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蕓
摘 要: 音樂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有時很難用言語表達;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蘇軾的《赤壁賦》中都有關于音樂的描寫。作者著重從獲得美的感受、體驗美的情懷、進入美的境界三方面談談對音樂美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詞: 音樂美 理解 感悟
“珠玉落盤”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改寫。詩句出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以下簡稱《琵》),是描寫琵琶音樂的名句?!安唤^如縷”出自宋代蘇軾《赤壁賦》(以下簡稱《赤》),是描寫簫聲的名句。
音樂是無形的,抽象的,稍縱即逝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很難用文字記錄它,描寫它,表現(xiàn)它,有時甚至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琵》、《赤》這兩篇詩賦,是古代作品中描寫音樂的典范之作。作者捕捉到了樂器演奏的各自特色——琵琶這種彈撥弦樂的“顆粒性”聲音特點,簫這種竹管樂器“悠遠,蒼涼”的特性。結合當時的情境,借用音樂,充分表達了他們的心聲。感嘆之余,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對所寫樂器的熟悉、對音樂的理解及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欣賞音樂重在感受和領悟。
一、獲得美的感受
人類對音響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如母親懷抱嬰兒時,讓嬰兒的頭部偏向左側——母親的心臟,嬰兒會感到熟悉,感到安全,會很快安定下來。又如當一個小孩子奶聲奶氣地叫“媽媽”時,年輕的母親們都會以為是在叫自己,因為童聲都一樣。只有孩子發(fā)育變聲后,每個人才有了自己的聲音,而且是獨一無二的聲音。這樣就有了音量大小、音域高低、音色好壞、音質優(yōu)劣等差異。別人能夠模仿你,那是因為別人抓住了你聲音的特點。“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突出的就是你的個性。
自然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本身無所謂美與不美,自然是因人而美,是因人的感受而美:對人來說,面對自然可能無動于衷,只有“感受自然”才有美。風聲、雨聲、泉水叮咚聲;桑樹顛的雞鳴聲,深巷中的狗吠聲,長江兩岸的猿哀鳴聲,等等,大自然賦予了我們無窮的寶藏,只要用心感受,便“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赤》)。
漢語拼音因為有四種不同聲調:陰平是高平調,調值為55;陽平是中升調,調值為35;上聲是降升調,調值為214;去聲是全降調,調值為51,所以發(fā)聲后有高有低,抑揚頓挫,非常好聽。那些講究對仗、講究韻律的詩詞歌賦且不必說,讀來肯定具有音樂美。單從一個人講話的語速、語調、輕重緩急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心聲——流暢輕柔的話語讓人舒心,急促生硬的話語讓人緊張,斷續(xù)含糊的話語讓人疲憊,等等,這就是漢語的魅力。音樂作用于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深入心靈的:喜歡就是喜歡,感動就是感動。在《赤》中“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喝到盡興時想唱就唱,發(fā)自肺腑,因為這是心底里的聲音?!杜分小昂雎勊吓寐暎魅送鼩w客不發(fā)”。那是因為琵琶音樂太吸引人了,太好聽了,“如聽仙樂”一般,讓人迫不及待聽了還想聽。
二、體驗美的情懷
欣賞音樂要以情感體驗為中心,配合聯(lián)想、想象。我們或許有過這樣的體驗:小時候的某一天,如果媽媽突然抬高音量,大聲、急促、兇兇地叫喊我們的名字,那么我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緊張、恐懼。因為過去的類似的情感體驗告訴我們,媽媽生氣了。緊接著我們會聯(lián)想自己哪里做錯了。其實這一過程揭示了音樂欣賞的不同一般:情感體驗在前而聯(lián)想想象在后。一般的藝術欣賞是聯(lián)想想象在前而情感體驗在后。如小孩看見穿白色衣服的人就想躲避,那是因為他會聯(lián)想到護士醫(yī)生,然后會想到吃藥、打針的痛苦。
情感體驗以感受為基礎,但又是對感受的提升。如聆聽《黃河大合唱》,我們會感受到震撼,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我們會聯(lián)想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的磅礴、大氣。黃河,這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永遠壓不垮打不倒的象征。會聯(lián)想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堅強不屈、頑強抗爭的英雄氣概,會產(chǎn)生悲壯慷慨、激越昂揚的情感,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豪邁,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等等。
情感體驗要調動諸多感覺,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赤》、《琵》中就運用了疊詞、象聲摹音的方法,如《琵》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赤》中“其聲嗚嗚然”;以意繪聲,如《赤》中“如怨如慕”;以聲擬聲,如《赤》中“如泣如訴”;或采用以形擬聲的方法,如《琵》中“大珠小珠落玉盤”、《赤》中“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形擬聲”的這種通感修辭手法,將視覺與聽覺相互轉移和溝通,充分表達了人的情感體驗?!按笾樾≈椋ㄒ曈X)落玉盤(聽覺)”,“余音裊裊(聽覺),不絕如縷(視覺)”。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道:“將手輕柔地放在小樹上,我可以感覺到小鳥在音律豐滿的歌聲中快樂地跳躍?!逼渲杏杏|覺、聽覺、視覺的轉移和溝通,這對于一個失明失聰?shù)娜藖碚f是非常豐富的情感體驗。通感也可以是嗅覺與聽覺之間的聯(lián)系,如朱自清《特塘月色》中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嗅覺),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聽覺)”;視覺與聽覺之間的聯(lián)系,如“光與影(視覺)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聽覺)”等。
三、進入美的境界
美的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生而具有追求美的天性,具有擺脫功利、超凡脫俗的意象:五音不全的人也會哼哼,色彩不辨的人也會涂鴉,大字不識的人也吟詩,吝嗇鬼也有破財助人的沖動,等等。
音樂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可以給人聽覺以愉悅,凈化人的靈魂,使人的精神得到一種高度的享受,進入美的境界。如就餐時的輕音樂,睡覺時的搖籃曲,旋轉時的華爾茲,會場上的迎賓曲,等等,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冻唷分小坝嘁粞U裊,不絕如縷”,寫出了音樂對人的影響是長久的,綿延的,細膩的;會時時縈繞在心里,久久回響在耳畔?!杜分小皷|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是寫音樂效果的名句,真實地反映了人們一旦沉浸在音樂美的境界中,便會陶醉,忘記了自我。
泰戈爾說:“我的生命就像一個多節(jié)的蘆笛,經(jīng)過它希望和收獲的缺口,便奏出多姿多彩的音樂。”人生就是一首《命運交響曲》(貝多芬)。所有對自然的感受,都是對生命的感受,都是對生命存在價值和生命存在方式的感受。只要我們用心領悟,就可以達到在琴聲中與圣人對話,沂水春風后放歌而歸的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江蘇省職業(yè)學校語文教材編寫組.楊九俊主編.《語文》教科書.江蘇教育出版社.
[2]袁振國主編.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