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云萍
摘要:誰能造就教育傳奇,在教育競爭中書寫自己的風云歷程,初中課改在中國是短暫的旅程還是“大一統(tǒng)”的降臨,中國初中語文教育的辛酸歷程是換得些許成就與自豪還是在沖擊中消逝,“語文意識”:一種最平凡的語文教育方式,卻蘊含無數(shù)失敗的教訓。語文教育是選擇偃旗息鼓,還是選擇異軍突起,我們的“語文意識”面對語文教學又該何去何從?試問有誰不愿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神話,英雄煮酒,一路高歌。本文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意識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語文意識;回歸;語文教學;習慣;牢固
如今的語文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今天是“五步法”,明天是“異步教學法”,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那么,到底哪一種教學方法才是披荊斬棘的雙刃劍,是教育精英們要去追求的真締?造就本省甚至國內(nèi)一流的卓越名校到底靠什么?是硬件、人才抑或資本;是結構、制度或是文化;是知識、思想還是智慧。誠然,教育亦如博弈,拼什么賭什么,人為車,經(jīng)驗為馬,資本為炮,何為帥呢?唯教育意識能行之更遠。同樣,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取得更好的優(yōu)秀成績,“教”誠然是一個方面,但我們面對的主體是學生的“學”,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每一位學生都具有了“語文意識”,我們才能在教的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對語文的興趣,使他們了解學習語文的目的,并具有一個真正的“語文意識”形態(tài)。語文教學的“真諦”在哪里?我認為還是一個真正“語文意識”回歸的問題,我不禁在想,中國最早的“私塾”時代為什么能夠造就中國文學史上的諸多“才子”“大家”,而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卻無可奈何地面對“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的尷尬。語文教學的歸屬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升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意識“則是不可或缺的階梯,是必要的前提與基礎。既然我們明白了什么是“語文意識”,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面對“語文意識”乃至正確運用“語文意識”呢?也就是說,如何使“語文意識”回歸語文教學呢?
一、加大對語文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內(nèi)容極為豐富,任務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包括文化知識、科學知識和生活知識),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感知、思維及分析、比較、概括等各種能力和技巧,這是語文教學過程的目的所在。同時,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環(huán)境中協(xié)同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是要在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只有當教學手段即方法和教學目的達到有機地和諧統(tǒng)一時,才可能產(chǎn)生滿意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不考慮學生的感知能力、知識規(guī)律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等實際情況,盲目崇拜某種教學方法,亦步亦趨,其結果必定違反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滿意呢?所以我們必須在考察分析各種因素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齊劃一,不能機械仿效,更不能無目的地隨心所欲。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取得滿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學生、貼近學生,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那么在選擇任何語文教學方法之前,“語文意識”的培養(yǎng)是要始終放在第一位的。
二、強調(diào)語文意識,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過程
托爾斯泰說過:“好的習慣能使人成為天才,壞的習慣能使人成為囚徒?!睂W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思維能力與學科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每個學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不一樣,教育方式也形式各異,還有學生的先天條件(我總認為學好某一學科需要不同的天賦,或許這有些偏頗)是與生俱來的,習慣都是在后天經(jīng)過慢慢訓練而形成的。尤其是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它所經(jīng)歷的過程必定十分漫長,訓練的難度也更大,但教師只要堅持不懈,用科學的方法去訓練,則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三、語文意識,應該是對于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審美意識
對于語文思維比較敏銳的學生,可以通過對文章的閱讀與思考,劃分文章的層次結構,欣賞其中優(yōu)美文字與句子的運用,甚至可以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對文章“聽其音,辨其形”,由感知到理解,再到運用,處處需要閃爍思維的光輝,那么這個光輝從哪里來,還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語文意識“。當語文教師把目光與教學方法只停留在形式及內(nèi)容層面上時,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無疑是非常失敗的。朱光潛先生在《文學和語文的關系》中所言:“精確妥帖的語文,需要尖銳的敏感,極端的謹言,艱苦的掙扎等等?!边@個呼聲還不能讓所有的語文教師醍醐灌頂嗎!例如,“紅杏尚書”宋祁的《木蘭花》中“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一句,“風光”二字領起全篇。何謂“風光”?辭書辭典上說是“風景”。科學家若來解釋,會說,就是“空氣和陽光”。這原本不錯,只是忘記了我們的語文特色,它比“物理化學名詞定義”包含的要豐富得多。風光,其實概括了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關系,它不但是自然景色,也包含著世事人情,也就是要加上人意欣悅。如果沒有后者,就什么也沒有了。
四、語文意識是需要反復強化才能夠牢固
任何一種形式的教育意識的形成都必須反復強化才能牢固,“語文意識”尤甚。所謂“學以致用”,無論是感知、理解,其最終目的還是要運用表達,在語文課堂只注重感受性閱讀,理解性閱讀等方法無疑都是“半程式閱讀”。因為這樣的閱讀方式都忽略了表達性閱讀,遷移性閱讀,即使在教學上對內(nèi)容怎樣地深挖掘,也會使閱讀效率低下,無法達到語文教學的真正目標。因此,雖然“語文意識”是一個只可意會,頗難言傳的概念,但我們必須要承認語文教學中的“語文意識”既是前提與基礎,也是階梯與紐帶,要始終貫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才能不斷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知與理解程度,并強化學生的“語文意識”,使他們的大腦發(fā)揮感知、理解、聯(lián)想、想象、情感等各種功能,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語文教師要體現(xiàn)自己學科的特點,一定要腳踏實地,高舉“語文意識”的旗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使學生形成對語文的正確關注之后,便會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之感,加上語文教師的精心設計、積極引領,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深切地明了語文的味道是回家。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文意識:語文教學的階梯》《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
2.朱光潛,《文學和語文的關系》
3.彭小明,《語文意識論》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