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林斌
摘 要:“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教學理念。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學生能達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筆自能合度”的自學水平。要想達到這種自主學習的水平,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學會質疑,應該是教給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方法與途徑。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是問號。”“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是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的“舵手”,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有效路徑。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關鍵詞:質疑的方法 金鑰匙 科舉制度
一、以教材為例子,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能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初中教材中與“質疑”“發(fā)問”有關的課文較多。如《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質疑意識與精神。并讓學生課外積累相關的名言、事例,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談體會與認識。一位學生說:“沒有牛頓對蘋果落地的質疑,恐怕宇航員到太空身輕如翼的現象就難以解釋了。”另一位同學說:“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fā)現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qū)都有一種蚯蚓。這是為什么 ?這個疑問,引起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洋起源問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通過細心研究,結果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說明歐美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例證?!薄笆前?,是啊?!睂W生踴躍發(fā)言。難怪李四光說過:“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我國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就通過實地考察,產生質疑,糾正了長江發(fā)源的錯誤說法?!皩ΓM信書不如無書,幾千年前孟子就石破天驚,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何況我們是新世紀的中學生 ?要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質疑精神絕對不能缺少。 ”明代陳獻章也說過:“學貴有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p>
通過學習與交流,學生充分認識到了“質疑”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它是思維的發(fā)起與開端,是創(chuàng)造的土壤與基礎。古今中外,每一棵智慧之樹開出的艷麗花朵,、結出的豐碩果實,無不從質疑開始。在這種精神的引領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二、遵循師生平等的原則,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這些內容都強調了師生的平等交流與學習,也強調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質疑與探究。學生愿疑、敢疑的前提應該是教師教學要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勇于發(fā)表意見。新教材每冊書都推薦名著閱讀,課下學生閱讀后,課堂上進行交流,中學生大膽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甚至于會發(fā)生異常激烈的爭辯。而這一切恰好源于教師善于營造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自如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有人認為:對學生的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的措辭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學生只要有勇氣質疑,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古怪的問題,教師都不能橫加指責,而是要以一種寬容平和的心態(tài)耐心傾聽,正確引導,鼓勵質疑,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質疑、敢于質疑。
三、悉心研究語文學科特點,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是封閉式、接受式、分析式的語文教學。它的主要弊端在于:不能激發(f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優(yōu)化語文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實踐;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睋{查,我們周圍的學生,上課只善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根本沒有自主提問的習慣。這是長期以來接受式教學導致的不良后果,使學生失去了個性,學習上產生依賴性,沒有提問題的意識,也不知道從何提問。要么提的都是幼稚簡單、不是問題的問題;要么面面俱到,沒重點無選擇;要么認為語文一看就懂,根本無問題可提。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各類文章的基本閱讀方法,以及與此相關的表達方式 (說明、記敘、抒情、議論 )、表現手法 (鋪墊、對比、襯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了解分析段落的基木手法:劃分層次,歸納,理解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如過渡與照應等。
有了這些知識,就能以此引導學生的思維。如果面對的是一篇小說,引導學生從分析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入手,可提出以下問題:文章用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點?這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情節(jié)安排上有什么特點 ?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上幾方面入手,其中,分析人物形象時,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解疑,找出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等描寫,概括其特點,從而認識到了這個社會人情的冷酷與自私、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與無奈。在凸現人物形象的同時,也揭示了小說的主旨。這是質疑的妙處。在質疑中討論、分析,在輕松自如中完成教學任務。
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的提問不再是盲目、隨意的,平時注意多訓練、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興趣,引導他們學會獨立鉆研課文的興趣,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學生就能基木上有針對性地質疑了。
其次,讓學生在比較中質疑。
如小說《孔已己》和《范進中舉》,都是批判科舉制度的名作。學生在閱讀時通過比較,從以下幾方面提出質疑:兩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異同 ?在主題和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異同?從周圍人對主人公的態(tài)度上,你能看出兩篇小說表現的社會環(huán)境有什么異同?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獨特的內涵及魅力。
語文教學應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生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毫無疑問,質疑是讓學生步入這一途徑的有效方法,讓他們有意識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努力理解新的、還不能充分理解的課文。學會質疑,養(yǎng)成了質疑的習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知識的“探索者”,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奠定了基礎,打開了通道。在新世紀里,大力提倡學生在質疑中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