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都在關注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存,期待傳統(tǒng)文化的新生。但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沖突中的不斷掙扎,《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就從它獨特的角度描述了這點。但僅僅是關注還是不夠的,因此,本文從傳統(tǒng)哲學角度,以陰陽五行為工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百鳥朝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陰陽;五行
中圖分類號:G-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208-02
前段時間在新聞里面看到有人跪了,為了一個電影,為了一個叫好不叫座的電影《百鳥朝鳳》。
意外的是后來單位組織去看電影,就是這個《百鳥朝鳳》。從名字上來看,一個百鳥朝鳳,應該還是挺喜慶的,如花團錦簇一般??煽赐觌娪昂螅瑢嶋H的感受卻不是這樣。這個《百鳥朝鳳》整個就是在敲喪鐘,好聽點就是在奏哀樂。電影里面有句話說的好,“《百鳥朝鳳》就是一個大哀的曲子?!蹦氵€能指望這個電影能弄點什么喜氣洋洋的氛圍出來?
在這名喜實悲、雖悲尤喜的糾結中,讓很多人看完之后有著許多莫名的迷茫。但如果我們從導演的角度、從電影演繹的角度,用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來進行分析的話,我們會發(fā)現很多有趣的東西:
甲,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陰”。
這個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離開死亡的背景,一個半小時的電影時間里,一把嗩吶就吹了五個喪事,最后還把主角的死了后的魂給吹沒了。從陰陽角度,給一個字的評價:陰;兩個字評價:陰森;三個字評價:陰氣重;四個字評價:陰風慘慘。這“百鳥朝鳳”的曲子在電影中不是哀樂是什么?整個一個喪鐘。
喪鐘為誰敲響?喪鐘為作為傳統(tǒng)藝術的嗩吶敲響!嗩吶在現代社會中失去了原有生存的土壤,逐漸走向末路;喪鐘為代表堅守信念的傳統(tǒng)傳承者敲響!嗩吶藝人為了生存紛紛忍痛割愛,投入到時代大潮中,或塵肺或斷肢,最終喪失了原有的能力;喪鐘也為代表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敲響!
在電影中,誰是勝利者?西洋音樂《拉德斯基進行曲》是勝利者,因為原本生長“百鳥朝鳳”的社會土壤,已經全面鹽堿化、歐美化;那幫代表著“時尚”的小流氓是勝利者,一場群架后,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群體最終被徹底打散;后面出場的那個“文化局”的“傅正局長”也是勝利者,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宣布了那些傳統(tǒng)文化壽終正寢。
這些,不僅是喪鐘,也是哀歌,這樣的哀歌何處沒有?一部電影,說盡了中國今天的這種無處不在的陰風陣陣。陽光都給了金錢和權力,卻很少給精神文明,茁壯成長的權力和利益沒有了精神堅守的束縛。有錢的有權的都把橫行霸道當成了魄力,把唯我獨尊當成了個性,把不計后果的魯莽當成了英勇,這不是一種悲哀么?
乙:最容易感悟的是“陰極生陽”。
在陰風慘慘中,我不禁看到了導演心中悲哀,心中的那個“死”字——人死了,傳承死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要死了。
在事事以西洋為尊、時時以國際化現代化為榮的現代社會,中華自有的文化早就不知道被我們拋棄在了哪里?而當我們還想“數典忘祖”出賣自己的時候,其實早已是墮落到連“數典”的那個基本能力都沒有了?!白妗倍纪?,父母都“空巢”被拋開了,腦袋里只有眼前個人利益。誰還記住什么是故鄉(xiāng)、故土?誰還知道什么祖國、國家?我們培養(yǎng)的頂級人才大量的以脫離這片土地、移民國外為榮;我們留下的人才以禍國殃民、利益自家為榮。所有的職責和擔當盡數丟失,這不是“陰之極”是什么?這時候,我們看不到短期內的希望所在,看到的都是道德淪喪、唯利是圖、損人利己,都是負面。這就是今天中國人倫的喪鐘,中華文明的喪鐘敲響了,可以埋了,可以拿到聯合國去申請世界遺產項目了。
還好,我喜歡中國自己的文化,雖然作為文化傳承場所的學校不教我、現代社會也不愿意教我、讀書我也沒有學過繁體字,但在那浩如煙海的古卷中我依然看到了很多有益的東西。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物極必反。陰可以為水,陽可以為火,陰陽平衡可以表現為土,陽極生陰可以表現為金、陰極生陽可以表現為木。在陰陽五行中我看到的不是呆板與愚昧,而是靈動和智慧。
在這極度的沉悶中,我不僅如同眾人一樣看到了《百鳥朝鳳》所表述的令人厭倦的陰和陰極,也進一步體會到了電影所希望所期待的陰極生陽。喪鐘敲響的時候,陰風慘淡的時候,不也正暗示了否極泰來的道理嗎?起碼電影中的那一份期待、那一分執(zhí)著,也讓我也有著同樣的期盼。希望以后的時間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如逢春花木一樣生機勃勃、也給中國社會帶來春天一般的氣息,也如五行中的木屬性一樣——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
喪鐘,也就可以成為警鐘,這樣的鐘更值得我們去敲響。
丙:“生”機何在?
《百鳥朝鳳》是喪鐘的同時,也是警鐘。它在警醒我們,別讓自己的文化都死透了,才想起去挖掘、去珍惜。
在電影里,那把能吹響的嗩吶已經沒有幾個聽眾了,“喇叭是吹給自己聽的”,電影里那個老頭說過。后來老頭死了,還能有一個徒弟還在吹,還在堅守本該八個人一起吹的“百鳥朝鳳”那個曲子。導演的苦心孤詣,令我我感慨不已。的確,能指望什么呢?很多的很多,都被我們埋葬了、拋棄了、毀掉了。能指望的,就剩下了自己。導演告訴我們,嗩吶在堅守、電影在堅守、他也還在堅守。只要有一個人在吹嗩吶,那就是一顆種子,在東風吹動的時候,還可以生根發(fā)芽……
雖然有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孤寂和困苦,但那無盡的生機雖然微薄,依然強烈地觸動了大眾的心。新聞里面那位跪下的人,低下去的是身軀,傳遞給我們的,依然是那份不屈的堅守。有些事情,也如電影中所講,終得有人去堅守,不見得都得是為名為利。如同不賣座的《百鳥朝鳳》,這樣的堅守悲而不哀、痛而不苦,沒有言語當中的悲壯,只有心靈深處的悲涼,但依然還會堅守,堅守住心中那最后一把嗩吶。這“生機”在電影里,是那把堅挺的嗩吶。
很意外的,在那一片悲涼的情懷中,我看到了那部電影居然能出現在我眼前。這個社會還能接受喪鐘,接受導演將死之言,接受那“百鳥朝鳳”原本的期盼,這是不是大哀之后的大喜、“陰極”之后的生機?我們都看到了,為了警醒國人,很多單位都在行動,走進了電影院……在現代社會中,“鳥”可以開始鳴叫了,“百鳥”呢?那電影表達的“鳳”又在何處?該如何“朝”?如此種種,都不是影片末尾那個墳頭上的孤魂可以回答的。但,這畢竟也是“生”機。
?。宏帢O生陽,如何才是生?
陰極生陽,是個話,但要說清楚,就要將陰陽關系細化到五行關系上來。無法簡單地來個“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得說是怎么“割”的?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也絕不是喊個口號就可以通行的,在五行關系中,更需要厘清相對應的各方面事物及其相互關系。
一、首先需要考慮五行歸位,找到相關屬性的代表物才容易說相互關系,才可以說這個“生”的機緣。
(一)要找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身的五行屬性。
在電影中,主題是傳統(tǒng)文化的陰和陰極,意境是陰極生陽即傳統(tǒng)文化有個新的開始。與“陰極生陽”相對應的是五行中的“木”,即我們將討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現在五行就是“木”,其特性就應為生發(fā)、舒暢、調達。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想真正做到“生發(fā)、舒暢、調達”,不僅僅是自身的發(fā)展,更為重要的還是需要周圍環(huán)境的相生相克方面的支持和輔助,絕不是有個種子就可以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的。
(二)“木”要想生長,離不開生它的母親“水”的滋潤和幫助、母強才子壯。
水類的特性是向下、寒冷、滋潤、靜藏。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能滋潤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個“木”的“水”,也不容易找。
因為在社會中生養(yǎng)文化的歷來都是這個社會的教育體系,在潤物細無聲中培養(yǎng)出越來越優(yōu)秀的文化繼承者。但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傳承的,并不是我們自己的文化。目前中國的教育體系從上到下、從形式到內容,實行的是全盤照搬歐美。傳承的都是歐美文化,表述的都是歐洲文化中心論,內容里沒有點滴是中華文明。那幾句夸自己的話,都是從歐美的角度來的,如四大發(fā)明、八大奇跡。我們的語文課,也是無視漢語的規(guī)律,用英語的模式來分析講解的。12年的中小學,最成功的課程是英語,最失敗的課程是語文。也可以這樣說,在全世界中最敵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就是中國人自己的教育。要想讓它轉性來推崇并傳播自己的文化,目前基本上是不可以想象的。
不過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還是有滋養(yǎng)傳統(tǒng)文化的“水”。這個“水”是今天的旅游業(yè),同樣的流動、同樣的滋潤,雖然不如教育那樣細膩那樣系統(tǒng),但在缺乏環(huán)境支持的今天,對傳統(tǒng)文化的支持也是做得非常好的。這些年隨著旅游業(yè)這個無煙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人們四處流動。在流動中,我們看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佳詮釋。在旅游開發(fā)中,老街、老樹、老習俗,都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多年被我們忽視的傳統(tǒng)文化也被人們所重視。2005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世界矚目的旅游項目后。2008年,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在中國也成為了國家法定假日??梢赃@樣說,旅游的發(fā)展增強了社會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認識,直接導致了法定假日的誕生。雖然發(fā)展旅游,是為了眼前現實利益,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實實在在地推動了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這真的是潤物細無聲,這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雖然旅游這個“水”很功利,只滋潤經濟作物,但好歹也是潤了點傳統(tǒng)文化,聊勝于無。時間長了,人們會看到只要是“木”,就有經濟作用。文化就是財富,五千年文明更是一筆無法衡量的財富。來旅游的人多了,自然也會提升我們在這個方面的重視程度的。
(三)“木”要想生長,離不開克制它成長的“金”的手下留情。
春天里的小嫩芽,隨便來個什么刀刀叉叉,都是容易給毀掉。要給傳統(tǒng)文化一點生機,就不能動不動就來打打殺殺。金類的特性是收斂、肅殺、潛藏、清靜。在“木”的生長面前,“金”來修枝是正常。但要是把喬木砍成盆景這樣的事情做多了,樹林就沒有了,綠化和生態(tài)自然也就沒有了。在社會中,能克傳統(tǒng)文化的“金”,應該是國家政策法令法規(guī)制度吧。那都是剛性的,弄死弄活隨便一句話都能成,不會像水那樣潤半天都看不到結果。要是“金”說,“你那個吹喇叭,代表的是封建余毒代表的反動落后勢力?!逼浣Y果可想而知。別說吹了,誰還敢把嗩吶拿在手上?要說這嗩吶,“代表的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承、是有文化有內涵有品位的象征。”那路邊上的喇叭,肯定全部都會爭先恐后地自稱為嗩吶,而且還人手一把。所以,作為克制“木”的“金”,一言可毀,一言可成。給“木”一點成長的空間,這個“木”才可能成為棟梁之才。
(四)“木””要想生長,離不開它生育的“火”少一些索取。
要想火旺一世,就要忍手一時,不能干殺雞取卵的事情。火類的特性是向上、昌茂、繁盛、炎熱。在這蓬勃、繁盛面前,我想,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應該是今天的這個社會吧。社會越繁榮,大家越喜歡,說明大家兜里的財富發(fā)展越快。但建筑在傳統(tǒng)文化這個基點上的社會財富,就目前來說,也還需要做好培根養(yǎng)基的工作。春天節(jié)約點柴火,夏天熱的時候才會有樹蔭遮擋,秋天的柴就會更加充實……良性循環(huán)的前提,就是節(jié)制。不能是拿本《弟子規(guī)》就是國學、哼兩句京戲就是傳統(tǒng)、說兩句古文就是大師,不要那么淺薄。厚積薄發(fā),才是正道。
(五)“木”要想生長,離不開它克制的“土”的包容。
“土”要夠厚夠重,才會讓木長得更高更盛。土類的特性是生養(yǎng)、承載、受納、化育。這個能生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木”的土,應該是現在的國家各級當局吧?即自古有云的“父母官”。為人父母,那有不包容自己孩子的。龍生九子,也不會因為哪個孩子難看就給滅了的。這種包容越是厚重,越是能夠承受“木”種種克制。畢竟“木”的生長離不開對“土”的深入。而這種“深入”并不是所有的“土”能夠承受的。“土”薄,就只能長盆景;“土”厚,才可以生長參天大樹。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想得到真正的復興,這個“土”就需要是不挑剔、不埋怨。因為挑剔的土地,歷來都是什么都不長的窮山惡水鹽堿地。要看滿園春色,就需要包容我們五千年的百家傳承。而包容之后的樹木參天,給我們帶來的則是這“土”成長為秀麗河山。
二、五行歸位后,如果真想“木”在一段時間里得到完全的發(fā)展,那還需要加入五行的態(tài)勢分析和處理。
即,當某一類處于旺盛的態(tài)勢時,它所生的一類就處于次旺盛的態(tài)勢,生它的一類處于休的態(tài)勢,克它的就處于囚禁態(tài)勢,被它克的便處于死的態(tài)勢。每一類旺于哪個時間段,這叫作當令。如果我們真的需要傳統(tǒng)文化這個“木”旺盛發(fā)展,把它作為“當令”來對待,那我們就需要對其他四類做相應的調整。
也就是當“木”旺盛起來時,它所生的子——“火”,因傳統(tǒng)文化而火的社會,應該是次旺,即不能過度開發(fā)利用,始終保持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高于社會的繁榮程度。
“木”的母——“水”因為子已旺盛起來,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就要保持“休”的狀態(tài),不能與“子”爭寵,保持自己的正常狀態(tài)即可。旅游也好,教育也好,這個“水”過度了,就會把傳統(tǒng)文化這個“木”給淹死。所以該退休了。
因為“木”旺,克“木”的“金”就要在這段時間里面先“囚”在一邊,即我們的國家法律法規(guī)在行使“克”這個權利的時候,能不用就不用,能寬則寬。春三月不砍樹,春三月禁山、禁漁、禁獵,厚德載物。
而被“木”克的“土”,則是應該處于一種不動的“死”的狀態(tài)。試想一下,剛播種就隨時松土,或者拔苗助長,“土”不安分,這個“木”也沒有辦法長。各級當局只要不是權利欲、表現欲太旺,有土一般的包容,不折騰“木”,如“死”一般靜待一段時間,自然秀聳山林,這個“土”自然就有了山川之靈氣。
五行缺一,不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那點生機,也不是一個電影所能給與。這不僅要靠文化傳承者的堅守,也需要周圍環(huán)境的賜予和呵護。
《百鳥朝鳳》這個電影是喜劇的標題,悲劇的內容,它是喪鐘,也是警鐘,但人們更希望這是晨鐘,是可以迎來新時期的起點。讓我們堅守,讓我們互助,讓我們在低谷時期不斷積累、共同等待。
作者簡介:楊前(1972.05-),男,成都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旅游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