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梁
近來,程度副詞“最”很活躍。有些媒體的欄目,如“最美中國人”;有些新聞策劃,如“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尋找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筆者認為這些冠以“最”的語言使用有明顯的積極意義,但媒體上也有些“最××”式詞語運用,實在令人費解和反感。
報紙上曾有這樣一則新聞,主標題是“郭敬明去年賺了1億”,副標題是“明年再推兩本新雜志”。郭敬明說:“我們以《最小說》為主刊,《最漫畫》(ZUI Faction)為附贈刊”“還會擴大規(guī)模,明年會再推兩本新雜志,最先與大家見面的是科幻雜志《最幻想》的試刊,另一本雜志的定位暫時還不方便透露。”按前面已有的三種雜志的刊名看,大概也是“最××”了。
筆者認為,“最小說”“最漫畫”的命名方式,并不符合漢語最基本的語法規(guī)則。按照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形容詞和副詞前面是可以加程度副詞的,比如“最美中國人”“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尋找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在形容詞“美”前面加程度副詞“最”,這是可以的。而名詞前面一般是不能加程度副詞的,比如“桌子”“工廠”“報紙”是名詞,你總不能在它們前面加上程度副詞“最”“很”“比較”“十分”,說什么“最桌子”“很報紙”“十分桌子”。同樣不符合語法的,還有山西衛(wèi)視的一個叫作“7點最新聞”的欄目?!靶侣劇笔敲~,怎么能在前面加“最”字呢?
特殊情況是有的,我想起早在1990年中央電視臺組織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會上臺灣歌星凌峰出場時說的妙語:“我長得很中國,五千年的滄桑和苦難都寫在我的臉上?!碑敃r臺下一片掌聲。據(jù)說這兩句臺詞很快就成了一些中學生的口頭禪。這年春節(jié)后不久,凌峰從外地拍片回到住處又對別人說:“我很中國,不光指我的長相,更是指我的內心。”
按照語法規(guī)則,名詞(中國)前不能加程度副詞“很”,可是凌峰講的“我長得很中國”同樣是在名詞前面加了程度副詞“很”,人們卻感到一種新意。這是為什么呢?不僅是因為人們能夠理解言語信息中有一層意思是指“我”的面孔是典型的中國人的臉型和黃種人膚色,“我”的面孔與中國地理有某些相似點(如高高低低、有皺紋和紋溝等),還因為言語接受者與這句話產(chǎn)生了同頻共振,情感的審美趣味再次起了決定性作用,嚴格的語法已暫時“退居二線”。言語在特定的語境中發(fā)生了具有審美價值的臨時變異、隨機變異。如果在“中國”以外的其他一些名詞前面加上程度副詞,別人就會莫名其妙,如“我長得很雜志”“我長得比較學?!薄拔议L得稍工廠”,顯然都不行。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媒體、年輕讀者居然默認“最小說”“最漫畫”這種明顯不合語法的用法。以“最漫畫”為例,在百度網(wǎng)上搜索一下“最漫畫”,結果有:最漫畫時代號、最漫畫官網(wǎng)、最漫畫圖片、最漫畫多少錢、最漫畫在線閱讀、最漫畫桃花號、最漫畫8月、最漫畫騎士號、最漫畫天鵝號等。
令人奇怪的是,國際在線2011年8月2日一則消息中,也出現(xiàn)了“最中國”這樣的詞語。這則消息說: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主辦的“2011中國城市榜——全球網(wǎng)民推薦的中國文化名城”網(wǎng)絡互動活動,于7月30日結束了歷時兩個月的投票,全球網(wǎng)友用五百多萬張選票選出了心目中的十座“最中國文化名城”。
筆者不禁要問:什么是“最中國文化”?什么叫“最中國文化名城”?難道沒有入選的城市就不代表中國文化嗎?不知語言學專家是否認可“最中國文化名城”這類說法?如果表達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城市”,在語法上才是說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