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淵 李懷軍
近幾年來中學語文教學陣地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少語文教師對于教改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像魏書生的課堂“六步教學法”和錢夢龍的“三主四式”自讀課導讀法,解決的是語文教學中的課堂結構問題,值得我們效法。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善于駕馭課堂,還要善于處理不同教材。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不看對象死抱一兩種模式,其結果是陷入教條主義的泥潭。課堂上就不會出現“天光云影共徘徊”生動活波的局面。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就是要在教學中要善于調動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覺得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不少篇目完全可以放開手腳,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萬紫千紅的語文世界。
一、用圖畫描繪課文情境,再造語言形象
我們知道文學家是利用語言來進行創(chuàng)作,畫家是利用線條來塑造形象。語文教學可以將語言當作美術中的線條來使用,把有些需要強調重點掌握的課文內容通過聚焦、拉大、變形最終凸顯出來。蘇軾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中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小說、詩歌、散文篇目在教學中都可以讓學生用“畫畫”的形式,通過自己的描繪、加工、再創(chuàng)造,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當然,我們所說的“畫畫”同美術教學中的畫畫有本質的區(qū)別,語文教學中的“畫畫”是指學生利用語言對課文中的場景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這個過程源于課文又高于課文,“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豐富多彩的。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對課文中的形象把握得比較得當,所設計的“畫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語言對課文進行再創(chuàng)造,不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一種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品質訓練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學習《風景談》這篇課文時我們可以將“沙漠駝鈴”“高原歸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書社”“北國晨號”這幾幅畫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勾勒出背景主體,畫面的色彩、基調,以及人物的動作、神情。在學習《山行》這首詩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用語言勾勒出“遠山人家圖”“山中行進圖”“楓林晚景圖”。學生通過對這些場景的描繪、勾勒實際上是對課文內容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把握,同時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的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以及口頭作文能力的有效訓練方法,我覺得值得各位語文教師一試。
二、用線條勾勒文章內容,化抽象為具體
語文教學與美術的統(tǒng)一還可以利用線條對抽象的感覺加以描繪。大家所熟知的“踏花歸來馬蹄香”,就是畫家通過馬蹄旁邊上下翻飛的蝴蝶來突出“花香”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這種方法運用到語文教學上來。例如,在《明湖居聽書》中,作者通過大量的音樂描寫,贊揚了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藝。如:“唱了數十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象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她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huán)轉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jié)節(jié)高起?;腥缬砂羴矸逦髅?,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峭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翻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又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折百回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圓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fā)出。這一出之后,忽又揚起,象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又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fā)。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痹诮虒W中可讓學生用線條將白妞的演奏過程勾勒出來,將不可捉摸的聽覺形象轉變?yōu)橐曈X形象,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總之,中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具有圖畫美、音樂美,在教學時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圖畫、線條等手段將抽象的語言文字進行再創(chuàng)造加深對景、事、物、情的理解。同時,還可依據文章特點利用音響視頻、劇情表演等形式對文本進行深度加工,讓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主旨和情思,充分調動感官功能,親密接觸文本,引導學生入乎文本又超乎文本,融入作品之中,獲得回味感和愉悅感。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