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風
在整個高考專項復習過程中,詩歌鑒賞題的復習是很讓師生頭疼的。因為高考語文科考試大綱中古代詩文閱讀的要求是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能力層級為E級。詩歌特有的表達技巧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閱讀困難,因此很容易失分。其實只要掌握了詩歌鑒賞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一一突破,詩歌,要說答好也容易。
詩歌中運用的表達技巧重點應該掌握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抒情方式中的難點是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的區(qū)分;表現手法中的難點是襯托與對比的區(qū)別,而襯托又容易將正反襯混淆。下面我就這三點結合實例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一、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
從理論上說,借景抒情是作者對某種景象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通過描寫此景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而觸景生情則是當作者看到某種景物時,直接抒發(fā)自己思想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中“原上草”是作者描寫的景物,而要表達的感情則寄托在“燒不盡”和“吹又生”的描寫中。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fā)出對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的感嘆。這種抒情方式就是借景抒情。
又如蘇軾的詞《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波,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鄙掀锥鋵懢啊安荨薄败洝薄吧场薄拜p”,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后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后,凈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于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下片二句從道上寫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如此美景自然而然地使作者發(fā)出“使君元是此中人”的感慨。上片首二句寫作者于道中所見之景,接著觸景生情,自然流露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從這兩例我們不難看出“借景抒情”這種抒情方式情感的抒發(fā)是間接的,而“觸景生情”這種抒情方式情感的抒發(fā)則是在景物描寫的鋪墊下直接抒發(fā)出來的。
二、襯托與對比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語說: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用甲事物(賓)配襯乙事物(主),就是襯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襯,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
對比是指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以達到強烈的表達效果。構成對比的前提條件必須是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
襯托有主次之分而對比無主次之分,是這兩者最根本的區(qū)別。
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雪本是無聲無息,無嗅無味的,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tài)等方面加以分別。但這首《夜雪》分別從感覺、視覺、聽覺等角度側面烘托雪之大。已感“衾枕冷”,可見雪落時間已久?!皬鸵姶皯裘鳌币痪鋸囊曈X角度說明了夜雪之大。夜深卻見窗明,正是深厚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的光亮。最后兩句則從聽覺角度表現雪大。只有厚厚的積雪才能將竹枝折斷?!棒勒砝洹薄按皯裘鳌薄罢壑衤暋边@些描寫只是為了能突出雪大、雪重。
又如,吳融的《華清宮》:“四郊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旋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敝饕昧藢Ρ仁址?。詩人寫華清宮,將宮外之況與宮內之景進行對比。一、四句寫宮外。宮外,暗云壓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凍,草木枯瑟;二、三句寫宮內,只見雪飄之形,不見雪堆之景,樹林郁郁蔥蔥,樓閣碧簾垂地,一片暖融融,統(tǒng)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閑,外面的寒冷,他們亦毫無覺察。
三、正襯與反襯
正襯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的。
例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币蕴一ㄌ兜乃钜r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反襯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矮的襯托高的,用壞的襯托好的。常見的有“以樂景寫哀情”“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
例如葉紹翁《夜書所見》:“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兒童歡樂愉快的心情更激起詩人流落他鄉(xiāng)的凄涼之感。
再如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北居麑戩o,卻寫了桂花落地的聲音和鳥鳴聲,這是典型的“以動襯靜”,就像我們平時說的“教室里靜得掉在地上一根針都能聽到”,兩者是一樣的寫法。
正襯的兩者是向相同的方向發(fā)展,反襯的兩者則是相反的。
不管怎樣,教無定法,學無定規(guī),教是為了不教,任何知識點的學習都應該理論聯系實際,只有在掌握了方法的前提下大量練習才能游刃有余地應用,才能真正領略古詩詞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