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摘要】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成功的翻譯理論可以讓翻譯工作事半功倍。作者分析并總結(jié)錢鐘書和尤金·奈達翻譯理論的相同與不同。兩位翻譯家都認為成功譯文的基石是“信”,即譯文一定要在符合譯文的語言和文化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再現(xiàn)原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圖,同時要讓譯文讀者理解和欣賞,從而達到與原文相同的效果。
【關鍵詞】翻譯理論 相同 差異 尤金奈達 錢種書
一、引言
錢種書與尤金·奈達是世界一流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家,都為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錢鐘書是當代中國最博洽的大學者,名震國際的大智者。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等國的文字與學術(shù)。他的求學特點是涵蓋古今,橫跨中外,廣征博引,通而化之,出語典雅并幽默。他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作為“錢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翻譯理論寶庫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尤金·奈達的理論被稱為是西方現(xiàn)代翻譯理論研究領域中的突出代表之一。奈達在其學術(shù)生涯中,從事過語言學,語義學,人類學,通訊工程等方面的研究,還從事過《圣經(jīng)》的翻譯工作,精通各國文學,調(diào)查過100多種語言。
二、錢種書與尤金·奈達的翻譯理論的相同點
1.奈達與錢種書都認為翻譯必須以讀者為服務的中心對象。奈達從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交際功能的觀點出發(fā)來探討翻譯的標準。要判斷某一部譯作是否譯得正確,必須以讀者的反映為衡量標準。倘若譯文讀者的反映基本等同于原文讀者對原作的反應,那就認為這部譯作是成功的。同時,翻譯的正確與否取決于譯文讀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確理解譯文。譯者的任務不僅使讀者能夠理解譯文的基本含義,而且要保證讀者不會產(chǎn)生歧義。從這個角度上講,“正確”的翻譯會不止一種。錢種書也持相似的觀點:他把翻譯比喻為“誘”(即翻譯的作用),“訛”(難以避免的毛?。汀盎保ㄋ蛲淖罡呔辰纾?。他認為,“媒”和“誘”說明了翻譯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成功的譯作是個居間者或聯(lián)絡員,介紹大家去認識外國作品,引誘大家去愛好外國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國與國之間締結(jié)了“文學因緣”,締結(jié)了國與國之間的友誼,減少反目和吵嘴、分手、揮拳等等危險的“因緣”。他同時認為翻譯本來是要大家省事,免得大家去學外文,讀原作。而成功的翻譯可以挑動讀者的好奇心,惹得他們對原作無限向往,仿佛讓讀者嘗到一點兒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沒有解攙過癮。反之,壞翻譯會發(fā)生一種消滅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澀的譯文無形中替作者拒絕讀者,讀者看不下去譯本,就連原作都不想看了。這類翻譯不是居間,而是離間,摧毀了讀者進一步和原作直接聯(lián)系的可能性,掃盡讀者的興趣,同時也破壞原作的名譽。
2.兩位理論家都肯定了翻譯中對等的重要性。錢氏提到了“信不僅是第一位的,而且也統(tǒng)攝和包含著達與雅。達是信的必要條件,不達不可能信;而雅不是有些人誤會的潤飾美好的意思。嚴格按照原文的意旨和風格以譯,就是達和雅,還有就是信”。相似的,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目的語中用最貼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xiàn)源發(fā)語的信息,譯者應著眼于原文的精神和意義。動態(tài)對等翻譯不等于傳統(tǒng)的“自由翻譯”和“活譯”,它要求譯文在不同的語言結(jié)構(gòu)里盡可能地完美展現(xiàn)原文的意旨和作者的意圖。
3.他們都提到翻譯是避免不了失意的。錢鐘書說道,“在翻譯中‘本有非‘失不可者,此‘本不‘失,便不成翻譯”。奈達也提到,“翻譯中沒有絕對的對等,但譯者應在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上下功夫”。說到底,翻譯(特別是譯詩)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而不是“再生產(chǎn)”。
三、錢種書與尤金·奈達的翻譯理論的相異點
1.他們最完美的翻譯標準不相同。奈達認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風格),在譯語中用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其中有三個關鍵點:一是“順乎自然”,指譯文不能有翻譯腔;二是“最貼近”,指在“自然”的基礎上選擇意義與原文最接近的譯文;三是“對等”,這是核心?!绊樅踝匀弧币埠?,“最貼近”也好,都是為了尋找對等語。翻譯中雖然沒有絕對的對等,但譯者也應該在尋求“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上下功夫。錢鐘書將最高翻譯標準定義為“化”,即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是化境。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zhuǎn)變成另一國文字,既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化境”了。這種造詣高的翻譯,就像原作的“投胎轉(zhuǎn)世”,軀體換了一個,而精魂依然故我。換句話說,譯文對原作就應該忠實得以至于讀起來不像譯本,因為讀者在原作里決不會讀到像翻譯出來的東西。但是,他又指出徹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種程度的偏差也是無法避免的。
2.奈達根據(jù)多年《圣經(jīng)》翻譯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一套較系統(tǒng)、較科學的理論。他還專門講解翻譯的程序,原語的內(nèi)涵意義和所指意義等等。但是,錢鐘書并沒有像奈達那樣系統(tǒng)、專注地去研究翻譯學。他在許多重要的文化學術(shù)領域也有卓越的建樹,關于譯學的論述只不過是巍峨的學術(shù)宮殿的一幅畫,一雕欄。
參考文獻:
[1]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Construction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2]馬會娟.奈達翻譯理論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