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晶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小班化教育成為了改革方向的前沿。一直被老師和學生都忽視的中等生在小班化教育這樣一個諸多優(yōu)點的大環(huán)境下通過創(chuàng)設輕松的交流氛圍;張揚獨特的個性教育;培養(yǎng)自然的合作習慣,使他們感到被老師的重視與同學的尊重,從而實現(xiàn)自我。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 中等生 自我實現(xiàn)
如果說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那么改革創(chuàng)新則是騰飛的翅膀。當前教育改革方向是以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隨著這種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小班化教學日益普遍。在這種教育教學模式下,大部分教師會發(fā)現(xiàn)除了優(yōu)等生和落后生外,還會存在那么多一直被忽視的中等生。
一、 中等生被忽略的表現(xiàn)
1.缺少課堂提問。中等生的自覺性尚可,課堂上不會表現(xiàn)自己,主動性也不強,所以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常常把目光鎖定在優(yōu)等生上,甚至在課堂提問時,老師關注那些學困生的時間也比中等生多。
2.缺少活動指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常會設計一些課堂活動,此時優(yōu)等生會激烈地爭論,落后生在那里渾水摸魚,中等生卻在那默默無聞,因此老師也忽略了對他們的指導。
3.評價單一性。在課堂中,對于中等生的回答,一般老師的評價也就局限于簡單的“對”“錯”“好”之類,缺少鼓勵性動作或語言的評價,以及準確地激勵和表揚。
二、在小班化教學下中等生自我實現(xiàn)的實例探究
1.創(chuàng)設輕松的交流氛圍。課堂上的交流應該是民主、平等、學生充分表達意見的模式,尤其在小班化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應是輕松互動的。這樣中等生就不會有壓迫感,不再被動地學習老師所教的知識,能主動地去學習研究。
案例1:在學習浙教版數(shù)學八下《4.4反證法》這一課的例題,求證:在同一平面內,如果一條直線和兩條平行直線中的一條相交,那么和另一條也相交。之前已經學過證明命題的一般步驟,所以學生說,筆者在黑板上畫圖,寫出已知求證。
已知:直線l1,l2,l3在同一平面內,
且l1∥l2,l3與l1相交于點P。
求證: l3與l2相交。
接下來筆者問了以下問題:(1)假設所求證的結論不成立,那么l3 與l2只能是怎樣的位置關系?(2)過點P有幾條直線和直線l2平行?(3)這與哪一條定理矛盾?學生在筆者一步步啟發(fā)下完成了證明。證完后一學生說直接用平行線的傳遞性更簡單。能預想到學生會質疑,沒想到會是一個平時安靜話不多的學生提出來的,回顧這一年實行小班化教學后課堂氛圍活躍了,也有很多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回答問題,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合作討論,上講臺講解題目,這都離不開課堂上輕松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下,中等生能在小團體中相互切磋、取長補短,能在人際交往方面實現(xiàn)自我。
2.張揚獨特的個性教育。在小班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個別化教育,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更好地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學習;尤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根據(jù)組內學習情況,對中等生實施設問的個別化,這種方式能讓他們有能力、有機會表達自己對問題的見解。
案例2:我們班有個蔡同學成績在及格邊緣,成績隨著試題卷難易程度而上下波動。在上課、講題和討論時都會提出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比如講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題目: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個根是0,則 的值是 他答了±1,經旁邊同學糾正后,還會說“我不是對的嗎!把0代進去,不就是±1!”再如學定義與命題時把“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他把條件結論寫反了,卻說“老師,我不是對的呀!條件寫在如果后面,結論寫在那么后面!”這種例子是舉不勝舉,鬧得學生都有意見了,于是我跟大家商量給蔡同學2分鐘,讓他在不自覺地提出這種問題時,每天讓他在自修課時給我們講解正確的解題思路。這樣經過兩個星期,終于見效了,他不再盲目地提問了。在教育學生時,教師就要尋求最貼近的方法,以達到高效的結果。尤其面對中等生,教師應當認可他們的提問和表現(xiàn),從而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3.培養(yǎng)自然的合作習慣;小組合作學習是小班化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常以小組為單位,問題為載體,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自主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而中等生是分組學習形式下小組的中堅力量,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了他們思維的提升與自身潛能的激發(fā)。
在一個班級中,中等生的人數(shù)比例最大,成績波動也較明顯,既可上升到優(yōu)等生隊伍,也可下滑到后進生行列。但這并不意味要求我們把所有學生拉齊扯平,他們都是課堂中平等的主體,我們追求的是讓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更好的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自我。教師要引導中等生正確認識自己與其他群體的差異,特別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長處,不再成為班級中的“隱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