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從教學實施步驟看,國內的演繹式案例教學法與哈佛等國際名校歸納式案例教學法相比,存在著一些不足:案例的選取簡單直白,但討論的吸引力欠缺;課堂的組織簡便易行,但不具學習的主動性;案例的總結簡短有限,但理論的深度和高度仍顯欠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一定作用,但實效有限。對此,應從案例的選取、授課者的培訓、學生的參與度等方面進行改進。
關鍵詞:演繹式案例教學法;歸納式案例教學法;教學組織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279-02
哈佛大學眾多學科門類的公開課中,有一位教授的課十分受人歡迎,他就是主講哲學“公正:該如何做是好”①一課的Michael J. Sandel(邁克爾·桑德爾)先生。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個類似于影劇院般偌大的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學生們很認真地聽講,積極地思考,踴躍地發(fā)言,幽默智慧的辯答常激起開心會意的笑容,教學效果自然毋庸置疑。邁克爾·桑德爾教授使用的教學方法之名字,我們也都很熟悉,即案例教學法。
美國哈佛大學是案例教學法的開山鼻祖,案例教學法不僅在商學院廣泛使用,而且在法學教育中也廣受推崇,甚至在被公認為最為艱深難懂理論性最強的哲學課堂上也隨處可見其身影。目前,國內教育界對案例教學法亦是大力宣傳,積極倡導付諸實踐。就筆者的教學經驗看,國內法學教育通常所使用的案例教學法,不是我們在包括哈佛在內的國際名校視頻公開課中看到的案例教學法,前者為演繹式案例教學法,后者為歸納式案例教學法;或者說這兩個分支在中西方教學中各有側重。就筆者所熟悉的法學教學領域而言,國內案例教學法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進之策是本文期待回答的問題。
一、哈佛大學“公正課”案例教學法的基本實施步驟
國內學界對案例教學法的研究更多關注于案例選取的原則等抽象方面,而對于案例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步驟則不太關注,可能是因為國內學界慣用演繹式案例教學法,而演繹式案例教學法沒有歸納式案例教學法復雜。演繹式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由概括到具體的方法,先為學生搭起抽象概念或理論,再用事實解釋概念或理論,或應用這些概念或理論來解決具體問題。歸納式案例教學法則正相反,先給學生一些具體事實,讓學生從歸納這些事實中得出相關概念或理論,國內法學教學多采用前者,而以哈佛為代表的西方案例教學多采用后者。筆者以為只有細分并掌握案例教學法的具體過程,才能有效規(guī)范地開展案例教學活動,實現預定的教學目的。
從邁克爾·桑德爾教授掌控的課堂教學過程看,歸納式案例教學法一般有以下8個步驟:
第一,授課者點明本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
第二,授課者舉出與所教授內容相關的案例。在點明本節(jié)課要關注或解決的理論問題后,舉出一個或多個非常典型且具有爭議性的現實案例。
第三,授課者給出相互沖突的意見。列出建立在這一個或一些具體案例基礎上的相互沖突的多個意見,其中包括相互沖突的雙方意見。
第四,授課者給出備選方案。舉出解決這一具體案例的多個備選方案,以供學生抉擇表態(tài)。
第五,授課者詢問學生的意見。開始就可供選擇的備選方案詢問學生的意見,確保不同意見持有者得到充分的發(fā)言機會,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教育。
第六,學生發(fā)言。學生開始就備選方案發(fā)表意見,并說明或論證自己意見的正確性;在此過程中,授課者要不斷地追問發(fā)言者話語背后隱藏的含義,以引導出深層的理論問題。
第七,授課者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在詢問完所有的不同意見后,授課者介紹每個備選方案產生的歷史條件、發(fā)展演變等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加深理解。
第八,學生的分析和總結。在授課者介紹完背景知識后,學生開始分析每一個備選方案的可行性、優(yōu)點或缺陷,并說明理由;最終引出對理論問題的思考和解決。
二、國內法學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法的基本實施步驟
國內法學教學過程中也有大量的案例存在,正是這些生動具體的案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法學知識點,培養(yǎng)遵紀守法的意識。法律課教學效果獲得普遍認同的部分原因也在于所選案例的經典性和生動性。這是好的一方面,當然不足之處也存在,嚴格說來,法學課上使用的案例教學法不是西方名校教學活動中純粹意義上的歸納式案例教學法,準確說來應該是演繹式案例教學法。具體而言,國內法學教學活動中演繹式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步驟大體如下:
第一,授課者點明本次授課知識點的主要理論內容,即從概念、特點、歷史背景到法律責任等,這樣使學生對此知識點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一步驟對于初學者而言很有必要。
第二,在介紹完知識點的相關理論后,授課者舉出與所教授內容聯系密切的案例。所舉案例比較簡單,但很典型。
第三,授課者詢問學生的意見。
第四,學生發(fā)言。通常會有學員主動舉手發(fā)言,但由于案例的爭議性不強,或者一眼就能猜到結果,因此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總體看不是很高。
第五,授課者歸納總結。通常授課者會用比較簡短精練的語言來對案情進行歸納總結,再次點明知識點。
三、國內法學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法之不足及對策
從教學過程看,演繹式更強調老師對知識的直接傳授;歸納式則更強調學生學習知識的獲得過程,帶有探究學習的性質。演繹式常導致課堂上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學習;歸納式則將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容易構成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國內法學界多運用演繹式案例教學法,但這種教學法的效果有待商榷。
(一)國內法學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法之不足
1.案例的選取簡單直白,但討論的吸引力欠缺。不論在演繹式還是歸納式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選取都很重要,授課者對此都予以了高度關注。但演繹式教學法中的案例確切地說是舉例。在法學教學過程中所運用到的例子與案例比較起來,具有兩個重要的差別:一是舉例較為簡單直觀,而案例較之一般的舉例內涵豐富;二是案例的分析、解決過程也較為復雜,不像舉例的結果那樣一目了然。當然演繹式教學法中的小例子也很吸引眼球,也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甚至還能博得一片歡笑;但假設案例沒有太多的爭議或懸念,結論一眼便可望穿,只有一好一壞、非此即彼兩種結局,學生也會失去興趣。
2.課堂的組織簡便易行,但不具學習的主動性。演繹式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組織嚴謹,通常給出知識點的定義在先,實例在后,案例分析和討論所用時間較短,學生雖然能較快解決問題,但學習顯得缺乏主動,只是被動地跟著老師走;此外,雖然預定的教學內容能順利完成,但就問題所進行的討論并無反復追問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討論和思考淺嘗輒止,有時會給人留下討論案例“開始很熱鬧,結尾很潦草”的感覺。
3.案例的總結簡短有限,理論深度和高度欠缺。學生一般只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環(huán)節(jié),但由于課時所限,討論的時間和程度有限,因此概括總結階段就很重要。概括總結階段通常依賴授課者,其總結既可以是依據案情總結規(guī)律和經驗.也可以是傳授獲取相關知識和經驗的方式。但概括總結能力根據授課者個人能力的高低而存在明顯差異,對案例背后潛藏的深層理論問題的講解也不夠徹底,出現針對案例和學生發(fā)言內容總結不到位、理論性不強、認識高度不夠等問題,因此常會讓人感到歸納總結階段的力度有限,臨門一腳顯得后勁不足,草草收場。
4.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一定作用,但實效有限。受教學課時所限,并且有部分學生對公共基礎理論課程不感興趣,不愿參與案例討論活動,課堂上能參與案例討論的學生人數極為有限;再加上授課者教學水平相對較低,理論深度不夠,所選擇的案例簡單且不具有爭議性等問題,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就很有限。在一個教學內容結束后,授課者期待通過一個或多個獨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讓學生在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中,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完整而又嚴密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法律素質的愿望可能落空。
(二)改進國內法學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法之對策
由于演繹式教學法存在上述不足,人們自然會提出疑問,大學課堂法學教育的大學品味何在?大學階段的法學教育如何與初高中階段的法學教育相區(qū)別?解決這些問題,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案例的選取。所選案例要有難度和深度,具有爭議性,討論空間大。案例的選取至關重要,可以說案例的結果越復雜,越多樣性,就越有吸引力越有價值。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選取十分重要,要選取一個或多個獨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通過這樣的典型事件可以引發(fā)學生聽課的興趣,激發(fā)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在激烈的相互辯駁對抗碰撞中鍛煉思維,培養(yǎng)和提高分析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努力提高授課者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教學水平。從實踐看,歸納式案例教學法對授課者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其要精心挑選經典合適的案例,而且還要求其在課堂教學部分解析清楚問題背后的深層理論問題,此外,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始終把握住方向和爭辯的節(jié)奏,防止討論偏離主題,這些都對授課者而言構成極嚴苛的挑戰(zhàn)。雖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不一定需要全部采取歸納式案例教學法,演繹式教學法依然有其生存空間,但提高授課者的案例教學能力仍然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校方要加大對授課者教學能力的培訓力度,支持其外出學習觀摩和接受專業(yè)的培訓,幫助其提高教學能力。
3.積極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歸納式案例教學法對學生的要求也很高,學生不但事先要對相關問題的知識背景、理論出處等進行預習,閱讀案例材料,查閱指定的資料和讀物,搜集必要的信息,以便在課堂上與授課者形成共鳴,發(fā)現授課者講授內容之問題缺陷;而且在課堂上還要隨著授課者的進度積極地思索,再分析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準確抓住問題的要害,理清爭辯的思路,初步形成關于案例中所涉及問題的原因分析和解決方案;并且在反復辯論過程中,直接有效地把握住問題的實質,提出有建設性意義的創(chuàng)新理論或方案,最終促進其積極參與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