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葉劍泉
[摘 要]一事不再理原則是一個極具淵源的原則。該原則客觀反映了訴訟規(guī)律,準確體現了民事訴訟價值。要正確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首先要正確界定什么是“一事”,“一事”中的訴訟標的的界定。文章以一個案例為視角,對“一事不再理”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適用問題,進行比較深入地分析研究,并以訴訟標的理論為基礎,對“一事不再理”原則在適用過程中發(fā)生的爭議問題,提出了粗淺的認識,誠待各位的指導。
[關鍵詞]一事不再理;訴訟標的;實體法;訴訟法
“一事不再理”原則是一項古老的訴訟原則,它起源于羅馬法,并通過“訴權消耗”理論及“裁判權消耗”理論的發(fā)展而逐漸形成其理論架構。它之所以能夠延續(xù)至今,并成為近現代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主要歸因于法院判決的終局性。訴訟是法院憑借國家賦予的審判權對當事人之間爭議的事項作出法律判斷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運用公權力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因此,一旦判決、裁定生效,即當事人就失去在訴訟程序中以不服聲明的方法來撤銷或改變的可能性,判決或裁定亦因此而獲得確定,成為最終解決糾紛的判斷,非經正當合法程序不得改變。在效力上,它不但拘束雙方當事人服從該判斷的內容,使之不得重復提出同一爭執(zhí),同時作為國家機關的法院當然也必須尊重自己所作出的判斷,可以進行執(zhí)行。正是針對訴訟的需要,一事不再理原則就發(fā)揮了其重要的功能,在世界各國民事訴訟法律體系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我國,立法上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一事不再理”原則,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11條規(guī)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準許撤訴的除外。”該規(guī)定排除了當事人就同一案件的再起訴權利,一般認為它就是“一事不再理”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但是,由于該項規(guī)定只是概括性的,它在處理一些比較單純的債務糾紛時還比較容易把握,但是,如果在處理涉及較為復雜民事糾紛時,就會遇到諸多難以把握的問題。
例如:甲、乙所有的兩棟房屋相鄰距離非常近,甲房子有六層,乙房子有兩層。后來乙在兩層房屋的樓頂加蓋了一層,擋住了甲第三層的采光,甲查明乙加蓋的第三層是未經主管部門的許可而擅自動工興建的違章建筑,在和乙協(xié)商不成的情況下,甲起訴到法院請求因為相鄰權,拆除乙第三層的違章建筑,由于甲的房屋屬于出租房并且請求賠償乙造成的物質損失。途中經過一審、二審,在甲準備提出再審時發(fā)現乙所有的房屋整體就是違章建筑,于是甲放棄了申請再審,而直接向法院重新提出訴訟,請求拆除乙整體的房屋(共三層)。可是法院立案后進行審查時,認為此次行為是重訴行為,違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則,裁定駁回起訴。理由是民事訴訟由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兩方面構成,主觀要素方面是指作為訴訟主體的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即因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發(fā)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出權利保護請求的人,在本案中,前、后訴的雙方當事人都是甲、乙是無可厚非的??陀^要素方面就是指訴訟標的,關于訴訟標的其通說的定義為:是指當事人之間因發(fā)生爭議,而要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法律關系。在本案中不論前、后訴,它的訴訟標的都是甲、乙之間的相鄰權而引發(fā)的法律關系,因此前、后起訴的事實是“一事”,前、后訴屬于重訴行為,于是裁定駁回起訴。
法院裁定駁回起訴的理由是否充分?前、后訴是否屬于“一事”?要回答上述問題,關鍵就在于解決“一事不再理”原則究竟是什么意思?
訴訟系屬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則,指“當事人不得就已起訴之案件,于訴訟系屬中,,更行起訴,此因訴一經提起,即生訴訟系屬之效力,該訴訟之原告或被告不得更以他造為被告,就同一訴訟標的,在同一法院或他法院,提起新訴或反訴。”①訴訟系屬,是指“作為單個行為的起訴具有使某種有長期效力的程序開始的后果”,②亦即“訴訟一經原告起訴,該訴訟事件即在法院發(fā)生受審判之狀態(tài)。這種訴訟系屬狀態(tài)繼續(xù)至該訴訟之判決確定為止,或因訴訟和解與撤回訴訟而終結訴訟時止”。③這意味著訴權行使之后,在訴訟延續(xù)期內會形成訴訟系屬對訴訟請求權的抗辯,即不能就已處于訴訟系屬中的案件,重復提起相同訴訟。所以該原則也可稱之為禁止重復起訴原則。禁止重復起訴原則意味著當事人提起的新訴與原訴不能是同“一事”,否則構成一事再理。
如何斷定提起的新訴與處于訴訟系屬中的訴是否屬于同“一事”,學界對此判斷標準有著不同的看法。主要觀點包括三同說、二同說以及一同說等。
1. “三同說”主張,只有在當事人、訴的聲明(事實和理由)和訴訟標的這三要素都相同的情況下才構成重復起訴,也有表述為當事人、法律關系、訴訟標的三要素。常怡教授認為:“對于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同一當事人不得再以同一理由和同一訴訟標的重新提出訴訟;人民法院也不得對同一當事人的同一事實、理由和訴訟標的的案件重新受理和審理。”④可見,此學說主張只有當事人、訴的聲明和訴訟標的三者均為一致時,重復起訴方能構成。
2.“二同說”認為,“一事”的構成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主觀要素,二是客觀要素。主觀要素是因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發(fā)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出權利保護請求的人。所謂客觀要素,即指訴訟標的。二同說主張,如果后訴在當事人和訴訟標的與前訴一致,即構成重復審理。
3.“一同說”主張,判斷是否構成重復起訴只要根據訴訟標的這個標準判斷即可。前訴與后訴的訴訟標的相同,即構成重復起訴;反之,則不構成重復起訴。一同說有其合理之處,但在適用過程中也存在著難度和問題。
綜合上述不同的觀點,不論是“三同說”、“二同說”、還是“一同說”,在于上述案件中,判斷其是否屬于“一事”,關鍵點在于訴訟標的是否一致。那究竟什么是訴訟標的呢?
訴訟標的理論是民事訴訟法的基礎理論,在“是否發(fā)生重復起訴”、“是否發(fā)生訴的變更”等問題的判斷上都以訴訟標的作為判斷的基準。前述三個不同的學說,都毫無例外地將“相同的訴訟標的”作為判斷是否屬于“一事”的標準??梢?,訴訟標的在判斷是否屬于“一事”問題上是關鍵性一環(huán)。訴訟標的作為“一事”界定標準的合理性毋庸置疑。
在該案中,對于法院的解釋,很明顯可以看出法院關于訴訟標的采用了我國從法律規(guī)定透析出來的主張,即訴訟標的是訴構成的要素之一,是指當事人之間因發(fā)生爭議,而要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法律關系。原告起訴時,必須在訴狀上具體表明其主張的實體法律關系。在該案中法官認為前、后訴的訴訟標的都是基于相鄰權而產生的法律關系,因此前、后訴構成了“一事”。
該種主張的訴訟標的固然有便于法院確定裁定對象、便于當事人確定攻擊和防御的對象、確定既判力的客觀范圍等優(yōu)點,但是同時也要看到在相同當事人間請求同樣實體法律關系的訴訟中,它無法判斷訴訟標的是否同一,沒有妥當處理訴訟標的與既判力客觀范圍的一致性問題,由于該主張以法律關系的主張作為訴訟標的,而不管當事人根據什么具體的請求權提起訴訟,法院審理和判決的范圍有可能超越當事人的請求權主張而及于整個糾紛,使既判力的范圍過寬。有違當事人主義下,對于當事人沒有主張的請求,法院不能自行作為審理判決對象的要求。如在此案中在前訴中提出的訴訟請求是拆除房屋的第三層,在后訴中提出的訴訟請求是拆除整棟房屋,不能因為前訴是基于相鄰權關于房屋的第三層的主張,就認定前訴的既判力覆蓋了基于相鄰權而關于整個房屋的主張,這樣無疑是前訴既判力的范圍過寬的表現。雖然都是基于甲與乙之間的相鄰權的法律關系,但是訴由是不一樣的,訴訟理由是不一樣的。筆者認為在本案中,第一,訴的聲明是不同的,雖然都是請求拆除房屋以及賠償請求,但是前訴中請求是拆除房屋的第三層,后訴是請求拆除整體房屋。第二,所依據的事實關系是不一樣的,事實關系是指未經實體法評價的自然事實,雖然都是違章建筑,可是前訴中甲所主張的違章建筑是乙房屋的第三層,后訴中它所主張的是乙的整棟房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雖然以具體的法律關系的請求權為標準區(qū)分訴訟標的的單復數異同,但是同時也要注意到訴訟法和程序法的很多問題是相互影響的,單從任何一個方面來孤立地看待和解決問題都是困難的。訴訟標的是原告對被告的實體權利或者法律關系存在與否的主張,但在識別實體權利或者法律關系單復數的問題時不以具體的法律關系的多少為標準。訴訟標的不應該只考慮其與實體法的關系,還應當強調訴訟法上的關聯。對于該案筆者想補充的是,在此案中甲在原訴中以自己房子第三層的采光權被侵犯作為訴由提出訴訟,也僅就第三層的房屋提出了訴訟請求。法院對此作出了裁判,雙方當事人的民事實體法律糾紛已經解決。而在再審中,甲發(fā)現乙整棟房子都是違章的,但是房屋的其他部分都是違章的,要求整體拆除。但是對于房屋的其他部分,根據前訴的既判力,甲不能再以自己房屋第三層采光權被侵犯為訴由提出訴訟,因為這個民事糾紛在原訴中已經被解決了。
從這個看似簡單但又復雜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現實中許多案子的解決并不是僅僅依靠分則的條文就可以解決的,很多事例是無法通過詳細的分則條款來予以適用,而是要通過法律的原理去引導,在大學本科的學習,我們更多的注意到法律的分則的適用,而適當的忽略了對法的本質、原理的解析,覺得通過這個案例的分析,收獲的不僅僅關于訴訟標的這個問題的研究,而是知道了法理的重要性。
[注釋]
①何孝元主編:《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法律學》,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年版,第 1 頁。
②[德]羅森貝克、施瓦布、戈特瓦爾德著,李大雪譯:《德國民事訴訟法》(下),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年版,第713 頁。
③陳榮宗,林慶苗著:《民事訴訟法》(臺灣)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6 年初版,第 385 頁。
④常怡主編:《民事訴訟法新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9 頁。
[參考文獻]
[1]宋朝武.民事訴訟法[M].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7 .
[2]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展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宋英輝,李哲.一事不再理原則研究[J].中國法學,2004,(5).
[4]邱星美.“一事不再理”的判斷標準[J].中國審判,2009,(9).
[作者簡介]李媛,女,陜西漢中人,廣西大學法學院行政訴訟法研究生;葉劍泉,男,浙江東陽人,廣西大學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