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平
“導學案”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預設方案。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我校在起始年級開展了導學案模式教學,目的有三個:一是改善學習方式,拓展學習時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堅持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的理念,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現(xiàn)減負增效;三是增強校本研修實效,搭建備課組合作共享的實踐平臺,充分發(fā)揮骨干教師的作用,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團隊水平的整體提升。這對我們語文學科的教學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相比以前的教學過程,又增加了導學案的設計、學生完成導學案情況反饋、根據(jù)學生情況二次備課等環(huán)節(jié),而教學內容并沒有減少,這就更加要求我們提高導學案模式教學下的課堂效率。一開始是有些不適應,總感覺手忙腳亂,時間不夠用,尤其是在導學案的設計上,絞盡腦汁,一篇導學案有時要經(jīng)過三改甚至四改才能定稿,但經(jīng)過一年多的磨合,漸漸從中嘗到了滋味,現(xiàn)以《〈指南錄〉后序》一課的教學為例將個人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語文學科的“導學案”分成以下幾大部分:一是學習目標,其中前面加了★的為重點目標;二是知識鏈接,包括文學常識、寫作背景之類的內容;三是“測定性評價”,是關于課文學習的一些基礎知識的準備,由學生預習后完成,并提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四是“形成性測試”,是針對導學案上暴露出的主要問題進行二次備課并授課后對學生學成情況的一個反饋。
課前預習,很多學生不會預習,不知道預習方法,尤其是古文的預習。導學案給學生提供了本課的知識點及重點、難點、所要達成的目標,學生還可以根據(jù)個人情況制定個性目標,這樣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就有了方向,知道在這一課中自己要著重掌握些什么內容。在《〈指南錄〉后序》一課的導學案中,除了文學常識、寫作背景、字音的儲備外,我著重選取了本文的幾個關鍵詞,如“以”、“間”、“而”、“之”,了解學生對這幾個詞的常用意的掌握情況;另外還有一項就是讓學生試著分析文中的幾個特殊句式,這也是我們學生平時學習古文時比較頭疼的內容。通過導學案的完成情況,我發(fā)現(xiàn)大家對“以”和“而”這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比較模糊,容易混淆,另外對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這兩種特殊句式也搞不清楚,這在“質疑問難”一欄中也有所體現(xiàn)。
這樣一來,我們就明確了課堂中要解決的重點問題,逐個突破,效率相對來說也會高一些。就拿辨析賓語前置句和定語后置句來說,主要原因是學生對賓語和定語的概念比較模糊,語法知識比較欠缺,所以我就從詞性以及它們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常見用法等方面對學生作了詳細的講解(只講賓語和定語,其它的暫時不管,以免學生又跟別的內容混淆)。表面看來,這節(jié)課的內容可能單調了一些,但我覺得這是值得的,最起碼課上學生掌握了實實在在的內容,這從“形成性測試”的完成情況也可以反應出來。
“形成性測試”的題型跟“測定性評價”并沒有多大區(qū)別,但在內容的選擇上更豐富、更具拓展性了,因為我們要通過它來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比如同樣考“以”字的一詞多義,但在例句的選擇上范圍更大,有初中學過的,也有高中學過的,甚至還涉及到課外的,看看學生是否能做到舉一反三。把“形成性測試”結果跟“測定性評價”比較了一下,“以”字的用法在“測定性評價”中的正確率為15%,而在“形成性測試”中的正確率為48%,雖然這個數(shù)字還不盡如人意,但這已經(jīng)是一個飛躍。在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就是在“測定性評價”和“形成性測試”的題目設置上,需注意內容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兩者的題目要相關聯(lián),不然課堂上針對導學案上的問題進行了講解,課后的測試沒有檢查相關內容,那課堂講授的效果體現(xiàn)在哪兒呢?學生的積極性又如何調動呢?只有把兩者關聯(lián)起來,學生學起來也有目標,學完之后也能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剛開始嘗試導學案模式教學時,可能會費點時間,費點精力,也可能會覺得教學進程會慢很多,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我們編制導學案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導學案模式教學的作用逐漸顯露出來。首先,真正實現(xiàn)了向語文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的目標。因為從導學案本身就能看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有哪些,對學生來說一目了然。在選擇題目時,都是經(jīng)過多次反復的探究后設計的。在選擇練習題時也是有針對性地根據(jù)學生掌握程度進行練習,使學生全面進步。其次,課堂學習內容更具針對性,學生學習方向相對集中,對所學知識更容易掌握,雖然一節(jié)課上積累的知識有限,但如果每節(jié)課都能高效完成,一學期下來學生的收獲也是可觀的。
但是,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有利就有弊。導學案教學模式對于學習主動的學生來說,如魚得水,而對于學習上相對被動的學生來說,則是雪上加霜,課前對即將要學的知識不能及時了解,課上聽講的時候就會磕磕絆絆,久而久之,學習越來越落后,長此以往,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分化會日趨嚴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們十分頭疼,還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作者單位:南通西藏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