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芹
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一直是所有教師關注的話題。良好的質疑品質能夠為學生學好數學、了解生活、走入社會提供保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提倡質疑問難,讓學生主動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緊扣質疑的特點,讓學生“愿問”
質疑的特點就是對事物產生好奇,并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學生質疑能力的發(fā)展及培養(yǎng),不僅有賴于知識和能力的基礎,而且還有賴于問題情境的設置。
例如在講授三年級下冊“統(tǒng)計”一節(jié)課時,可設計如下引言 “根據橫向統(tǒng)計圖上的數據,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你認為應多進哪種礦泉水,為什么?”看似簡單的三言兩語,學生對所學知識就能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也頓時活躍起來:討論——實踐——總結。學生很快發(fā)現了統(tǒng)計圖還可以幫助分析問題,幫助決策。這種靠積極的思維得出的結論,比僅靠記憶得來的知識更深刻、更清晰。
二、明確質疑的作用,使學生“敢問”
“敢問”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行為??鬃釉疲骸安粦嵅粏ⅲ汇话l(fā)。”學生在提問中往往會產生“我提的問題恰當嗎?”“我的問題太膚淺,同學會譏笑我嗎?老師會批評嗎?”的心理。教師應經常向學生說明多問的好處,及時表揚敢于提問的學生,鼓勵學生多問。學生不論提出什么問題,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適的,只要他們態(tài)度認真,教師就不能批評他們,使學生解除思想顧慮。學生提出的問題如果和本課知識有密切關系的,就馬上請別的學生解答;對一些與本課關系不大的問題,或完全離譜的問題,可在課堂上作適當引導,再在課后幫助解答,做到學生提出的問題個個有著落。這樣學生的顧慮消除了,有疑難都能大膽提出來,漸漸就會連一些成績比較差的學生也能向教師提問了。
三、給予質疑的時間,讓學生“能問”
“問”源于思,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的機會,留給學生自主學習、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怎么想就怎么問,同時引導學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現象到本質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慢慢地學會質疑。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先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個材料袋(1分米長的毛線、1張正方形紙、3個小方塊、8根小棒、10粒棋子),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一個分數,并在小組里交流。在每個小組充分交流之后,教師讓學生上臺展示分的過程和得到的分數,其他同學思考結論正確與否。學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把一張正方形紙對折再對折,一份是1/4,另外3份是多少?” “5粒棋子為什么是1/2呢?”“2根小棒是2/8,也可以說是1/4。”……這樣的課堂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很高,提的問題也很深刻、有價值。因此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過程就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實踐、證明,把質疑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四、教給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善問 ”
發(fā)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它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中給出一道題“39÷3”,可演示: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他們分成13份。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1)每3個分成一堆,然后數出分得的堆數。(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余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3)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在學生得出解法后,全班進行討論。這時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就會選用比他自己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
五、注重質疑的效果,讓學生解決“疑問”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備課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切細節(jié)都根據學生的反應做出調整,讓學生來幫助教師備課,這樣才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在備“認識平均數”這節(jié)課時參考了書上的投籃比賽統(tǒng)計圖,只是又加入了一隊人數相同的比賽情況,這可以使學生經歷平均數的產生過程。求平均數的方法有兩種:計算和移多補少。我提問:“6是哪個同學的投球數?”教室一片寂靜,學生陷入了沉思。最后發(fā)現6不是某個同學的投球數,而是這組數的平均數。接著我讓學生把這4個投球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3,5,7,9),發(fā)現平均數“6”處于這列數的中間,那怎樣得到6的呢?這時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移多補少的方法。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