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李瑩
沈陽藥科大學外語部 (沈陽 110016)
中外語言學家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英語語言學的研究。良好的語言能力不但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礎詞匯,牢固的語法知識,正確的遣詞造句的能力,還包括把語言投放到具體的語境中的遷移應用能力,即語言的交際能力。在全球化交流往來日益頻繁的今天,在大學生中加強英語教學,加強情景訓練,盡量減少語用失誤的出現(xiàn),使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夠做到游刃有余,得心應手,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自覺性和語言交際能力,是當今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學習過《新概念》英語第二冊的讀者,都會對第一篇課文A Private Conversation留下很深的印象。其中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這句話,更是因為文章中不同當事人的不同理解,進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含義。同一民族的語言應用時尚且如此,當處于不同語言類型,不同語言環(huán)境的國際交往時,通常則更容易引起語言理解運用上的失誤,簡稱“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國著名語用學家詹妮·托馬斯(Jenny Thomas)。她在1983年發(fā)表的《跨文化語用失誤》一文中,首次提出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這個概念。Thomas認為語用失誤分為兩類,即語言語用失誤(Pragmatic Linguistic Failure)和社會語用失誤(Social Pragmatic Failure)[1]。簡言之,語用失誤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語言知識能力失誤和語境英語策略能力失誤。
美國語言學家巴克曼(Bachman)于1990年提出了語用能力(語言交際力a model of communicative ability)[2]的概念與Thomas的觀點遙相對應。巴克曼認為,語言交際能力就是把語言知識(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語言作用的場景(pragmatic competence in context)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并解釋語言意義的能力。
近年來,我國的語言工作者,特別是外語教學工作者,正在對語用失誤現(xiàn)象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以英語教學為例,雖然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即使學生考四級、六級獲得的分數(shù)較高,但實際語言交際能力仍比較欠缺。事實上,他們不僅需要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更要具備英語運用能力。而語用失誤是學生在學習和運用外語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也是影響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的學習障礙。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即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員進行交流。這一根本目的決定了外語教學不只是傳授語言知識,更要注意盡量克服語用失誤的產(chǎn)生,全面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由于各國語言產(chǎn)生的背景不同,各個民族風俗習慣的不同,特別是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諸如語言遷移的偏差、思維方式的差異、情境理解的差異,文化背景不同,使不同的語言文化在跨界交流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和歧義,進而產(chǎn)生了語用失誤。
語言遷移的失誤,可看一個服裝銷售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著名體操運動員李寧用其實名Li Ning創(chuàng)造的運動品牌,在國內(nèi)市場銷量一直遙遙領先,許多青年人為擁有一件李寧牌運動服裝引以為榮。但當其開拓國際市場的初期產(chǎn)生了語用失誤,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進入西方市場時,繼續(xù)沿用了“Lining”這個創(chuàng)始人的牌子使客戶產(chǎn)生了誤解。盡管采用創(chuàng)始人的名字作為品牌本來很常見,例如大家熟知的著名國際品牌CK就是創(chuàng)始人Calvin Klein的名字。但是為什么Lining這個牌子就不行呢?原來在西方語言中,Lining恰巧是一個單詞,在英語中只是表示衣服內(nèi)襯的意思,所以當顧客們看到Lining這個品牌,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這是一件質(zhì)量普通的襯料商品,從而影響了對該品牌服裝的購買愿望。如外銷時縮寫為LN品牌,既克服了語用失誤現(xiàn)象,又簡單好記,便于顧客選購和進一步擴大該品牌的社會影響。
東方人與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東方人強調(diào)的是合作的思維方式,倡導社會群體的力量,而西方人更強調(diào)自我中心的價值所在。西方人受到表揚時往往會十分自信,心安理得,快樂地回答:Thank you so much.(非常感謝),而中國人則會謙虛的回應:No,No,I am not so good.It is team’s cooperation.(我沒有你說的那么好,是團隊的力量)。這種回答會讓西方人感到很詫異,他們會認為談話者本身不自信,不禮貌,甚至略顯虛偽。西方人受到表揚或批評時都會言語直截了當,態(tài)度十分坦率,而東方人則表現(xiàn)得十分含蓄大度,盡量減少當面與對方的沖突和對峙。中西方人在應對稱贊或批評方面所顯示的差異,反應了東西方人士思維方式的不同,交流時自然就會產(chǎn)生語用失誤。
情境理解的差異,體現(xiàn)在運用情境中的表現(xiàn)。美國社會語言學家奠基人甘伯茲(John.Gumperz)1982提出了情景語用化規(guī)約(competence for contextualization)[3]。它是指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根據(jù)不同的地點、談話主題、談話對象,時間等諸多因素,選擇使用兩種甚至更多的語言或語言變體,社會語言學家把這種語言現(xiàn)象稱為情境的轉(zhuǎn)化(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或互動社會語言能力。這個理論的提出與巴克曼的語言作用場景的描述十分相近。分析一個旅游方面的例子,一個中國導游帶領一組外國友人的參觀團隊游覽長城,在游玩過程中,一位外國人走到導游身邊,十分急迫地說,“Iwant to go somewhere.”。導游直接回復他,You can go anywhere,話音剛落,老外瞠目結(jié)舌。因為在此語境下,外國友人的意思是:我想去衛(wèi)生間,I want to go somewhere.是一種在人多情境下委婉的說法。如同有的外國朋友講I have a call of the nature表示去衛(wèi)生間一樣,顯得非常紳士和含蓄。但導游顯然沒有能夠完全理解當時話語的意思,脫口而出,弄得老外無所適從,非常尷尬,這就犯下了基于情境理解的語用失誤。
西方人十分注重個人隱私觀念,而中國人喜歡相互八卦,詢問別人的生活,以表關心之意。在西方,有關家庭收入,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等都是涉及個人隱私的禁忌話題。在中國,這些話題卻是人們?nèi)粘I钪虚e聊的必需品,而在西方則完全不可以接受。舉一個求職的例子,在美國找工作,在投遞申請表格中,不會讓你寫出生日期和性別,因為美國人認為,如果對方知道年齡和性別,一定會對某一年齡階段或某一性別的人產(chǎn)生歧視,會導致某些人得不到工作。如果你問來自美國的客人:How old are you?很有可能的是他將不再視你為朋友,因為你侵入的是西方人最重視的個人隱私。所以要想在跨文化交流中順利的進行,一定要時刻注意到東西文化背景的差異。
人們學習英語,一部分搞專業(yè)的人士只是為了查閱圖書文獻資料,追蹤世界前沿科技信息,側(cè)重于讀寫。另一部分人學習外語則是為了將來更好地與世界接軌,進行跨地域、跨國界的語言文化和科技合作交流,即做到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全面發(fā)展。所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在加強語言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跨文化交流的需要,加強克服語用失誤方面的培養(yǎng)和訓練。
文化是語言的載體。文化包含風土人情、價值觀、思維模式等諸多方面。忽視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對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學、宗教風俗、風土人情、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就會影響到應用語言從事跨文化交際的能力[4]。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承載形式,而語言則是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所以說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必要拓展各國的風俗文化知識,開設相關文化課程。教師要在外語教學中向?qū)W生傳授知識文化,開設諸如“英美概況”、“跨文化交際學”、“語言與文化”、“文化與交際”等涉及語言文化學習基本知識的課程。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風俗習慣和文化知識,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高他們對不同文化差異的掌握,做到與語言教學相輔相成,會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掌握語言背后的故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開拓知識視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步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還停留在為四級,六級分數(shù)奮斗的應試英語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為學有所用”、而非“為考試而學”的意識,把英語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主動學習十分必要。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讓英語成為表達自己觀點的工具,從而更有效地學習其他國家更先進的科技知識。實踐中的聽說讀寫能力增強了,應試能力必然增強。雖然學生在日常英文表達和對話方面存在一些語用失誤,教師在課堂上仍要鼓勵學生張開嘴巴,大聲地講出來,即使語用不當,也比啞巴英語要好很多。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要敢于張嘴,不怕犯錯。正如外國人來到中國,雖然開始只是一個字、一個詞的蹦出中文,但是他們敢于張嘴,敢于大膽交流,在不斷的融入過程中,自然就慢慢掌握了語言,熟悉了文化。
自從英語教學改革在全國各高校開展以來,分級教學的方式已經(jīng)被證明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筆者所在的學校,在新生正式入校后,統(tǒng)一參加英語分級考試,劃分出不同的英語級別,通過排序?qū)λ行律衷O英語試點班和分級班教學。
對于成績較好的試點班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并在課本外融入英美文化風俗方面的講解。在教學中可通過對學生進行英語國家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情景對話訓練等,分析學生語用失誤程度、原因及解決技巧,在外語教學方面進行相應地改進和提高。
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分級班,則主要以完成課本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教學為首要任務,為外語學習打下扎實基礎。大學英語試點分級工作自實施以來,不同英語水平層次的學生都取得了相應地進步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倡導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知識形象教學,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交際水平有重大意義。學好一門語言,很大程度來源于對目的語國家生活的人民所用語言的體會、揣摩和模仿。利用當前先進的教學條件,在聽力課教學中或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原聲電影與外文錄像,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語感。
一些高校近年來雙語教學不斷拓展,國際交流十分活躍。在教學方面除骨干專業(yè)課程開展雙語教學外,最近一些專業(yè)基礎課程、實驗操作課程也陸續(xù)引入了一些雙語教學課程,督促學生全面學習提高。在國際交流方面,除研究生與導師參與國際合作交流外,高校還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在校本科生組團到國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學術交流,開拓師生的國際視野,值得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此外高校應注重外向型發(fā)展,每年都會有一些不同國別的專家學者應邀來校訪問講學,教師應鼓勵提倡學有余力,感興趣的本科生盡量多參加這方面的學術講座。號召學生每周在宿舍電腦前少看一場電影、少打一次游戲,妥善安排時間,爭取每隔一段時間、或每學期都要至少參加一到兩次的外賓外文學術講座,充分利用好這些良好的外語知識、專業(yè)知識的雙重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
外語教學是傳授語言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的過程。語言知識有助于構造符合語言規(guī)則的語句,而語言能力則有助于產(chǎn)生符合社交規(guī)則的交際能力。因此外語教學要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中心,以培養(yǎng)交際能力為重點,全面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意識和跨文化意識。改變過去學生只為應付各種考試而學英語,只注重語言知識不重視交際能力的現(xiàn)象,或即使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卻在日常交際中不敢開口講話的狀況,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主動把語言知識和語用知識、交際能力有機整合、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力爭在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有限教學課時內(nèi),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外語溝通交流與交際能力。
[1] 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1983.
[2] 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 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4] 高永晨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和對策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 (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