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改娜
(四川警察學院 偵查系,四川 瀘州646000)
CQT(comparison question test或 control question test),中文譯為對照問題測試,也稱準繩問題測試或控制問題測試法,由美國芝加哥的理德(John Reid)于1947年發(fā)明。準繩問題測試是指測試人員根據(jù)測試對象的個人情況,通過分析判斷選擇那些測試對象應當會作不誠實回答的某些事實作為準繩問題,將與案件有關的事實與情節(jié)作為目標問題,將這兩類問題以一定的原則組成一組問題,通過比較測試對象在兩類問題上的反應,從而判斷測試對象對目標問題的回答是否為誠實回答的一種測試方法。
準繩問題的概念是從CQT準繩問題測試方法中援引而來。所謂準繩問題(C問題)comparison question或control question,指與調(diào)查的案件有所關聯(lián),測試對象必然會或者很可能會作出不誠實回答的問題,是用來與相關問題作比較的問題。它為相關問題的分析判斷(是否為撒謊反應)劃定一條基線。如果測試對象在準繩問題上的反應強于相關問題并達一定程度,說明測試對象與測試的相關問題無關;反之,說明測試對象與測試的相關問題有關。
從廣義來說,準繩問題的開發(fā)有兩層含義:一為準繩問題的設計。即根據(jù)案情、測試對象的個人情況設計出相應的準繩問題;二為與測試對象就準繩問題進行的引導性討論。從狹義來說,準繩問題的開發(fā)僅指在準繩問題選擇完備、測試方案已經(jīng)確定的情況下,就準繩問題本身與測試對象進行的引導性討論。本文中,筆者將采用狹義的概念,而將廣義的準繩問題開發(fā)分為準繩問題的設計與準繩問題的開發(fā)兩個過程來理解。
準繩問題的開發(fā)過程一般是在正式測試之前,測試人員根據(jù)案情和測試對象的個人情況選擇適當?shù)膯栴}作為即將測試的準繩問題,并與測試對象就案件有關的問題及測試對象個人的有關問題進行適當?shù)囊龑杂懻?。通過測試人員與測試對象的交流,進一步了解測試對象的情況、測試對象與案件之間的關聯(lián)情況(知情、參與情況)及測試對象對相關問題和準繩問題的態(tài)度,使測試對象充分理解準繩問題的內(nèi)容及準繩問題的重要性,將測試對象的思路引到測試的目的上來。測試人員應該通過這些討論使無辜的測試對象將注意力放在準繩問題上,使有罪的測試對象將注意力放在目標問題上。準繩問題開發(fā)的過程就是將測試對象的思想純化的過程,使其思路集中在測試人員所問的問題上。簡單地講,就是引導測試對象該害怕的害怕,該反應的反應。
CQT測試,即比較測試,主要是比較同一測試對象在兩類問題上的反應而判斷測試對象在相關問題上的誠實與否。比較測試法的原理是:準繩問題測試是通過比較同一測試對象在不同類型問題(準繩問題和目標問題)上的心理生理反應的差異來判斷其在目標問題是否為誠實回答,它與測試對象的心理素質無關。通過生理數(shù)據(jù)的比較,可以判斷測試對象在面臨準繩問題和目標問題兩種威脅時,他在哪個問題上反應更強,哪個問題對他而言是更大的威脅。對于犯罪行為人來說,目標問題對他而言是更大的威脅,所以他在目標問題上反應會更強。對于無辜者而言,目標問題與他無關,通過測前談話與激勵測試,使他相信測試的科學性與準確性,他在目標問題上就不會因為擔心測試錯誤而緊張,因他不是案件行為人,他對目標問題相對不很關注,而準繩問題是生活中一些未被人知曉的不愿意被人知曉的事情,所以他對準繩問題應該更為關注。
準繩問題測試理論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假定基礎上的,即有罪者(撒謊者)更害怕相關問題,因而會對相關問題產(chǎn)生更大的心理反應;而無辜者(誠實者)害怕準繩問題,因而會對準繩問題產(chǎn)生更大的心理反應。因此,根據(jù)被測人對相關問題和準繩問題反應的差異,就可以把有罪者和無辜者區(qū)分出來。一般情況下,如果選擇不恰當?shù)臏世K問題,就相當于選擇了錯誤的標尺,對于以此標尺來衡量的結果準確性肯定是不可信的。所以,準繩問題選擇不恰當,結論肯定不準確。但僅選擇了恰當?shù)臏世K問題而沒有對準繩問題的適當開發(fā),測試對象不能完全理解測謊的準確性,不能正確理解準繩問題的含義、重要性,容易造成對準繩問題的忽視,以致造成測試的結果有誤差。只有通過在測前談話中對準繩問題的開發(fā),就準繩問題與測試對象進行討論,讓其有正確的認識,并留下一定程度的印象,才能使測試對象把準繩問題提升到一定高度,從而達到與相關問題相近的作用。若開發(fā)不適當,可能導致有罪者把注意的重點放在準繩問題上,從而誤把有罪者當作無辜者,也可能導致無辜者沒有關注準繩問題,從而誤把無辜者當作有罪者。
所以,選擇恰當?shù)臏世K問題,并在正式測試前讓測試對象了解準繩問題的重要性,將測試對象的關注焦點放在其該關注的問題上,顯得非常重要。CQT測試的原理,決定準繩問題的設計與開發(fā)成功與否成了整個準繩問題測謊成功與否的關鍵。
設置準繩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讓無辜的受測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準繩問題上,而不過分關注相關的問題,從而保護無辜者。
準繩問題應當與相關問題有一定的聯(lián)系,似乎是相關問題的一部分(如關于犯罪動機的問題)。只有與相關問題相關聯(lián)的問題才能讓測試對象對其重視,才能調(diào)動測試對象的有效反應,才能體現(xiàn)準繩問題的價值即作為評判相關問題的標準。準繩問題一般與相關問題的聯(lián)系,可以在性質上類似,也可以在動機上有一定的關聯(lián)。
準繩問題應該與相關問題相匹配。所謂相匹配,指的是在性質上是一類問題或者在強度上較一致,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性質相匹配。指在事件性質是上應是一類問題。
如盜竊案件常用的準繩問題是:“你小時候做過小偷小摸的事嗎?”“當有機會的時候,你會占別人的小便宜嗎?”
兇殺案件常用的準繩問題是:“你會想辦法報復跟自己過不去的人嗎?”“當別人遇到不幸時,你會幸災樂禍嗎?”
強奸案件常用的準繩問題:“你曾經(jīng)有過不正當?shù)男孕袨閱???/p>
通用的準繩問題:“你在警察面前說過謊嗎?”“為避免受到懲罰你會掩蓋事實真像嗎?”
之所以選擇與相關問題性質上相一致的問題作為準繩問題,是因為不同性質的問題放在一起時,無法明確地評判其可能帶給測試對象的刺激度上的差異性。對于準繩問題測試的有效性來講,準繩問題與相關問題對測試對象的差異性越大,測試結果有效性越強,越能區(qū)分測試對象究竟更為關注準繩問題還是相關問題,也更易區(qū)分測試對象是有罪還是無辜。若性質不匹配,如相關問題為盜竊,采用“你有過不正當?shù)男孕袨閱帷保黠@不恰當。
2.強度相匹配。準繩問題的刺激不能比相關問題更強,但也不能太弱。
此處我們要明確準繩問題強度的含義。筆者以為,準繩問題的強度是指準繩問題對特定的測試對象而言的心理刺激度。之所以將其限定在“特定的測試對象”,是因為從心理學上來看,不同事物對同一主體的心理刺激度不同,同一事物對不同的主體而言心理刺激度也是不同的。比如,“殺人”與“盜竊”兩者的刺激強度是不同的,“殺人”與“強奸”兩者的刺激度也是不同的。
那么,如何判斷準繩問題的刺激度強弱就成了需要討論的問題。筆者以為,判斷準繩問題的刺激度強弱應該將一般標準和特殊標準結合起來。一般標準是指針對一般人來講,某種事物的刺激度始終比另一事物的刺激度強。比如“殺人”要比“強奸”強,這可能對大多數(shù)來講是適用的。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是豐富多樣、具有個體差異性的,這樣的一般標準在某些時候對某個個體來講,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某犯罪嫌疑人特別在乎別人對他的生活作風評價,而不在乎之前是否傷害過別人,也不在乎之前是否挪用過公款。那么此時,他可能會對“你有過婚外性行為嗎”等問題非常敏感,而對于“你是否傷害過別人”敏感度次之。所以,對此人而言,前一個問題就是強度更大的問題。可見,刺激強度的判斷具有個體差異性。這就是刺激強度的特殊標準。在實案測試中,我們要將一般標準與特殊標準結合起來判斷。若某測試對象無特殊的情況,以一般標準來判斷即可;若根據(jù)前期工作了解其對某些事件有特殊的關注,那么我們要選擇的應該是特殊標準。選擇準繩問題時應該進行如下評估:對有罪測試對象的觸動會大于相關問題嗎?對無辜者的觸動會小于相關問題嗎?以此來檢驗準繩問題強度是否適當。
選擇的準繩問題應該使測試對象會去撒謊或者覺得自己可能會被懷疑撒謊,從而產(chǎn)生防御心理,即擔心被揭穿卻又不得不撒謊的矛盾心理。所選擇的問題應該是受測人不愿意承認的,應該是出現(xiàn)概率最大之行為、大多數(shù)人共有的行為,一般為涉及道德品質的問題,如小偷小摸、不良性行為等。
與相關問題相反,準繩問題不能具體,內(nèi)容范圍廣,概念含糊。相關問題應該是一個直接指向犯罪行為人對犯罪記憶的一個點,而準繩問題應該是一個可以把大多數(shù)測試對象都能罩住的一個網(wǎng),似乎與相關問題有聯(lián)系,但又不直接指向某一個具體的、似是而非的問題,一般是與當前案件的動機或者道德品質基礎有關的問題。如相關問題是強奸,準繩問題可以是“不良性行為”;相關問題是殺人,準繩問題可以是“傷害”、“報復”等。
之所以用抽象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它對于任何測試對象通常都會調(diào)動一定的反應,不管是有罪者還是無辜者都具有效性。另一方面,抽象的問題容易建立與相關問題的關聯(lián)性。具體的問題,如“去年你是不是參與了一起搶劫?”一般更容易讓測試對象僅回答問題本身,而不易聯(lián)想起它與案件的關聯(lián),如果測試對象覺得準繩問題所涉及的那個具體的事件實際上不重要時,準繩問題就失去了意義,而寬泛和抽象的問題“你是否有過小偷小摸的行為”卻能很好地建立與相關問題的關聯(lián)。
實踐證明,如果提問和回答的雙方對某個事件或事實心照不宣時,提問方有意識使用一些抽象、含糊的問題,反而能給回答方帶來更大的刺激。[1]
準繩問題的開發(fā)建立在對測試對象個人基本情況、個性心理特征、交往關系、個人評價、罪責感的綜合分析了解的基礎上。測前談話是進一步了解測試對象情況、案件情況的好時機,同時也是進行準繩問題開發(fā)的好時機。
開發(fā)準繩問題前一般先通過偵查機關提供的案件情況側面了解測試對象的情況,設計測試方案,再通過測前談話面對面了解被測試人,看測試對象刻意回避的是哪些問題,以此來檢驗測試方案中提前設計的準繩問題是否恰當并根據(jù)情況作出調(diào)整。
同時,要通過測前談話來建立測試對象對準繩問題的關注。一般來講,接受測試的對象對相關問題的關注是沒有問題的,但測試對象容易忽視準繩問題對他的重要性。準繩問題的開發(fā)過程就是要建立準繩問題與測試相關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使對象對準繩問題形成關注。
可能性準繩問題開發(fā)時應通過一定的途徑引導測試對象,使其關注準繩問題并在準繩問題上撒謊,如經(jīng)典的引導話:小時偷針大時偷金。此時實際上是測試人員利用一種邏輯推理來引導測試對象對于準繩問題與相關問題之間聯(lián)系的認識與理解。如相關問題為盜竊案件,準繩問題為小偷小摸行為,從人的一般生活常識來理解,小偷小摸的人具備了實施某一盜竊行為的思想與行為表現(xiàn)基礎,也會成為被懷疑實施盜竊的依據(jù)。但這并不絕對。所以,測試人員在對準繩問題與相關問題的邏輯關系進行說明時也不能用絕對性的語言來引導,否則可能出現(xiàn)兩種不利結果:聰明的測試對象會揭露此兩者的非必然聯(lián)系,使得準繩問題開發(fā)無效。另外,還可能使測試在法律上引起爭議。
在準繩問題開發(fā)時注意不要測試對象對準繩問題作出承認。在一些案件中,測試對象會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準繩問題所涉內(nèi)容,可能因為準繩問題太弱等原因。測試人員此時就需要“擠牙膏”似地挖掘測試對象的不良表現(xiàn),直到其作出否定(撒謊)回答為止。
值得關注的是,此處的挖掘并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有可能出現(xiàn)挖掘過度的情況,即測謊對象的劣跡表現(xiàn)就只有那么多,而根據(jù)準繩問題測謊的原理,我們需要得到的是測謊對象撒謊的回答,而非其誠實的回答。如果將其挖盡,則可能出現(xiàn)測謊對象在該問題上的回答是誠實的。在此種情況下,我們所選擇的準繩就不具備準繩問題的價值了。
引導性準繩問題是為了解決尋找可能性準繩問題時出現(xiàn)的困境而生,其源于設計引導性準繩問題時可能會出現(xiàn)測試對象無任何可利用的劣行的情況,可能是測試對象之前確實沒有不良表現(xiàn),也可能是偵查中對測試對象的情況掌握不充分。測試人員找不出來測試對象可能會撒謊的問題時,測試人員可以設計一類讓測試對象“有意識”去撒謊的問題,以此作為判斷相關問題的參考。如測試當天是晴天,可特意問“今天是晴天嗎”?讓測試對象作否定性回答,以此作為準繩問題。
引導性準繩問題的開發(fā)在問題的選擇上相對較為簡單,但在引導測試對象理解時會更費周折一些。要使測試對象理解測試的原理,并充分理解此處“故意”撒謊的用意僅是為測試案件提供一個標準。引導性準繩問題易出現(xiàn)的不利結果是,測試對象(特別是測試結論為陰性時)面對測試結論,往往狡辯說測試結論的出現(xiàn)是測試人員讓其撒謊導致的。對引導性準繩問題的開發(fā),更重要的是去說明其中的邏輯關系,要讓測試對象明確此處撒謊純粹是為了測試的需要,而不涉及案件的問題。此處的撒謊正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他與案件是否有關的問題,重要的是取得測試對象對測試結果的認可。
引導性準繩問題同時也存在強度的問題,在測試對象明知是故意撒謊的情況下,準繩問題的強度往往是既定的,其是否與相關問題相匹配還需要結合案件情況具體審視。
[1]陳云林.現(xiàn)代心理測試技術導論[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