堂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由此可見,只要我們信任學生,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提供給他們展示的舞臺,學生會還給我們一個驚喜。
二、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最佳氛圍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能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活動就會帶來疲倦。”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學生學習氛圍的營造、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
在課堂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語文課堂上的師生情感交流。教師要親切,語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斷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勵學生勇于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學生在課堂中既感到積極緊張,又感到輕松愉快。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講課過程中可走到學生中間,一邊講,一邊與他們進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適時地賞識、肯定或使用表示夸獎和欽佩的手勢,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這樣做能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一句鼓勵的話語或一個贊賞的微笑就是一束燦爛的陽光,足以照亮孩子整個人生。再者,不強迫學生一定要接受教師的答案,學生的意見往往有其獨到的見解。
三、注重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質疑
傳統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雖然教學中也強調師生間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師控制下的“一問一答”。依靠學生查找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布置作業(yè)也多是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作業(yè),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fā)表看法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壓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發(fā)展。語文教師應該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學習母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guī)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學習,逐漸掌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告訴我們:教學不能是講解式的,不應當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當讓學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fā)現者。
《語文課程標準》就論及“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一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是學生發(fā)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發(fā)展的主體。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學問點,教給學生不同的學習要領。以七年級上冊第四單位為例,本單位都是描繪四季風景的散文,正在指示學生分析這些篇目時,從以下幾方面進手使學生控制學習這類文章的要領:1. 捉住景物特征寫景。2. 正確的動詞、描述詞、疊詞的使用及其表達作用。3. 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要領的使用及其表達作用。4.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要領。5. 精巧的構思等。經過這一單位的學習,不但使學生控制了一定的學習要領,并且可以做到舉一反三。
除了學法指導,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但是,何處尋疑?怎樣質疑?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剛開始時,肯定是有困難的。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適時點撥誘導,教給方法,從扶到放,使學生學會發(fā)現,學會質疑,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我們根據語文學習的特點,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首先,抓住課題質疑。要求學生仔細分析課文的標題。看標題是什么結構,中心詞是什么,這樣的標題適合寫成什么樣的文體,重點應該寫什么,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果自己都能回答自己的“為什么”,就說明學生已經懂得了命題的意義,如果不能回答,這就是疑問,就需要探究。
其次,就文章的整體把握質疑。要求學生學會問本文是誰寫的,寫了些什么,他為什么要寫這些,是怎樣寫的,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這些剛開始時是比較難,如果都能夠回答,閱讀能力就不錯了;不能回答,就可以通過合作探究討論解決。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能夠得到培養(yǎng)。
第三,抓住文章的關鍵詞語、句子質疑。告訴學生文章哪些地方的詞語和句子是關鍵詞句。比如,描寫事物的定語和動作的狀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每一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尤其是記敘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說明文中總結概括的句子,議論文過渡的段落等,看它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多問幾個為什么。
此外,還可以從“看似矛盾,卻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質疑。從標點符號的運用上發(fā)問,從課文內容的前后聯系上發(fā)問等。總之,應該在學生想知道處,在學生易出錯處,在學生理解片面處,多角度地引導學生進行質疑,使學生的思維產生興奮點,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弘揚學生個性,促進學生適應環(huán)境
初中生已有獨立的意識,期望教師、家長能像大人一樣尊重他們的選擇。且能自覺地評價自己,又力圖在任何場合表現自己,但這種表現往往會做出過激行為。初中生理想不穩(wěn)定,容易受外界影響,因而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要根據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既要弘揚個性,又要正面引導,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悟,使他們形成一個健康的心理。教師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展示語文得天獨厚的魅力,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關注弱勢群體,激勵原創(chuàng)學習,讓學生能正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克服“虛假自主”。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說了算,在沒有充分引導、創(chuàng)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你喜歡讀哪一段讀哪段”、“用你喜歡的方式讀”、“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各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教師又不及時發(fā)揮主導作用,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假自主”,學生對學習過程缺乏自我調控,課堂管理容易出現混亂。還有的課堂片面追求“熱鬧”,非教學因素太多,偏離了教學目標。為了體現新課程對學生的要求,許多教師都設計了這樣或那樣的“活動”、“游戲”,于是許多非教學活動紛紛“粉墨登場”。于是,游戲開展的熱熱鬧鬧,活動一個接一個,但到知識點講授時卻草草而過。熱鬧不等于學生在積極思維,而且積極思維也未必是有效思維。實際上這也是虛假的“自主”之一。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是主體性教學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嘗試滲透問題意識的教學,極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不僅樂于自主學習而且善于自主學習。
作者簡介:趙永恒,1975年11月出生,16年教齡,中學一級,擔任廣西大新縣桃城一中語文教師。
(作者單位:廣西大新縣桃城一中 53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