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偉
摘 要:目前,新課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勢在全國各地順利推進,廣大教師以此為契機,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改革教學實踐。但有些教師對課改精神的理解存在誤區(qū),由此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在此試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關(guān)注。
關(guān)鍵詞:教師角色;有效合作;有效提問
新課程進行到今天,的確讓我們的教學工作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一些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理解和操作上還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教師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新”,而忽視了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導致部分課堂教學陷入誤區(qū),影響了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
一、教師角色的“定位”
新課改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的教學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于是,有些教師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認為既然學生是主體,那么在課堂上學生就是主角,教師成了配角。因此,在課堂上,有的教師一節(jié)課只講了十分鐘,絕大部分時間給了學生,教師成了“旁觀者”,整個課堂由于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像一盤散沙,吵吵鬧鬧,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么,教師該如何“定位”呢?
韓愈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痹趥鹘y(tǒng)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yǎng)”活動。新課程則強調(diào),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教師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來,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路人。教師與學生平等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nèi)容,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平等、交往、互動昭示著教師不再僅僅是傳播知識,更不是“放羊式”的教學,而是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學習;上課不再是單向的付出或教師當“旁觀者”,而是師生生命活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zhuǎn)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zhuǎn)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zhuǎn)向現(xiàn)代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引路人。
二、有效合作
教師從講臺上走了下來,師生之間拉近距離,讓學生動起來。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很多,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很低。為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認為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1.要保證學生有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機會
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和基礎(chǔ),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chǔ)上。只有學生經(jīng)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合作學習才是有效的。沒有自主學習為基礎(chǔ)的合作猶如空中樓閣,沒有經(jīng)過個體獨立思考的小組合作就如無源之水,只能讓學生感到措手不及、無所適從。所以我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有意識地讓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五分鐘,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可以把要點寫下來,然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有了自己的觀點,有了與別人交流的需要,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是有效的。
2.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
(1)讓學生大膽地“說”
大膽地“說”是合作學習的前提,需要每個成員都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對方的觀點。有些學生特別是一些學困生,默不作聲,不敢開口,都等對方先說,生怕別人笑話,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鼓勵學生,特別是一些膽小的學生,不要怕出錯,要大膽地“說”,同時強調(diào)同學之間不允許嘲笑,在我的鼓勵下,一些學生膽子大了,有的學生開始爭論問題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多“說”,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予以指點。
(2)讓學生學會用心“傾聽”
學會傾聽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在教學中反復強調(diào)學生要學會“三聽”:一是認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別的同學在發(fā)言時要用心去“聽”,不要開小差或亂插嘴;二是要聽出別人的發(fā)言要點,從中收集有價值的信息。聽別人“說”,不是從頭一個字聽到最后一個字,而是要抓住最關(guān)鍵的字和句子;三是聽后要有思考,善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或不同意見。別的同學表達的觀點,自己要有思考,我的觀點和他的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問題在哪里?要善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
(3)讓學生學會“討論”
討論是合作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每個成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同之處,這就需要討論、評價,以形成最佳的方案。我在教學中強調(diào)“討論”不是爭得面紅耳赤,不是比誰的嗓門大,不是好學生說的觀點都是對的,每個人都要參與,求同存異,找到問題的最佳結(jié)合點,同時教師要注意個別學生討論不著邊際、離題萬里、亂侃一通,這需要引起注意,教師要在關(guān)鍵之處予以指導,讓每個學生都學會討論問題的方法。最后,學生討論出來的答案可能千差萬別,教師一定要引導和總結(jié),當然不是統(tǒng)一標準答案。
三、有效提問
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授者變?yōu)榇龠M者,由管理者變?yōu)橐龑д?,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有的教師為了片面追求師生互動,一改過去講授式的“滿堂灌”為提問式的“滿堂問”,有些問題是多余的、無效的。比如,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老師們在課堂上這樣問學生:“你讀懂了嗎”“你體會到嗎”“對嗎”之類膚淺的問題當作“萬能鑰匙”,不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不分場合、不顧班級的實際一味地使用。結(jié)果,學生所得十分膚淺,教師又缺乏進一步的指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文本,走進文本,在文本探索中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感知能力。
1.要有深度
有的問題,要提供足夠時間讓學生再讀自悟,或進行適時適度的點撥,促使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思考進一步深入。例如我教說明文《巍巍中山陵》這課時,我作了這樣的提問:課文的題目能改成“中山陵”嗎?學生回答不能,我問為什么,“巍巍”是什么意思?有的學生答得一般,他說:“巍巍”表現(xiàn)了中山陵宏偉的氣勢;有的學生回答:“巍巍”不僅指中山陵宏偉的氣勢,更指孫中山先生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的崇高地位。這樣的提問不僅有深度,而且引導學生挖掘文章的主題,體現(xiàn)了提問的有效性。
2.要有啟發(fā)性
“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例如我教《散步》這課時,我就抓住課文開頭提問:“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如果改成“我們?nèi)以谔镆吧⒉健辈皇歉啙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學生紛紛回答,有的學生答得很好,他說:文章一開始交代了主人公,祖孫三代,“我”處中間,上有老,下有小,“我”的責任重大,為下文作鋪墊。這樣提問有啟發(fā)性、有實效,能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這篇課文的內(nèi)涵。
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每一節(jié)課完后都應該認真反思一下:這一節(jié)課中哪些提問是有效的,哪些提問是多余的,哪些提問需要進一步改進。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新課程改革并不排斥教師的角色,而是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強調(diào)學生的有效合作,更強調(diào)課堂的有效提問,只有這樣,新課程改革才能不斷地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林茶居.對教育常務負責.教師月刊,2013(3).
[2]方國才.新課程怎樣教得精彩.中國科技技術(shù)出版社,2006-03.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夏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