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
念過中學或者教過中學的人,大概都會承認,課上得好不好,關鍵在教師。只要是好老師,不管講的是歷史地理,還是外語數(shù)學,都能讓學生聽得如癡如醉。差的老師,再有趣的課,他都能把你講得昏睡過去。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粵東山村當民辦教師,有一位同人便將自己的課不受學生歡迎解釋為課程不好或年級不對,于是只好不斷地換課。
這么說,不等于老師是萬金油,或者所有的課程難度都一樣。在強調教學活動中老師的主導因素的同時,必須承認,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講授技巧。有的課程側重邏輯思維,有的課程偏于藝術直覺,還有的必須動手動腳。
求知可以獲得樂趣,審美更是其樂無窮;語文教學兼及二者,理當受到學生的熱烈追捧??蓪嶋H情況并非如此。不斷有學生厭倦語文課的報道,看得我百思不得其解。本該最能吸引學生,讓其在嬉戲中學習、在閱讀中成長的語文課,何以在某些學校里,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呢?據(jù)說是因為高考這根指揮棒——參加各種比賽,數(shù)學、物理、化學的佼佼者都可能被優(yōu)先錄取;而你作文成績再好,也不能充當進入名牌大學的敲門磚。
此說不無道理??晌覀兩虾谜Z文課,難道就只是為了在高考中加分?在一個高考成績決定一切的特殊環(huán)境里,如此追問,顯得有點不合時宜??杉幢闳绱?,有些常識我們不該忽略。比如,學習的過程很重要,有時甚至比結果還重要。就拿語文課來說吧,有技術訓練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玩味涵養(yǎng)。參加過考試的人都明白,別的課程可以突擊,唯獨語文課主要靠平時積累。著眼于高考復習,語文的投入產出比太低,不合算;但如果考慮的是人生,則中學語文課程的學習會影響你一輩子,實在太重要了。你問早已走出校門的中老年人,中小學課程中,哪門印象最深?十有八九是語文。
這就是語文課的特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起來很慢,不可能像武俠小說中的大俠,一旦獲得武功秘籍便功力猛增;效果卻是余味無窮——不能瞬間發(fā)力,但能在你的人生旅途上投下長長的影子。
這是一門“慢工出細活”的課程,你不能每天追問自己:如此讀書,到底進步了多少?高考能加幾分?只有擺正心態(tài),曉得這門課有大用但不急(實)用,注重積累與熏陶,你才能在學習中真正獲得樂趣。之所以說“樂趣”,而不是學校里老師表揚人時常用的“進步”,是因為在我看來,教好語文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得其樂。
對于今天見多識廣的中學生來說,你再說什么“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但思想不正確,也沒人信。再說,即便能將高考轉化為“科舉”,你那語文也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來,要學生熱愛這門課,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讓他們覺得,這門課既長知識,也很有趣,值得學。
說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必須區(qū)分兩種不同的閱讀快感:一是訴諸直覺,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華,來得遲,去得也遲。語文教材的編纂,歷來有兩種思路一一是貼近生活,一是追求久遠。依我淺見,帶入本地風光,引入時尚話題,盡量拉近課文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所有這些努力,都不應該以犧牲文章的美感為代價。換句話說,本地風光也好,時尚話題也好,首先必須是文章可讀,值得你認真鑒賞。假如是課外讀物,你要“××語文”,他要“大話經典”,說實話,老師管不著。可一旦作為正式教材,閱讀便帶有某種強制性,必須考慮其是否經得起學生的再三咀嚼。
“經典閱讀”與“快樂閱讀”,二者并不截然對立。我只是強調,追求不假思索的瞬間愉悅,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相反,應該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的眼光。發(fā)現(xiàn)什么?發(fā)現(xiàn)表面上平淡無奇的字里行間所蘊含著的真善美。這種“發(fā)現(xiàn)”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長期的訓練與培育。
這就回到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稱:“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背R字、閱讀、寫作、交流等能力的培養(yǎng)外,“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供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這一要求,幾乎涵蓋了現(xiàn)代人修養(yǎng)的各個方面,如此高的綜合性,使得其區(qū)別于其他各門課程。
自古以來,中國人做事,都不滿足于純粹的技術操作,而希望由技至道。講求技術性與精神性的統(tǒng)一,此乃中國文化的特色;只是具體闡述時,往往說得過于玄虛,很難真正落實。語文的工具性相對好說,經過百年摸索,我們大致明白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你可以批評它太刻板,但確實很有效,具備可操作性。至于人文性,真的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批評別人的語文教學缺乏精神性,這很容易;可如何將精神性貫徹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則難得多。
我當然明白,母語教學與外語教學有很大的差異,因其同時承載著培養(yǎng)公民道德、樹立正確人生觀等一系列艱巨的任務。沒錯,語文教育與人的精神發(fā)展密切相關,但所謂的“教書育人”,不能理解得太狹隘。過于直接的道德說教,過于強烈的倫理訴求,很容易引起學生反感,效果并不好。中國的傳統(tǒng)強調文學與教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詩言志”與“文以載道”就有很大的不同。套用到語文教學,我更欣賞風流蘊藉的“詩教”。在審美中隱含著道德判斷,而不是“開口見喉嚨”,這是語文教學不同于政治教化的根本所在。
考慮到中學生接受知識有很多途徑,并不單純依賴語文課,我主張語文教學應該輕裝上陣:以審美為中心,不戲說,不媚俗,也不自戴高帽。在我看來,中學生之閱讀作品,可以有質疑,有批判,但更應注重“了解之同情”,以及鑒賞中的追摹?,F(xiàn)實生活中,確有許多假惡丑,但語文教學更傾向于表彰真善美。與此相聯(lián)系,在教學活動中,應以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的眼光為主要目標,因為知識可以積累,目光和趣味卻不見得。
所謂發(fā)現(xiàn)的眼光,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去發(fā)現(xiàn)漢語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好的詩文,兼具以上“四美”,只是含而不露,需要認真體味,方能有所領悟。至于道德教誨,往往浮在上面,一眼就能看清。
在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著很多張力。是關注“當下”,還是關注“過去”?是注重“思考”,還是注重“記憶”?是強調“文言”,還是強調“白話”?是突出“知識系統(tǒng)”,還是突出“教學樂趣”?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思路,那就是能否將語文教學的重心,從相對朦朧的“人文性”換成確鑿無疑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如此美好的世界,不僅僅是“知道了”,還必須學會欣賞與享受;而這一發(fā)現(xiàn)“四美”的過程,“真”“善”也在其中。
(編者注:本文為作者舊作,經作者同意后刊發(fā)。文中所述語文學習的觀念和方法,正是真語文理念所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