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芳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之不遠。”這里的“文”指文采,精彩的語言能使文章富有魅力,從而更有效地表情達意。詩文、名句、諺語、典故等往往凝練典雅,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文質兼美??紙鲋腥裟苌朴谠蚧脛t可使作品文采斐然。
這里所說的援引指的是引用,就是在寫文章時引進別人的言語作為佐證?!皠e人的言語”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俗語格言、詩文名句、諺語民謠、成語箴言、典故或者是現(xiàn)當代名家名篇、美文時文中的只言片語等等。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運用“引用”這種方法有時確實能起到扮靚文章語言增強文章意蘊的作用,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其目的:一是印證自己的觀點,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在議論性的文章中最常見到,如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來證明“學習需要勤苦的精神”這個觀點,是極妙的了。二是抒發(fā)自己的情思,使文字典雅經濟,讀起來饒有風趣?!督亲印っ苤莩霁C》短短70字的一首詞中,蘇軾居然多次不厭其煩地引用了孫權射虎的典故、馮唐赦免魏尚的典故以及天狼星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詞人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決心馳騁沙場抗擊遼、夏侵略的愛國壯志。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中國文人的婉曲風格盡展。
開篇引用古詩文名句或者名言警句,能夠讓文章迅速入題,而且給人一種典雅蘊藉的感覺。比如,寫奉獻類題材的作文,可以引用龔自珍的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寫愛國類題材可以用“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寫親情類作文可以用孟郊的《游子吟》或者“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清·李毓秀)。寫景類作文中詩詞名句則能使文章增添別樣的風韻。比如,寫春景用“草色遙看近卻無”或者“二月春風似剪刀”,寫秋景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形容秋葉紛飛的情景等等,皆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在議論文中旁引博征可增強文章的雄辯色彩,在說明文中一樣可以引經據典。如,中學課文《看云識天氣》中引用了很多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涵和文學色彩?!墩f屏》中引用了一些詩文詞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閑倚畫屏”、“抱膝看屏山”不僅使文章古樸雅致,也讓我們了解了屏風這類古物積淀的厚重的古典文化。
當然,考場作文不是考核背誦名言警句的能力,引用得恰切、自然,貼合文意才是好文章。
化用是引用的延續(xù),是更高層次的引用,合理借用化用古語美文,往往能使作文意味深遠、典雅而富于韻味。
宋代盧梅坡《雪梅》詩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句;曹雪芹之祖曹寅亦有“輕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蓮花一線香”的詩句;《紅樓夢》中林黛玉有一首詠白海棠的詩更是膾炙人口,其中“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兩句,意即白海棠白凈如同梨花,風韻可比梅花,說得巧妙別致,海棠花對圣潔傲岸的精神內涵的追求也是黛玉自身的寫照。其實后兩聯(lián)可能都是由前一聯(lián)援引化用所得。
考場中化用古語作標題可使作文“眉目清秀”,令人眼前一亮。標題《近墨者未必黑》一看即知是對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翻新。上海一考生的作文標題為《忙兮忙兮奈若何》,幽默調侃中有絲惘然和無奈,它其實就是從項羽《咳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典化而來。
題記僅次于題目,處在一個搶眼的位置,有時借用古語箴言作題記也不失為一個妙招。廣東一考生在《我和父親一起走泥路》中題記是這樣的:“泥濘留痕,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不僅文采斐然,而且點題揭旨立意深遠,足夠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一般來說,結尾處可以化用詩文名句,稍作修改,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主旨。在表達樂觀積極這個主題時,一學生在結尾化用了俗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林清玄卻說那就常想一二”使人耳目一新。在抒發(fā)母愛情深時一學生化用艾青的詩收尾:“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你——我的母親愛的深沉。”這樣的化用新穎別致、化腐朽為神奇,怎不令人動容?北京一考生在《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結尾處說:“如果我們有了這雙尾翼的輔助,哪里用翼若垂天之云?只需一雙蟬翼,也可逍遙游于九霄!”正是對莊子《逍遙游》的藝術化用。
三、閱讀積累,讓“庸婦巧為有米之炊”
然而,引經據典援引化用的運用卻與學生儲存的知識量有很大關系,讓學生在腦海中儲備必須的材料,成為作文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這個環(huán)節(jié)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多閱讀多積累。
對于農村學生而言,課外讀物的匱乏限制了閱讀的實施,更別說積累了。針對這個現(xiàn)狀,教師要想盡方法彌補農村學生書源的短缺,定期為學生從學校圖書館借閱,定下閱讀任務,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而初中生的鑒賞能力尚需提高,因此在具體積累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具體而微,先把學生引上路。每天給學生三到五句名言警句,利用語文課的課前幾分鐘時間帶著學生背。如果學生程度稍差,可以減至兩句,甚至一句。即使一句,若能長期堅持,收效也是很好的。
通過閱讀和每日的背誦,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這樣即使是“庸婦”只要“有米”也可“巧為”了??紙鲋兄灰朴谠?,何愁作文不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