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廢除科舉之原因新論

2014-02-05 06:02:07付可塵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guān)鍵詞:取士科舉制度科舉

付可塵

(貴陽中醫(yī)學院社會科學部,貴州貴陽550002)

清廢除科舉之原因新論

付可塵

(貴陽中醫(yī)學院社會科學部,貴州貴陽550002)

科舉制度曾是維系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也曾一度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在長時間的存在過程中維持不變,弊端百出,長期的應試教育造成人才枯竭,國勢衰微,統(tǒng)治出現(xiàn)危機。在近代西方先進文明的沖擊和有識之士強烈的要求下,清王朝最終將其廢除。

清朝;科舉;弊端;西方文明;統(tǒng)治危機

科舉是中國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制度,始于漢代,隋唐形成制度,后逐步完備,終于清。科舉取士曾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有益于社會各階層流動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對于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和社會穩(wěn)定起著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進步和世界科技文化的快速發(fā)展,科舉制度積弊日深,逐漸不能適應選拔人才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尤其是隨著西方文化制度的傳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已成為社會進步的阻力。伴隨著清末的統(tǒng)治危機,這種曾經(jīng)先進的選人制度只能壽終正寢。學術(shù)界有關(guān)科舉制度的論述頗多,文章擬對其廢除的原因作一番新的探討。

一、積弊日深

科舉制度歷千余年滄桑,到了清代已積弊日深,清廷雖對其做過改革,但八股取士的本質(zhì)不變。一種制度要有活力,應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相應地改變,否則就會出現(xiàn)諸多弊端。正如當時有人所說,“經(jīng)久必弊,及其弊而著,時會大非,而不與時消息,改玄更張,則陷溺人才,不周時用”。[1]

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1068-1077),玉安石改用經(jīng)義。明代的經(jīng)義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四書集注》等書。明初,國家取士,有所謂三途并用之法。進士為一途,舉、貢為一途,吏員等為一途,另有薦舉一途,這一途徑,不常實行。吏員為雜流,只有進士與舉、貢為正途。明代重進士,進士出身為甲科,舉人出身為乙科。清代科舉制度,承襲明代,薦舉方式在開國之初曾實施過,但從整個清代來看,任官尤其重視正途,“凡異途出身之人,不得以正印官用”。[2]生員、例監(jiān)、吏員,皆未具正途出身,非經(jīng)保舉,不得任正印官,而凡正途出身者非經(jīng)科舉考試不可。

科舉考試從形式到內(nèi)容均有嚴格規(guī)定,以明清兩朝的“八股取士”最嚴厲。答卷須具八個部分,且均有嚴格規(guī)定,若有不對,即不錄取,甚至書寫不工整,亦不錄取?!鞍斯扇∈俊笔加诿鞔墙y(tǒng)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產(chǎn)物,旨在使讀書人專心致志地讀圣賢書,維護專制統(tǒng)治。它也是在科舉考試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程式,對防止作弊,考驗士子的基本功等曾發(fā)揮過獨特作用,而且,“八個部分”規(guī)則明確,易于評審。但八股取士本身的弊端很嚴重,應試者必須按照規(guī)定的程式作文,文字的運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文章的內(nèi)容必須依照規(guī)定傳注,代圣人立言,思想受到了嚴重束縛,士子們?yōu)榱酥信e入仕,不得不將大量精力花費在范本上。清承明制,仍以八股取士,注重四書文,考官策問與士子對策,都不得涉及本朝臣子,即使是到了清朝末年,在籌劃變通科舉時,主事者仍主張以四書、五經(jīng)考試,“不準入周、秦諸子謬論、釋老二子之妄談、異域方言、報館瑣語”,凡一切離經(jīng)叛道之言,“嚴加屏黜,不準闌入?!盵3]在統(tǒng)治階級這一原則要求下,學校、書院、塾館的教學都依葫蘆畫瓢,為了培養(yǎng)出適應考試的學生,只能以時文、試貼、楷法教育學生。顯然,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只是通曉四書五經(jīng)、不能實用的人,一旦時移世異,則其所學盡歸于無用,既不能以之御侮圖存,也不能以之革故鼎新,求國家之進步。因此,許多有識之士曾極力主張改革或者廢除科舉。

科舉制度的弊端為世人所認識,始見于明代士子的言論。顧炎武曾說,科舉“敗壞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將不成將?!盵4]入清以后,科舉弊端為新政權(quán)統(tǒng)治者所洞見??滴醯劾^位初年,索尼、鰲拜等輔政,認識到科舉之弊,曾一度停止八股取士,改試策論??滴醵辏?663)詔曰:“八股文章,實于政事無涉,自念之后,將浮飾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惟于為國為民之策論中出題考試?!倍Y部遵旨復議,從康熙三年開始,“鄉(xiāng)會考試,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論、表、判?!盵5]可惜清初廢八股改試策、論、表、判只實行于甲辰(康熙三年)、丁未(康熙六年)二科,后逐漸恢復。

乾隆三年(1738),兵部侍郎舒赫德奏請改科舉,廢八股,他提出科舉考試的四點弊端。其一,科舉考試是古人詢事考言,“即其居官所當為之職事”,現(xiàn)在沿襲古人考試方式,“徒空言而不適于用”;其二,在考試內(nèi)容上,因陳守舊,“墨卷房行,輾轉(zhuǎn)抄襲,虛詞詭說,蔓衍支離”,考生僅僅只是為獲得科第,與現(xiàn)實相去甚遠;其三,考試內(nèi)容單一,“士子各占一經(jīng),每經(jīng)擬題,多者百余,少者不過數(shù)十,古人畢生治之而不足,今則數(shù)月為之而有余?!逼渌?,限制知識分子思維,“表判可以預擬而得,答策隨題敷衍,無所發(fā)明。”[6]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宋伯魯更是一針見血,曾說,“夫公卿大夫皆從八股出身,農(nóng)商工賈皆為生童所教,故士子讀書數(shù)十年,尚不知漢、唐為何代,郡、縣為何名,況能通萬國之情形,考中外之治法哉?”[5]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也曾認識到“八股庸濫之格、講章陳之言”,[7]“士子多喜為剽竊舛駁之詞”,時代在變,而科舉不變,刻意追求,代圣賢立言,乾隆帝甚至說,“朕覽之多不能解。”[8]又因論、表判命題大多沿習故套,士子易于揣摩,試場所作或“出于宿構(gòu)”或“倩代強記”。學校也只以應試為主,不切實際地培養(yǎng)學生,“止圖速化,……無論經(jīng)籍束之高閣,即先儒傳注,亦不暇究心,浮詞俗調(diào),挦扯求售,師以是教,弟以是學,舉子以是為揣摩,試官即以是為去取。”[9]對書院的這種教育方式,清廷曾屢發(fā)諭旨,命令各省學政嚴飭教官,在季考、月課時加試策論,務必切近時務,通達政治,并學習現(xiàn)有的各種律例,“使之熟習淹貫,豫識政治之要。”光緒年間,為招攬實用人才,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重審科舉內(nèi)容的改革,要求改革考試內(nèi)容,切合實際,講求實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上諭謂:“科舉為掄才大典”,“行之二百余年,流弊日深?!薄凹币酥v求實學,挽回積習?!盵7]雖迫于形勢,清廷不得不稍作改革,但科舉考試重四書五經(jīng)的主體不變,各級學校與書院教育仍如以前,無所改變。即使是到了清朝末年,在籌議變通科舉時,滿清要員仍主張以四書、五經(jīng)為主考內(nèi)容,因為清廷對于士子的要求,既在“讀圣賢書”,“講求圣賢明體達用之學”,而又視“六經(jīng)精微盡在四子書”,四書文有法度,所以繼續(xù)以四書文取士,并選輯《欽定四書文》頒行天下,“以為舉業(yè)指南”。[9]

雖然科舉考試的弊端為世人所認知,并非統(tǒng)治者不愿革除這種弊端,只是科舉考試牽涉到各方切身利益,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又找不到更好的制度取代它,正如當時人所說,“時藝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知其弊而守之不變者,誠以變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后”。[6]因此,自清初以后的科舉,雖說弊端百出,實屬一種無奈的延續(xù)。

二、西方文化的沖擊

費孝通說,“中國社會中讀書應試和中試的限制性,所以中國社會并未因有科舉制度而遂成為一開放的社會。”[10]在長達千余年的封閉狀態(tài)下,中國社會嚴重脫離世界發(fā)展軌跡。鴉片戰(zhàn)爭后,嚴重的內(nèi)憂外患日益暴露了中國近代科技人才的匱乏,通過科舉考試選拔的所謂人才,閉目塞聽,身無長技,“文則止論錢谷簿書,而不知經(jīng)濟;武則僅講弓馬騎射而不習韜鈐?!背浞煮w現(xiàn)士子們所學的儒家經(jīng)典不合時宜,科舉制度已不適應時代對新型人才的需要。

西方對中國軍事上的侵略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西方近代文化具有的優(yōu)越性,也使通過科舉制度所反映和表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顯得陳舊與落后。西方入侵同時是西學在中國的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近代教育方式逐漸傳入,與中國保守的思想觀念格格不入。同時,西方文化的傳播動搖了中國社會士人的價值取向和士風根基,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科舉制度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危機。

為抵制西方的軍事侵略,在“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指導下,清廷在學校變革上不得不“節(jié)取歐美日本諸邦之成法,以佐我中國二百余年舊制”,[11]逐漸創(chuàng)立了一批近代學校。據(jù)統(tǒng)計,從咸豐十一年(1861)至光緒二十年(1894)近30年中,清朝政府建立了眾多的近代式學校:為培養(yǎng)翻譯人員和外交人才,相繼建立了北京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和廣東同文館;為培養(yǎng)造船和軍火制造工程人員和技術(shù)工人陸續(xù)建立了福州船政學堂、電機水雷學堂等;為培養(yǎng)海軍人才建立了福州船政學堂等;為培養(yǎng)陸軍人才,建立了天津武備學堂,廣州水陸師學堂;為培養(yǎng)電訊人才,又建立了天津電報學堂等;為培養(yǎng)醫(yī)療人才,建立了西方醫(yī)學性質(zhì)的諸如天津醫(yī)藥館等近代學校;為培養(yǎng)礦冶人才,又建立了諸如武昌礦務學堂和化學學堂等礦冶學校。同時,仿西方、日本等國學制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業(yè)機制。一批近代學校的建立,培養(yǎng)了一批近代人才,也打破了傳統(tǒng)的完全以八股取士的作風,并且,為鼓勵士人學生改變觀念,清廷還對具有近代文化技能的學生以優(yōu)待的政策,出洋學生學成回國,“由督撫外務部考驗之后候旨分別賞給舉人進士,明文大學堂豫備科卒業(yè)學生與各省學堂卒業(yè)學生功科相同,應請由管學大臣考驗,如格,擇優(yōu)帶領(lǐng)引見候旨,賞給舉人升入正科,又三年卒業(yè),再由管學大臣考驗,如格,帶領(lǐng)引見,候旨賞給進士,如此辦法?!盵12]北京同文館每三年舉行大考一次,參考學生,“優(yōu)者保升官階”,遇有鄉(xiāng)、會試年分,學生有愿意應試的,批假一個月應試。如有精通西語、西文、才能出眾的,并應“調(diào)京考試,授以官職,以拔真才而收實用?!盵12]上海同文館與廣州同文館學生三年學成,等同生員、監(jiān)生,準應鄉(xiāng)試。順天鄉(xiāng)試并增設(shè)數(shù)學卷,新學堂畢業(yè)學生得以數(shù)學生應試。

雖然清政府對新學校人才在某種程度上對應試科舉有一定限制,但新學校畢竟對原有教育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從同治十一年(1872)年開始,派遣大批留學生出洋留學,這批選派出洋學習的留學生,廣泛地學習接受了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對應試做官這一途徑的背叛更為明顯,回國后,更是對國內(nèi)學風造成巨大沖擊。張之洞曾奏:“近數(shù)年來各省學堂建設(shè)日多,風氣囂張日甚,大率以不守圣教禮法為通才,以不遵朝廷制度為志士,即冠服一端,不論文武,率皆仿效西式,短衣皮靴,揚揚自詡,俗不分文武,無別詰以詭異,違法則謂如此方有尚武之精神為詞,各學堂教員亦多為其說,所惑不甚鈐制,至于學堂以內(nèi),多藏非圣無法之書,公然演說于讀經(jīng)講經(jīng)功課,鐘點擅自刪減,以及剪發(fā)膠鬚,諸弊層出,實為隱憂。”[12]

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驅(qū)使下,原來處于“四民”之外的“兵”應社會危機的現(xiàn)實需要下,也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舊觀念在人們心目中逐漸淡化,許多人開始投筆從戎,為了在軍事、國防上掌握一技之長,一些人甚至紛紛留學國外,對近代人才價值取向產(chǎn)生重要沖擊。尤其是國門洞開,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迅速發(fā)展,處于“四民”之末的商人,在近代實業(yè)思潮的影響下,受到青睞,一些士人也不再恥于言商,而是重視發(fā)展實業(yè)并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更是在清末狀元陸潤庠、張謇等人的強烈影響下,更多的讀書人拋棄代圣人立言的舊觀念,轉(zhuǎn)而研習與國計民生相關(guān)的實用科學。這些都表明,在近代社會的變遷中,科舉制度所框定的社會價值觀念已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在這一系列社會因素改變的情況下,科舉厄運難免。

三、社會危機

清朝后期,封建統(tǒng)治已是內(nèi)憂外患,大廈將傾,岌岌可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近六十年間,先后經(jīng)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以及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陸續(xù)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一步步將清廷推向深不見底的泥潭,國內(nèi)農(nóng)民暴動更是動搖了清廷的統(tǒng)治基礎(chǔ),使?jié)M清政府疲于鎮(zhèn)壓。在內(nèi)外雙重壓力下,清政府開始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逐漸清醒過來。一些有識之士便開始向西方尋求救國之道。魏源遂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英法聯(lián)軍之役后,這種認識進一步加深,一批開明的清廷要員,開始辦理洋務,以求自強,抵御外侮??杉孜鐟?zhàn)爭之后,中國的國際地位再次下降。自洋務運動起開始培養(yǎng)的近代人才既不能自強,也不能御侮,于是舉國嘩然,紛紛要求變法圖強,興學校,培育實用人才,矛頭直指科舉制度。正如當時人所總結(jié),“吾國自經(jīng)甲午之難,教育之論,始萌檗焉,庚子再創(chuàng),一年以來,而教育之聲,遂遍滿于朝野上下?!盵13]

甲午戰(zhàn)后,梁啟超率先提倡科舉改革,直指科舉教育不能造就實用人才:“夫近代官人,皆由科舉,公卿百執(zhí),皆自此出”,“然內(nèi)政、外交、治兵理財無一能舉者,則以科舉之試,以詩文、楷法取士,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故也?!盵1]科舉考試雖選盡天下英才,但“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皆不能匡時扶世,以御外辱。戊戌變法期間,宋伯魯也曾上奏:“方今國事艱危,人才乏絕,推原其由,皆因科舉試八股之故。蓋今之八股,例不許用后世書、后世事,美其名為清高雅正,實以文其空疏簡陋”,[5]僅為代圣人立言,于國事無益。譚嗣同也曾極力主張變更科舉,他曾設(shè)想在湖南設(shè)立算學格致館,并以此為起點,“盡變西法”:“因有見于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因此,要“不恤大難,盡此盡變西法之策。”[14]同時,沈曾植、黃遵憲、胡燏棻也曾提議變法須仿效西方學制,開設(shè)近代學校:國家目前之急“首在籌餉,次在練兵,而籌響練兵之本源,尤在敦勸工商,廣興學校?!盵15]

在內(nèi)憂外患不斷的社會狀況下,一批地方要員也希冀通過改革科舉,仿效西方學制,培育具有近代科技的人才,以擺脫喪權(quán)辱國之局面。光緒二十九年二月,直隸總督袁世凱、兩江總督張之洞以科舉阻礙學校,奏請從癸卯恩科后,對科舉取士的名額,按年遞減,“即以科場遞減之額,移作學堂取中之額,俾天下士子,舍學堂別無進身之路?!盵7]袁世凱等人的上奏意在逐漸廢止科舉,其具一定的可操作性。但當時更有人要求直接停止科舉考試,曾任兩廣總督的陶模就曾上奏:“是故變法必自設(shè)學堂始,設(shè)學堂必自廢科目始?!盵16]

迫于社會輿論與統(tǒng)治危機,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變通科舉,光緒十四年,清政府準設(shè)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nèi)容。光緒二十四年,加設(shè)經(jīng)濟特科;同時,應康有為等人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下令科舉考試悉照舊制。光緒二十六年,罷時文,停止武舉。光緒二十七年,清廷實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jīng)濟特科。同年十一月一日宣布停止八股,改試策論:“今既改試策論,詩賦已屬無用,而小楷一道,徒損志氣,耗目力,亦與實學無裨?!盵16]光緒二十八年,宣布將各地官學、書院“一律改為小學堂?!盵7]光緒二十九年五月,宣布遞減科舉名額,“著自丙午科為始,將鄉(xiāng)、會試中額及各省學額,……逐科遞減?!盵3]但這些主張還沒有提出立即停止廢止科舉。光緒三十一年八月,袁世凱會同趙爾巽、張之洞、周馥、岑春煊、端方,以科舉“阻礙學堂、妨礙人才”,奏請立即停止。當時社會動蕩,外患更深,清朝統(tǒng)治已風雨飄搖,在這種形式下,清政府接受袁世凱等人的建議,諭令立即停止科舉,“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盵7]至此,科舉制度正式被廢除。

[1]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2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09.

[2]章中和.清代考試制度資料[M].臺北:臺灣文海出版社, 1966.100.

[3]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4141,5129.

[4]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卷17)[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5-6.

[5]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58.215,216.

[6]賀長齡.經(jīng)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7]中華書局影印.清德宗實錄(卷481)[M].北京:中華書局, 1985.481,485,512,493,548.

[8]張廷玉.清朝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431.

[9]王修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32)[O].光緒重修本.

[10]潘光旦,費孝通.科舉與社會流動[J].社會科學雜志,1947,(1).

[11]劉顯世,等.(民國)貴州通志(學校志,五)[M].貴陽:貴陽書局,民國三十七年(1948).

[12]中華書局編輯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27)[M].北京:中華書局,1984.18-19.

[13]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論教育當定宗旨)[C].北京:中華書局,1989.53.

[14]譚嗣同.譚嗣同全集[C].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54.287-300.

[15]麥仲華.皇朝經(jīng)世文新編(胡燏棻:變法自強疏)[O].上海書局,清光緒27年(1901).

[16]楊風藻.皇朝經(jīng)世文新編續(xù)集[M].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婁剛)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Reason of Abolishing Ke Ju Exam (Imperial Exam)in Qing Dynasty

FU Ke-ju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Guiyang Colle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Zunyi 550002,China)

Ke Ju exam system,an important means to feudal governance,once furthered the advance of society;however,this system incurred a lot of merits because of its stability for a long time,which,in turn,produced fewer and fewer talents,thus resulting in a kind of crysis offeudalgovernance.Inthe end,this systemwas abolishedas aresultofthe shock of modern occidental civilizationand the appeal from insightful scholars.

Qing Dynasty;Ke Ju;demerit;occidental civilization;crysis of governance

K207;D691.3

A

1009-3583(2014)-0005-04

2014-07-18

付可塵,男,湖南邵陽人,貴陽中醫(yī)學院副教授,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

猜你喜歡
取士科舉制度科舉
論蒲松齡對八股取士的矛盾態(tài)度
科舉制度的起始與結(jié)束
小小花錢看科舉
質(zhì)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2期)2016-04-03 23:12:58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科舉文獻《唐摭言》詞語考釋
唐朝科舉制度對當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倒霉”的由來
感悟(2012年7期)2012-02-11 11:48:35
镇远县| 太仆寺旗| 四会市| 沙湾县| 上思县| 蚌埠市| 朝阳市| 渝中区| 三河市| 双流县| 玉龙| 屏南县| 名山县| 尼勒克县| 铜山县| 神农架林区| 兴和县| 宁波市| 鸡东县| 龙泉市| 绥芬河市| 广丰县| 集贤县| 当雄县| 许昌县| 枣庄市| 台安县| 亚东县| 龙门县| 衡水市| 龙岩市| 涞水县| 五莲县| 黎城县| 江津市| 弥渡县| 长子县| 望奎县| 济源市| 湖南省| 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