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要注重朗讀和默讀,對于優(yōu)秀的詩文要求學生誦讀。那么在教學時,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就成了語文老師探討和研究的重心。首先要了解誦讀和朗讀的區(qū)別,其次要有對學生誦讀方法的指導。結(jié)合課堂教學中的點滴嘗試,來談談誦讀教學的體驗與收獲。
關鍵詞:誦讀;語調(diào);語音;韻律與節(jié)奏
前人為何把學生上學偏偏叫“讀書”呢?是否寓意了“書不厭百回讀”之意呢?在這樣的妄自揣測之余,我們不得不關注這樣一個事實:目前學生讀書現(xiàn)狀不容樂觀。怎樣讓瑯瑯的讀書聲回歸校園?又怎樣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就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yǎng)語感。要把我們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下去,不僅要誦讀古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能夠誦讀一些名家名作,優(yōu)美散文和詩歌?,F(xiàn)就課堂教學中的點滴嘗試,來談談誦讀教學的體驗與收獲。
一、領會誦讀的內(nèi)涵
誦讀,最基本的解釋是:讀出聲音來。清代的孫枝蔚《無酒》詩之一中說:“稚兒勤誦讀,音節(jié)更瑯瑯?!比~圣陶在《文心》十四中,對于誦讀有這樣的描述:“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闭b讀還可以理解為:念,熟讀,背誦之意。南宋朱熹就談到自己對誦讀的看法:“要讀的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遍誦讀,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笨梢?,誦讀不是單純地讀出聲音那么簡單,它要求誦讀者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要注意力集中,要讀出感情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
誦讀也是朗讀的一種,二者的區(qū)別在于:
1.誦讀比朗讀多了一個“?!弊?/p>
宋人鄭俠有《教子孫讀書》詩:“淡然虛而一,志慮則不分。眼見口即誦,耳識潛自聞。神焉默省記,如口味甘珍。一遍勝十遍,不令人艱辛?!闭f的就是誦讀的境界,意思是讀書要心神安靜,要專一,不可分神,讀一遍勝似別人讀十遍。
2.誦讀比朗讀多了一個“熟”字
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奔匆蠖嘧x幾遍,讀通句子,讀懂意思,直至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比朗讀多了一個“思”字
孔子說的好:“學而不思則罔”。比如高爾基的《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睂W生在讀的同時,要一邊讀一邊想象海燕在大海上飛翔的樣子,腦海中不僅要出現(xiàn)海燕的形狀,還要想象狂風卷集著烏云的海面。讓學生迅速地把文字轉(zhuǎn)化為圖像,想象畫面中這些物體的形狀、顏色、聲音、甚至感官的體驗,如此才能夠加深印象,才能夠達到誦讀的目的。
二、課堂誦讀方法的嘗試
1.讀出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
漢語拼音的語調(diào)猶如一場音樂會上指揮手中的那根指揮棒,隨著指揮家的指揮,聲音的高低起伏、長短就有了變化。漢語拼音的語調(diào)有平仄之分,通常的讀法是“平長仄短,平低仄高。”例如李煜的《相見歡》上闋:“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上闋以平聲收尾,其中“樓”“鉤”“秋”在教學時要求學生要讀得長一些,要盡量拖長音節(jié)。音量上也要盡量讀得輕一些,低沉一些。這樣才能讀出那種夜晚的寧靜和孤獨苦悶的感情來。如果反之,就一點味道都沒有了。下闕“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敝械摹皵唷薄皝y”仄聲要讀的短促,音量是上也要高一些。最后“愁”“頭”又落在了平聲上。如此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方能感覺得到那種上闋與下闋一氣呵成又有在情感的處理上又生波折之感。同時要指導學生注意“鎖”字音要下得重一些,這是在深秋之夜一個囚徒的深切感受,失去自由,生不如死。而詩人又難下確切的詞語來形容,所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弊x來更是讓人不勝感慨。
2.讀出語音的高低、長短、輕重、緩急的變化
在誦讀指導中,要讓學生注意處理好語音的高低、長短、輕重和緩急。比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在朗讀時,詞的上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币岣呗曇?,讀出望月問天的豪邁氣勢。同時也要讀的急促一些,詩人把青天當作朋友,因此急于向青天詢問答案?!安恢焐蠈m闕,今昔是何年?!睉岩袅糠诺鸵恍瑤е髡叩南胂蠛鸵蓡柸プx?!拔矣孙L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币岩袅吭偬岣咭恍x出彷徨和矛盾的情感來。上闋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币x重一些,表達了作者最后決定留在“人間”的執(zhí)著。
詞的下闋“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边@是運用移情的手法,是作者給明月賦予的人的情感,在朗讀處理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得輕一些,語氣連貫一些,暗示夜已深,對親人的思念使得作者無法入眠?!安粦泻?,何事長向別時圓?”語氣要提高,語速也要加快一些,看似無理的語氣更加重了對親人的思念。話鋒一轉(zhuǎn)“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币x得輕而緩,詩人是曠達的,因為月兒是無辜的,再沒了對月兒的質(zhì)問和埋怨。這樣輕柔、緩慢地讀來,使得句子有了較強的哲理意味。那么文章結(jié)尾飽含美好祝愿的句子就應該提高音量,而且還要重讀,同時語速也要較前一句快一些。這樣才能表達作者的樂觀和曠達的精神。
古人的詞是用來唱的,故晁無咎曰:“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边@首詞也被改編成歌曲,王菲的演唱細膩而傳神。在教學時,我曾播放這首歌曲,并讓學生比較是王菲唱得好,還是同學們自己讀得好。學生紛紛說我們的朗讀和演唱一樣好。難怪胡仔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笤溪漁隱叢話》)。”可見,通過誦讀,學生對經(jīng)典美文更加喜歡了。
3.讀出韻律和節(jié)奏
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古木教授曾在《論漢語音韻的文化內(nèi)涵》中對音韻有過闡述,漢語音韻有開口音和閉口音之分。開口音一般表達明朗、響亮、有力的情緒。閉口音一般表達細膩、悠長、低沉的情緒。所以,音韻通常和意蘊是相關聯(lián)的。比如在教學郭沫若的《雷電頌》時,開頭句:“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其中的“吧”字為開口音,在朗讀時,要求學生開口音要讀得飽滿,口型上也要讀到位,讀出一種響亮而有力的氣勢來。那么屈原的形象立刻就生動了起來,同學們可以通過想象,感受到屈原手足帶著刑具,頸上系著長鏈,目含怒火向著風和雷電長嘯的神情。這樣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就奠定了整篇課文的朗讀基礎,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其他小節(jié)的開口音的處理,以調(diào)動學生激越的情感,那么這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就在學生的朗讀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此外,在指導學生誦讀的時候,還要注意長短句的節(jié)奏處理變化。通常長句表達細膩悠長之感;短句給人簡潔明快、短促有力之感。在魯迅的《雪》中,可以清楚地區(qū)分出長短句的變化。在描寫江南的雪時,多用長句,以表現(xiàn)江南雪的“滋潤美艷之至”。在描寫朔方的雪時,則多用短句。表現(xiàn)北方雪的孤獨、不粘黏。
如:“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讀來節(jié)奏是舒緩的。
再如:“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zhuǎn)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zhuǎn)而且升騰地閃爍。”
這樣的短句,只有在朗讀節(jié)奏上明快而短促,方能體現(xiàn)北方雪的獨立與張揚的個性;通過對比閱讀,學生立刻體會出了南北方雪的不同特點。
4.試讀體驗
在教學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時,我就從語調(diào)、語音和節(jié)奏韻律的角度引領學生感悟朗讀寫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p>
(1)讀,采用換字法,讓學生對比閱讀
例:霧凇沆碭,天和云與和山和水,上下一白。
學生通過對比,讀出了原句在音律和節(jié)奏上有了變化,因為以前在指導朗讀時有過平仄的朗讀指導鋪墊,所以學生馬上讀出了改后的句子平仄不和諧。這就使得學生更加喜歡原句,從情感上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2)讀,采用去字法,讓學生感悟朗讀
霧凇沆碭,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學生經(jīng)過對比,馬上感知到原句在寫出了景物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的特點。
(3)讀,注意“霧凇沆蕩”的“沆”“蕩”二字為開口音
要讀出景物在宏觀角度下那種白茫茫一片的感覺來。這一次,學生都不自覺地張大了嘴巴,于是景物的特征也隨著學生的朗讀慢慢呈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中。
(4)讀,手勢指引,讓學生跟隨老師讀
有了前兩次朗讀的指導,學生能夠讀出連而不斷的感覺來了,在學生朗讀語速的處理上,我采用手勢指導法,讓學生跟隨老師的手勢來讀,不準搶拍,隨著我手勢的起伏,讀出了平仄音的變化,學生在緩慢而有感情地朗讀體驗中讀出了那種天人合一,人與景交融的感情來。
作家王小波說過:“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應該有詩意的世界?!蔽蚁?,這詩意的世界就應該從誦讀開始。在上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這些精美的散文和詩歌是值得我們滿懷感恩之心去誦讀的。那么,我們每一個一線的語文老師都責無旁貸。今天,我只是粗淺地嘗試了誦讀教學的方式方法,今后我會繼續(xù)摸索。新課程改革的路已然向我們敞開。長路漫漫。讓我們和學生一起,踏上誦讀之路,一起走進文學那詩意的世界。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慈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