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征
摘 要 通識選修課程對于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有著重要價值。本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分析發(fā)現(xiàn)通識選修課程結構比例偏低,課程設置缺乏系統(tǒng)性,教學質量不高。要加強通識選修課程管理,就必須正確認識通識選修課程的價值,重建通識選修課程制度,改變通識選修課程管理方式,整合通識選修課程教學資源,完善通識選修課程質量監(jiān)控體系。
關鍵詞 通識選修課程 課程管理 通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 Management
——Tak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ZHANG Zheng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There's great value of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s to promote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y for example, it found that there's low structure scale, unsystematic framework, and poor teaching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s. To improve the courses management, it should recognize the value of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s, reconstruct the courses system, change the management style, integrat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erfect the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s; courses management; general education
改革開放初期,為適應經(jīng)濟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的人才需要,我國部分高校開始試行選修制,積極增設了專業(yè)課程之外的選修課程(即公共選修課程)。這些選修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訴求,起到了拓展學生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作用。經(jīng)過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當前許多高校都將公共選修課程納入了通識課程平臺,但不少高校在通識選修課程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學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①本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結合該校通識選修課程管理的實際情況,分析其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1 現(xiàn)狀與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借鑒了相關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經(jīng)驗基礎上,中南民族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引入了公共選修課程。2004年,為適應學分制的選課需要,中南民族大學將公共選修課程劃入通識教育平臺。學校將通識課程作為推進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教師開設通識選修課程。當前,全校通識選修課程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就業(yè)與技能等四個課程群。學校還借助培養(yǎng)方案修訂的契機,適時增加通識選修課程的結構比例,例如,2009年版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就要求學生必須選修不少于10個學分的通識課程,且理工類專業(yè)學生必須選修人文、社科類課程,人文、社科類專業(yè)學生必須選修自然科學類課程。從課程結構體系來看,中南民族大學的通識選修課程建設已經(jīng)趨于規(guī)范化,然而在教學質量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通識選修課程的滿意度并不高,持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學生僅占調查對象的35.8%。
從課程數(shù)量上而言,學校通識選修課程資源不足。以2010-2011、2011-2012、2012-2013這三個學年的開課情況為統(tǒng)計對象,學校共開設了895門次通識選修課程,平均每學期開設149門次。學生要修滿10個學分就至少須選修5門通識選修課程,而學?,F(xiàn)有本科生2.3萬余人,4年的通識選修課程總容量即要達到11.5萬人次。按照每學期開設150門通識選修課程的平均數(shù)計算,4學年則共可開設課程1200門次,那么每門通識選修課至少需容量96名學生,如此大的班容量顯然難以保證應有的教學效果。從課程內容上來說,人文社科類的課程居多,自然科學類的課程偏少。盡管該校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覆蓋面較廣,但所涉及的課程內容與當前科技社會發(fā)展的差距還較大。
基于以上對該校通識選修課程基本狀態(tài)的調研,分析發(fā)現(xiàn)該校通識選修課程管理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首先,通識選修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所占的結構比例偏低。當前我國高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體系基本上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yè)課程和實踐環(huán)節(jié)等三部分組成,盡管通識教育課程的學分比例不低,但很多都是教育行政部門指定開設的必修課程,而真正留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比例相當小。雖然中南民族大學明確規(guī)定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分比應為7:3,然而在通識選修課程中也未能給學生留下太多的選擇空間。
其次,通識選修課程設置缺乏系統(tǒng)性。從目前該校的情況來看,通識選修課程缺乏系統(tǒng)的課程體系設計,開課計劃性不強,課程設置缺少客觀的規(guī)范和標準。有的課程過于通俗,達不到培養(yǎng)學生通識能力的目標,而有的課程專業(yè)性又太強,課程設置不夠通識化,受眾面狹窄。在選課過程中,由于學生缺乏應有的選課指導,學生對通識選修課程的目的和意義了無所知,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通識選修課程可有可無,因而導致學生盲目選課。endprint
第三,通識選修課程的教學質量不高。從開設通識選修課程的教師職稱來看,講師群體是開設通識選修課程的主力軍,這是由于該校為滿足學生的選課需要,將開設通識選修課程作為教師職稱評聘的必要條件。再者,該校對通識選修課的管理較松,教師增設或取消通識選修課的隨意性大,導致通識選修課程的連續(xù)性不強。通識選修課往往班容量規(guī)模都較大,再加上教師對通識選修課的時間精力投入不足,這也致使課程質量缺乏可靠保障,從而難以打造出高品質的通識選修課程。
2 對策建議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社會需要大學培養(yǎng)出更多全面發(fā)展的高層次人才。在當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高校需要深入推進通識選修課程改革,加強通識選修課程管理。
首先,要從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高度來認識通識選修課程的作用,樹立通識教育的觀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通識課程之于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絲毫不亞于專業(yè)教育。②通識選修課程就是要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讓學生自由學習,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去探究未知事物,滿足學生的多方面需求。事實上,我國通識選修課程的開設程序通常是教師提出開課申請,教務部門審批,至于開設什么課程、教授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方法都由教師決定,卻較少考慮學生的選課需求。雖然學生擁有選課權利,但實際上他們的選課“自由”也相當有限,這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讓學生選修通識課程的“自由”真正落到實處,又在何種程度上得以實現(xiàn),這是我們樹立通識選修課程觀念所必須思考的首要問題。
其次,要重建通識選修課程制度。推進通識選修課程改革,是深入推進學分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通識選修課程是學分制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專業(yè)課程的有益補充,對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專業(yè)口徑,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力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深化學分制改革的目標之下,必須改變通識選修課程所占結構比例偏低的現(xiàn)狀,否則就不可能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譬如,吉林大學將通識選修課程定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文化藝術修養(yǎng),因此將通識選修課程分為哲學與社會、政治與法律、歷史與文化、文學與藝術、經(jīng)濟與管理、自然科學、方法與技術等七類,并將課程的管理權限分為校院兩級,核心課程由學校組織,一般課程由學院組織,學生根據(jù)要求從核心課程里面進行限選,從一般課程里面進行任選。在重建通識選修課程制度的過程中,高校要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通識選修課程的制度創(chuàng)新。
再者,要改變通識選修課程的管理方式。世界一流大學在出臺新的課程體系時,往往要進行認真細致的調查與研究,明確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而當前,許多高校為了調動教師開設通識選修課程的積極性,往往以“質量”換“數(shù)量”。這樣,通識選修課程的管理重心就下移到了教師,而教師又常常是依據(jù)自己的學術研究興趣來開設通識課程,導致學校無法保證通識選修課程的講授內容與講授標準,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第四,整合通識選修課程教學資源。學校要整合校內外課程教學資源,為學生選修各種通識課程提供方便。首先要建立相應的機制,準許學生選修校內各種非本專業(yè)的課程作為自己的通識選修課程,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yè)選修課程。另外,也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武漢地區(qū)有著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高校之間有著鮮明的學科差異性和較強的互補性,高校之間要建立跨校選修課程機制,為學生的跨校選課提供便利。③譬如武漢地區(qū)南湖十校聯(lián)合辦學單位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教學資源,向參與聯(lián)合辦學的院校提供一定的通識課程資源供學生選擇。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特別是在MOOC課程迅速鋪開的背景下,高校也要善于利用網(wǎng)絡資料和新的網(wǎng)絡教學形式來進行通識選修課程的教學。因此,學校管理層要切實整合校內外課程教學資源,不斷優(yōu)化課程結構,構建豐富、有效的通識選修課程體系。
第五,要完善通識選修課程質量監(jiān)控體系。當前,很多高校教師認為學校對通識選修課程的教學要求不高,所以在教學投入上沒有專業(yè)課程多,備課不認真,教學內容更新慢,對學科知識前沿和動態(tài)關注不夠,授課方式單一,致使很多通識選修課程大都呈現(xiàn)出“滿堂灌”和“獨自講”的形式,甚至個別教師上課就是播放各種視頻資料。顯然,這種教學現(xiàn)狀與學校開設通識選修課程的初衷相違背,與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相去甚遠,不可能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因此,學校要加大通識選修課程的監(jiān)管力度,建立通識選修課程準入門檻、考評體系以及退出機制。高校還要遴選優(yōu)質通識選修課程,以建設精品課程的標準和投入來打造優(yōu)質通識課程,促進課程質量提升。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要構建相應渠道,將學生的通識選修課程需求及時反饋給教師,讓教師和學生實現(xiàn)及時溝通,不斷改進通識課程教學質量。
在全國高校圍繞高等教育質量積極探索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思考專業(yè)綜合改革、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實踐教學改革等問題,而且也應繼續(xù)推進通識選修課程改革,充分發(fā)揮通識選修課程對于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的重要價值。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根本標準。”因此,高校通識選修課程改革要順應時代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培養(yǎng)寬口徑、厚基礎、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只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優(yōu)質通識選修課程,才有助于學生跨越學科專業(yè)壁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使學生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后勁。
本文系2012年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JYS12006)、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學教學研究項目(JYMW11001)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 孟衛(wèi)青,黃崴.我國大學實施通識教育的制度困境與出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4):46-50.
② 賈永堂.我國大學通識教育難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5(2):34-38.
③ 別敦榮.大學城資源共享亟須突破“玻璃門”[N].中國教育報,2013-12-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