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摘要:從科學技術作為社會體制維度考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轉型,科學技術在近代已成為一種社會制度;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漠視技術,技術的社會功能未受到社會重視;從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向度反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轉型,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是追求社會的功利和促進社會進步;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重史輕利的價值取向阻礙了技術社會化;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以其對人文、倫理的關懷以及“天人合一”的基本觀念,對科學、技術以及社會制度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關鍵詞:科學技術;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西比較;現(xiàn)代性轉型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2-119-03
隨著西方哲學的轉向,科學技術突顯出其本真。科學技術作為行動和實踐的境域已展現(xiàn),尤其在社會向度上展開。因此,對于科學技術的社會學視域被展開,同時,也隨之形成了一個獨立研究空間: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默頓認為,“什么時候科學、技術與社會開始在學術論壇中流行,然后在其他日常語言和機構中流行,包括在強有力的美國機構國家科學基金會中流行?我設想短語——科學、技術與社會和它不可避免的縮寫STS——開始擴散,是同科學社會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為時以晚的出現(xiàn)相關聯(lián)的。這是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科學社會學的主旨是把握科學技術作為社會體制的維度。STS研究作為一個哲學運動的原始推動力還有科學技術的社會問題以及科學哲學自身發(fā)展的社會學轉向。
中國古代最為發(fā)達的“農、醫(yī)、天、算”,實際上也可以將其看作技術觀。雖然如此,但也決不會有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燦爛,是由它內在的特色所決定的,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的偶然所致,無必然之由可以追問。因此,就中國古代而言,STS的問題變?yōu)門S問題。而技術在中國古代并未在社會向度得到體制性的強有力的支撐。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技術曾經輝煌卻不能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技術的價值本性和倫理問題,中國古代可以提供的只是一些思想資源。
一、科學技術作為社會體制
STS研究作為一個獨立研究領域,其支點在于科學技術在近代已成為一種社會體制。默頓的主要貢獻正是在于把握了科學技術的這個如此主要維度?!斑@種觀點就是,近代科學除了是一種帶有獨特規(guī)范框架的‘社會體制。它同其他某些社會體制有部分共同點,而與另一些社會體制則有著緊張的沖突”。
本·戴維(Joseph Ben-David)對科學技術作為社會體制表現(xiàn)有精辟的論斷,“……體制化有如下的意思:(1)社會把一種特定的活動接受下來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功能,它是因其本身的價值才受到尊敬的;(2)存在著一些調整特定活動領域中的行為的規(guī)范,其管理方式適于該領域中的活動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和有別其他活動的自主性;(3)其他活動領域中的規(guī)范要在某種程度上適應特定活動的社會規(guī)范。社會體制就是一種已按上述幾點體制化了的活動”??茖W技術作為體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科學技術因其社會功能而具備體制化價值;科學技術有著社會互動的機制;科學技術作為社會體制有其獨特的規(guī)范結構,它同互動機制有機地支撐著這一體制的自主性。
科學技術的社會體制化,或者說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就是滿足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始終貫穿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墒牵搅私?,西方才從社會向度上把這種需要的滿足規(guī)定為科學技術的功能。正如齊曼(John Ziman)所言:“現(xiàn)代對科學的要求是實用和對社會負責?!必悹柤{(Bemal,1901-1971年)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歸納為:“我們已經看清科學既是我們時代的物質和經濟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動這種生活前進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茖W為我們提供了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的手段。它也向我們提供了種種思想,使我們能夠在社會領域里理解、協(xié)調并滿足我們的需要。除此之外,科學還能提供一些雖然并不那么具體,然而卻同樣重要的東西:它使我們對未經探索的未來的可能性抱有合理的希望,它給我們一種鼓舞力量。這種力量正慢慢地但卻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刈兂勺笥椰F(xiàn)代思想和活動的主要動力?!笨茖W技術不僅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本身還成為社會經濟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乃至主要前進動力,即科學技術是社會體制的命脈。
科學技術社會體制是憑借科學家、技術家組成的共同體與社會其他組織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社會結構,由科學技術共同體、社團和交往等三個要素組成,科學技術共同體的形成是科學與技術實現(xiàn)體制化的標志。默頓提出:“如同人們時常所注意到的情況那樣,在對有著非常多的智力巨人出現(xiàn)的時期進行思考時,待解釋的現(xiàn)象‘也許并不是超凡的自然才能的倍增,而且超凡才能在有關的幾種職業(yè)上的集中……各種社會學狀況的結合……傾向于把該時代的天才的世紀提供了一個充分的基礎,在此之上可以研究這樣一些社會學因素,它們在大尺度上說明了科學的令人注目的發(fā)展,說明了興趣被引向某些特定的探究領域的原因。”社會學研究表明,科學技術共同體的形成是促使近代科學技術產生的主要動力之一。
科學技術共同體成員結成社團來鞏固和發(fā)展共同體,從而進一步發(fā)揮社會體制化促進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力量?!拔覀冎挥性黾涌梢源龠M我國臣民的舒適、利益和健康的有用發(fā)明,才能有效地發(fā)展自然實驗哲學……這項工作最好由有資格研究此種學問的有發(fā)明天才和有學問的人組成的一個團體來進行。他們將以此事作為自己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內容,并組成擁有一切正當特權和豁免權的正式學會”。
在科學技術共同體中,尤其通過社團組織、社會互動來實現(xiàn)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交往?!敖涣黧w系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它是‘科學方法的心臟”。科學交流的方式有通信、發(fā)表著述、討論會、非正式討論等。
默頓在《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中明確地指出,科學技術的社會體制有別于其他社會體制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這維系于它本身所特有的一套規(guī)范。他把這種規(guī)范結構稱之為“科學精神氣質”?!捌毡樾浴⒐行?、無私利性、有條理的懷疑論——構成了現(xiàn)代科學的精神氣質”。
如前所述,斷裂中國古代技術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體制化的保證,主要癥結在于技術的社會功能未受到社會重視。中國古代社會在物質向度的保障基本上仰賴于社會和平安定、風調雨順以及政治上清明。技術僅作為輔助手段。據(jù)《考工記》,春秋時代,“百工”被列為“國有六職”之中,“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薄皣辛殻俟づc居一焉。”(《考工記》)“百工”及其代表的技術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功能江河日下。晚清學者指出,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社會漠視技術,“古時勸百工之法。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曲臺基著于九經,自《周禮·冬官》經亂而逸,以《考工》一記補之,自漢以來漸亡。古制百工居市,間有專習。高曾規(guī)矩,日蔽日窳;聰明才智之人,夷諸賤隸,亦遂無能克自振拔者,皆國家無疑勸之故也”。
科學技術在中國古代是不受社會重視的,相對而言也就沒有社會體制化的價值可言了;科學技術沒有形成社會體制,相對而言科學技術不能持續(xù)發(fā)展也就順理成章了。如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設立過的官方天文學機構?!霸诠糯袊鐣?,幾千年來,皇家天文學機構一直是朝廷中的一個重要部門。這一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甚至更早……到了周代,皇家天文學機構及其職官,都已頗具規(guī)模,并且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皇家天文學機構的名稱及其首腦的官職名稱,歷代屢有變動……但皇家天文學機構的地位和性質,確實是自《周禮》以下一脈相承,垂數(shù)千年而不變”。技術作為社會體制,其機體在于共同體和社團組織。中國古代皇家天文學機構卻是由專職官員組成的官僚集團。最為關鍵的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以天象觀察和歷法制定的技術活動完全出于服務于皇家的政治和社會治理為使命。如此,皇家天文學機構就不是技術性質的機構,而是政治與社會的機構。同時,中國古代皇家天文學機構拒斥普遍性,嚴禁民間“私習天文”。古代天文的機括是維護王權?!八裕鞂W在中國古代有極為特殊的地位——必須由王家壟斷”?!皻v代王朝往往在開國之初嚴申對于民間‘私習天文的厲禁——連收藏天文圖書或有關的儀器,都可能被判徒刑乃至死罪”。
中國古代文化制度中,書院制度可以成為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社會體制化的重要制度思想資源。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的特點是研究與教育相結合,采取學者講學,師生共同研討切磋的方式,其性質是具有相當獨立性的私學。書院制度始于唐,盛于宋。“宋初,天下漸定,學習風氣日盛,又因佛教禪林教學制度的影響,一些學者便選擇山林僻靜處辦起了專以收徒講學為業(yè)的書院”?!澳纤螘r代,官學和科舉的弊病日益暴露,一般士人苦于沒有一個能比較自由地授受研究學問的場所,因而對專事講學,可以參加科舉為目的書院產生了好感;又由于理學影響的不斷擴大和以理學家為主的一批著名學者的大力提倡,書院又發(fā)達起來了”。到了晚清,隨著西學尤其科學技術以及教育制度傳人中國,出現(xiàn)了以科學技術為教學研究內容的書院——“格致書院”?!案裰聲菏羌┪镳^與科技學校與一體的特殊機構”。“科學儀器的展覽,科學講座的舉辦,科學人才的薈萃,使格致書院成為當時中國少見的展示西方科學技術的窗口”。相比較而言,“格致書院”是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社會體制化的胚芽。同時,也沿用了書院制度,即書院制度所具有的特征,可以和西方科學技術作為社會體制進行匯通或對接。
二、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
科學技術的價值屬性從社會體制的維度展開,如杜威對培根在西方科學與技術最初實現(xiàn)社會體制化的過程中表明的那樣:“新論理的任務是保獲心意使它不自相矛盾,教它忍耐持久地去學習事實中無限的差別性和特殊性,教它在知識方面順從自然,以便在實踐中支配自然——這就是學問的新論理——新工具或器官的意義,這名稱顯然是為反對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而起的。這名稱還包含其他重要的反對思想。亞里士多德以為理性是可與合理的真理獨自結合的。他所說‘人類是政治的動物那句名言的反面是,性靈不是動物的、人類的,也不是政治的。它是神圣地獨一無二、無所不包的……培根確實可以算作從實用見地看知識的一個先覺。如果我們細心地觀察他在知識的追求和歸宿中怎樣地注意社會的因素,便可以免掉許多誤解?!薄坝门喔脑拋碇v,我們雖在用科學支配系統(tǒng)地、優(yōu)越地運用到人類地位的改進上去。這種運用雖亦不少,但都是偶然的、分散的和表面的。這個限制規(guī)定了現(xiàn)今哲學改造的特殊問題。因為它注意在社會的缺陷?!比绱?,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根本的在于其社會體制化??茖W技術的價值取向無疑首先要去追求對于社會的功利和促進社會進步了。
社會功利是科學技術實現(xiàn)體制化的最主要動力和機制,而科學技術成為社會體制,更凸顯以功利為主的價值取向。“對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價值的評估尺度已明顯上升”?!罢菍茖W價值的這種肯定性評價——一種逐漸變得日益起促進作用的評價——引導著更多的人們去從事科學。對科學的注意力的這種提高——這在有關職業(yè)興起轉移的數(shù)據(jù)中得到反映——至少是科學在這個世紀后半葉獲得加速進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如果不是一個充分原因的話”。這“社會價值”也就是功利價值?!霸谑呤兰o,對于科學的功利性時常提出有些過分的要求,那主要是科學的體制化的前奏”。巴伯在其《科學與社會秩序》中指出,出于他們本身對科學的忠誠,業(yè)余愛好者協(xié)會顯示了功利主義的傾向,這是近代科學的另一個重要價值。沃恩斯坦說道:“他們自己關心家常興趣之事物,例如貿易、商務、工具和機械,并且試圖以科學之光來改善日常的生活?!?/p>
與之功利社會價值有著天然聯(lián)系的科學技術是在依靠社會體制為工具來促進社會進步。巴薩拉(George Ba-salla)認為,“技術進步”的核心是追求社會進步?!拔乃噺团d以來,給技術的性質和影響的思索定調的技術進步概念是以六大推論做基礎的。第一,技術革新毫無疑義對變化中的人造物的改進有顯著的貢獻;第二,技術的進步直接有助于我們物質、社會、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改善,從而加速了文明的發(fā)展;第三,技術上的進步及隨之而來的文明進步可以毫不含糊地用速度、效率、能量或其他一些量化標準來衡量;第四,技術變革的源頭、方向和影響都完全是在人類控制之中的;第五,技術征服了自然界并迫使其為人類目的服務;第六,技術和文化在西方工業(yè)化國家達到了巔峰狀態(tài)”。
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它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對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而這些負面效應是否有悖于其追求社會進步的價值?蔡爾德(Gordon Childc)引用史前社會發(fā)展表明,其負面效應僅是社會進步中的“非正常現(xiàn)象”。蔡爾德認為他已發(fā)現(xiàn)了技術變革與人口增長之間關聯(lián)的無懈可擊的證據(jù)。如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的事件中即有這類明證。在1750年和1800年之間,描繪英國人口增長的曲線直線上揚;這一發(fā)展被蔡爾德用風行一時的技術、經濟和社會變遷;即歷史學家稱為工業(yè)革命的那些東西做參考而解釋它。在蔡爾德看來,歷史上關于工業(yè)化的益處和壞處的辯論,最終可以通過談到它的客觀標準來解決。他總結說工業(yè)革命是歷史上的一個循環(huán)漸進的過程;因為它對給自己影響最大的物質——智人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便利。這也是科學技術以社會體制為工具對社會的價值取向始終追求社會功利,追求促進社會進步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倫理文化,其哲學的終極關懷是以價值為核心的,尤其是“義利之辨”。中國傳統(tǒng)哲學取向重義輕利,這種傾向成為阻礙技術社會體制化的最主要障礙。以儒家為例,儒家尤其輕利重義甚至于棄利,視義利如風牛馬不相及的事?!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憲問》)“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傲x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保ā盾髯印s辱》)不可否認,重義輕利本身是合理性的,也是必要的,表征著人類美好而又崇尚道德情操,可視為超越經驗的倫理??墒?,把義與利完全地對立起來,并一棒子打死,視其社會功利為洪水猛獸,自然地不僅舍棄了“利”自身所有的價值和地位以及對“義”有著有益的必要的互補和互助的關系,而且也阻礙了技術社會體制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以其固有的保守性的特征而斷裂技術社會體制化的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觀強調社會守成和穩(wěn)定。“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其言因言繼,即言其傳統(tǒng)。其言損益,即當時之現(xiàn)代化。夏商周三代,何嘗非當時之現(xiàn)代化??鬃右言缰赜欣^周而起者,但又知其仍必因于周,而亦不能無損益,秦漢以下是已。所因少,則傳統(tǒng)弱,而不能常。如秦,如漢,如三國魏晉,以下如隋,如五代,皆是也。所因多,則傳統(tǒng)強,而能常。如兩漢,如唐,如宋,如明是也”。社會歷史倚重于傳統(tǒng)。雖然晚清思想家已初步認知西方科學技術所追求社會進步的價值,但僅僅停留在認知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