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蘇 楊錦泰 閔二虎/文
將加工處理的原料,放入砂鍋加適量的湯水和調料,蓋緊鍋蓋燒開,改用中小火進行較長時間的加熱,待原料酥軟入味后,留少量味汁成菜的多種技法總稱。
這種技法是在密封和湯水較少的狀態(tài)下加熱,不像燉、煨那樣長的時間,也達到(包括大型原料)酥軟入味的目的。
燜法也是三種“火攻菜”法的一種,是運用水媒中的柔性火候,以取得原料熟透酥爛的效果。所謂“柔性火候”,也就是中小火低溫加熱的火候,相對于旺火高溫加熱的剛性而言。柔性火候沒有剛性火候那樣的沖擊性,而是以較低的固定恒溫熱量,不斷向原料內(nèi)部滲透,通過長時間的滲透加熱,使原料組織變性、分解,溢出鮮香滋味,不會產(chǎn)生剛性火候因掌握不當而導致原料外煳而內(nèi)生的后果,成菜形體完整,質地軟爛,鮮香味透,這就是柔性火候的作用,也是“火功菜”烹飪效果的機理。
燜法所用主料大部分要預制成半熟品或全熟品,因預制加熱的方法不同和調味上的差別,各地將燜法分成很多具體技法。按預制加熱方法分,可分為原燜、炸燜、爆燜、煎燜、生燜、熟燜、油燜;按調味種類分,可分為紅燜、黃燜、醬燜、油燜。
上述燜法名稱的技術內(nèi)容和烹調目的,除原燜、油燜外,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但是無論何種燜法,主料都不上漿掛糊;加入鮮湯的數(shù)量要準確,并且一次加足,中間不能揭蓋添湯;制品成熟后,一般都不勾芡,依靠火力自然收汁,只有少數(shù)品種因為原料脂肪少或膠原蛋白少,湯的黏性差,可加少許濕淀粉攪勻,以增加湯汁的濃度。燜法使用的主料與其他的“火功菜”相似,大都是經(jīng)得起較長時間用小火加熱的堅實葷料,如禽肉和水產(chǎn)中的魚等。成品色澤醬紅,形狀整齊不碎,質感松軟酥爛,湯汁稠濃味厚。但也可以使用部分蔬菜作為原料燜制,如冬筍、萵筍、茄子、蘿卜等,燜制后的質感以柔軟酥嫩為主,滋味亦厚。
將加工整理好的原料用沸水焯燙或煮制后,放入砂鍋中,加入調料和足量的湯水(沒過原料)燒開,蓋緊鍋蓋。在密封的條件下,用中小火較長時間加熱燜制,使原料酥爛入味,留少量汁味而成菜的技法。這種技法,采用了焯煮和密封燜制的2次加熱,是原料在受熱分解變軟的過程中,充分吸收調味汁的滋味,并和原料自身滋味結合在一起,產(chǎn)生濃厚的美味。具體操作關鍵是:
原料的預制大多采用水煮預熱的方法,要求煮制半熟或全熟,至少要煮至原料外皮緊縮變色,表面蛋白質受熱凝固,原料內(nèi)部的一部分水分已被排出。水煮處理后,放入砂鍋中,加入調料和適量的湯水。由于燜法制品大都講究色澤深紅(有的是金黃),湯汁黏稠,所以使用的原料,除了蔥、姜、料酒外,多數(shù)是使用深色醬油和白糖,以保證色澤和湯汁黏性。調味以后,加蓋密封,以防燜制過程中走失香氣。然后架在火上,用旺火燒開,改用小火較長時間加熱燜制,直至原料燜爛入味。如果燜至原料已爛而湯水還多時,則要回到旺火收汁,以湯汁黏稠為準。原燜的制品,不但原料塊形要不碎不裂,而且由于砂鍋密封較好,故還能保持原味。成熟以后,連鍋上桌,開蓋以后,原味香氣四溢,故而取名為“原燜”。原燜操作看似煨法,但確有不同:煨法是半湯半菜,湯寬乳白居多;而原燜制品則是緊湯濃稠,色澤醬紅。這就區(qū)別出兩中不同技法的特色和內(nèi)容。
原燜法的收汁是籠住香味,保持鮮味的重要內(nèi)容。收汁時,絕不能像干燒那樣將味汁全部干,而是收至濃稠為準。這個標準就是收汁后,達到原料上掛汁、盤中有汁敷底的程度。如果味汁收濃后黏性不夠、掛不住原料,可以用勾芡彌補。但原則上講,原燜法是不能勾芡的,所以盡量不勾芡。
紹酒燜肉(山海菜)
原料:豬五花肉1000g,蔥段 25 g,姜片 5片,紹酒 400 g,醬油 100 g,白糖 50 g。
工藝:(1)將豬五花肉表皮用小火燎煳后,放入冷水里浸軟,用刀刮去皮洗凈,切成5 cm見方的肉塊,有沸水焯燙半熟,取出控水。
(2)將砂鍋洗凈,鍋底鋪上蔥段、姜片,把五花肉肉皮朝上整齊地擺放在鍋內(nèi),加入紹酒、醬油、白糖,用旺火燒開,蓋上鍋蓋,置小火燜1 h左右,原鍋上桌即成。
技法定義 將加工好的原料,經(jīng)過油炸,排除原料中的適量水分,使之受到油脂充分浸潤,然后放入砂鍋中,加調味品和適量鮮湯,蓋上鍋蓋,先用旺火燒開,再改用中小火燜,邊燜邊加一些油,直至原料酥爛而成菜的技法。如果使用輔料如栗子、山藥等同燜的,也要預制成半成品,同主料一起下鍋加熱成菜。這個技法,是經(jīng)過中低溫油預制和再加油燜制,充分保持原料原有的鮮味,并充分吸收調料入味。這也是油燜技法的一大特色。這種技法和原燜法的不同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原燜法的預制處理以水煮為主,而油燜法則必須經(jīng)過油炸,要炸透,排除水分,使原料受到油脂的充分浸潤。
第二,原燜法加的湯水多,要沒過原料,而油燜法加入湯量較少,一般是 2∶1,即原料 500 g,加湯不能超過250 g。
第三,原燜法要密封,用較長時間加熱,而油燜法加蓋不密封,邊燜邊加適量的油,使原料逐漸形成一層油膜,起到密封保熱的作用。因此,燜制加熱時間也較短。
第四,原燜法成菜后留有少量味汁,而油燜法成菜后留的汁味更少、更濃。汁中水含油,又叫做油汁,油香味濃。
第五,原燜法用的主料,以畜禽類和富含油脂的魚類為主,而油燜法多用于燜制冬筍、茄子、蘿卜等蔬菜。
油燜法與一些燒法相似,只是質感上有些差別,燒法以鮮嫩為主,而油燜法則以酥爛為主。
蝦子油燜冬筍(上海菜)
原料:凈冬筍 500 g,蝦子適量,醬油 35 g,白糖 30 g,味精少許,香油 10 g,植物油 1000g(實耗 70 g),鹽少許,鮮湯 200 g。
工藝:1.將冬筍切兩半,用刀拍松,然后改刀成2 cm寬的長條塊。
2.鍋架火上,放入植物油,燒至四成熱,投入筍條塊,用小火浸炸3~4 min,炸到筍塊變色并清除筍的辣味時,撈出控油。原鍋留適量的油(約500 g左右)燒熱,放回炸好的筍塊,隨即加入醬油、鹽、白糖、蝦子和鮮湯,先用旺火燒開,撇沫,加蓋,移到中小火上,用較長的時間燒燜,邊燜邊加一些油。
3.待冬筍塊燜成熟,湯汁剩下不多時,即旺火收汁,邊收汁邊放入味精,收汁時還要端鍋顛翻幾次,直至湯汁全部收干剩少許油時,淋入香油攪勻,出鍋裝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