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是導演薩姆·門德斯在1999年執(zhí)導的一部關于美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生活與矛盾的影片。《美國麗人》作為薩姆·門德斯的電影處女作能獲得了第7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大重要獎項,與它的主題和視聽手段的運用是分不開的。十年之后來看這部作品,其中對家庭生活關注和反思仍然是十分深刻。與其說這部影片是對美國現(xiàn)代家庭的審視,不如說是對自我性格、精神危機的一次剖析。
關鍵詞:奧斯卡;《美國麗人》敘事方式;視聽語言
作者簡介: 周穎凌,女(1987.8.14-),漢族,江西人,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 廣播電視藝術學電視策劃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9--02
《美國麗人》的題材算不上新鮮—中產(chǎn)階級居住的郊區(qū)、破碎或危機四伏的家庭、人到中年的中產(chǎn)者所遭遇的生活以及精神的危機等,作為許多電影和媒體中常見的話題,這些平凡的生活情景并不能構成影片令人壓抑的黑色力量。因此,如果說《美國美人》與以往關于美國現(xiàn)實生活的電影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由斯派西扮演的那位可悲、可憐復又可笑的主人公萊斯特·伯納姆。他不但是這一平庸、瑣碎的黑色生活的承受者,同時他也作為一個大膽的幻想者和反抗者被賦予了“英雄主人公”的含義。
萊斯特·伯納姆作為一個“英雄主人公”,影片開頭讓觀眾看到了他懦弱猥瑣的一面,他被自己的同事、妻子甚至是自己的女兒所輕視,從他身上我們看到生活掩蓋下的精神危機,本片正是在象征和諷喻這種被殘酷的精神危機吞噬的同時,發(fā)現(xiàn)并且展示美麗的存在。影片通過玫瑰花這種意象的象征和暗喻,作為自我意識的覺醒,并以一種近乎荒誕的方式和過程進行著反抗。
一、獨特的敘事視角
“內(nèi)心獨白作為人物內(nèi)心視象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它必須傳達的不是外部世界所看得見和聽得見的東西,而是人物對外部世界的一種心理體驗”。影片的敘述角度十分獨特,它用一段語調(diào)冷靜、平和的畫外音把觀眾帶入了男主角的生活——“我叫萊斯特·伯納姆。這里是我所居住的社區(qū),是我所在的街道,這就是我的生活。我今年42歲,一年之內(nèi)我就會死,當然,我那時還不知道。不過老實說,其實我的心已經(jīng)死了?!彼诟嬖V觀眾這個是發(fā)生在“我”死前的生活,而他則和觀眾一樣都是在觀看他死前的那段日子。
他早起站在窗戶里看著窗外的妻子和隔壁的鄰居,而并不參與。而這時的內(nèi)心獨白也起到了輔助畫內(nèi)敘事的功能,將他與妻子的感情危機以及和女兒之間的信任危機表露出來,在畫面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完美的一家人,而通過內(nèi)心獨白才真正做到了補充故事背景,來挖掘人物內(nèi)心的作用。
而當影片進展到最后一個階段的時候,仍然是用了一個獨白提醒觀眾,這將是男主角死的那天,而他本人似乎在觀影一般,看著另一個自己所度過的最后一天。在他臨死前,看著全家福中開心的一家人,他笑著說,“我很好?!比缓筻哉Z地說,“人啊人……”畫外音再次響起時,他仿佛已經(jīng)脫離了肉體,過去的回憶與眾人在他死時的反應相交織,觀眾在他對生活之美的描述當中恍然大悟,原來整部片子是他亡靈升天后對自己的人生重加審視的過程,“正是在對生活的回顧中,影片將庸常生活狀態(tài)賦予了深邃的內(nèi)涵,從永恒的死來觀照有限的生,突現(xiàn)了生之可貴生之美?!?/p>
二、畫面:看上去很美
影片從一開始的畫面就不雜亂,十分整潔干凈。每一個畫面無論從構圖、光線或是色彩色調(diào),都隱含著導演的設計和暗示。例如早晨萊斯特躺在床上醒來的那個廣角俯拍鏡頭,帶給人們一種俯視主人公生活的意味,我們可以看到房間干凈整潔,卻沒有一絲家庭的溫馨。這樣的角度讓人意識到萊斯特生活的并不溫馨,這正是住在郊區(qū)別墅里的萊斯特偽裝的幸福生活的一個體現(xiàn)。
影片的名字原本應翻譯作“美國玫瑰”,或者又稱為“美麗心,玫瑰情”,這是因為紅玫瑰花瓣在影片的畫面中四度出現(xiàn),十分惹眼。在描寫萊斯特與安吉拉的關系時,影片著重刻畫了萊斯特的潛意識、想象和夢境。萊斯特在體育館初見安吉,眼睛為之一亮,畫面立刻切入到他的潛意識中:偌大的體育館只剩下他倆,喧囂聲消失了,夢幻般的音樂響起來,四下里黑黢黢的,光線集中在兩人身上,先是遠景,而后近景,逐步拉近兩人的距離,以特寫鏡頭強調(diào)萊斯特如癡如醉的面部表情時,以慢鏡頭表現(xiàn)安吉拉充滿性誘惑的形體動作,最后紅色玫瑰花瓣從她的胸中噴涌而出……光線、色彩、音響、鏡頭的綜合運用成功地展示了男主人公內(nèi)部的心理時空。以紅色玫瑰花瓣為喻體的復現(xiàn)式蒙太奇進入萊斯特的幻覺世界共計四次,從與安吉拉對視、到接吻、到與之發(fā)生關系,遞進式地表現(xiàn)了萊斯特內(nèi)心欲望的強化。
說到道具,除了紅色玫瑰花瓣外,還有幾樣值得一提。一是布朗家的全家福像片,前后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在展現(xiàn)家庭危機時,萊斯特將手巾甩到桌上,鏡頭轉(zhuǎn)向放在桌上的全家福,像片里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快樂的笑容,今昔對比,令人嘆惋;第二次它出現(xiàn)在萊斯特遇害之前,萊斯特目視像片露出微笑,預示著家庭和解的希望,而這希望突遭破滅,更加令人嘆惋。二是印有布迪·凱恩頭像的大幅廣告牌??_琳第一次看見它時,面露不悅,她將他當作競爭的對手;第二次再見它時,卡羅琳愉快地向它揮手,此時她將他當作親密的朋友。前后兩次廣告牌的復現(xiàn)與人物表情的變化,反映了卡羅琳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多端。三是印有納粹標志的瓷盤,它可視為海軍軍官比爾·菲冷漠、粗暴性格的一種解釋:他崇拜暴力和專制;而比爾的分裂性人格亦可從納粹標志與現(xiàn)實身份的對立尋得其產(chǎn)生的根源。此外,立奇手中的小型攝影機不可忽視,沒有它,立奇和簡的相認相親缺少媒介,它起到了推動情節(jié)的作用;同時,它帶給觀眾觀察世界的別一視角,引導其發(fā)現(xiàn)電影主題。
值得注意的鏡頭一個是表現(xiàn)是那個男孩拍攝的十五分鐘的塑料袋隨風飄起的鏡頭,這個鏡頭充滿著隱喻的意味,表現(xiàn)生活和人生就像隨風而動的白色塑料袋一樣蘊涵著一種沒有意義的無法解釋的美。另一個則是萊斯特臨死那一剎那回憶與現(xiàn)實組接而成的一系列畫面——藍天白云凝固不動,這個隱喻著時間海洋的空鏡頭是其簡短的序言,然后以黑白調(diào)畫面呈現(xiàn)瞬時的回憶,以彩色調(diào)畫面交代同一瞬間其他人物各自的行為和心理,黑白調(diào)和彩色調(diào)畫面相間著連成一幅長卷,橫向移動展示于觀眾的視野里,而單個畫面或用頂角拍攝(如簡和立奇),或用特寫鏡頭(如奶奶的手),或用慢鏡頭(如在轉(zhuǎn)動玩具椅里的卡羅琳),這種處理使這組鏡頭的抒情色彩更加濃厚,包蘊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
三、音樂的起承轉(zhuǎn)合
除了畫面鏡頭以外,音樂也能起到很好的起承轉(zhuǎn)合的功能,并且深深地傳遞情緒。影片的原創(chuàng)配樂大師托馬斯·紐曼在影像和旋律的契合上,顯然是妙不可言的。影片中四次幻想段落都使用了敲打器樂來伴奏,使影像也變得具有跳躍性和節(jié)奏感,并且把幻想段落襯托的更加具有空靈感。正是這種獨特的敲打器樂的實驗運用使得影片的基調(diào)在黑色幽默與美輪美奐之間得到很好的共存。靜場的幻想段落中旋律的敲擊仿佛變成男主角心臟跟隨他的眼睛視角跳動的頻率,伴隨慢動作的緩緩移動,音樂在這一部分的表現(xiàn)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在萊斯特一家用餐時的古典和爵士音樂,萊斯特父女倆交流時首次出現(xiàn)的影片主題鋼琴曲等都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前一段在萊斯特一家人貌合神離地坐在餐桌前吃飯時播放的古典音樂引來女兒的強烈不滿,但是母親卻用嘲諷的語氣駁斥了女兒的問題。萊斯特當然更沒有發(fā)言的權利,這樣貌似幸福畫面和優(yōu)美的旋律,卻正是對家庭生活并不如看上去和諧的一種諷刺。而萊斯特父女倆的談話也顯示出兩人的矛盾,當萊斯特對女兒說要好好談話的時候,女兒卻用一種很鄙棄的態(tài)度面對他,家庭中的三個人各自仇視彼此。正如萊斯特說的:“She hates me, and she hates you too.”
應該說影片中車載廣播中播放的歌都極其貼切的反映了生活狀態(tài)的改變。當萊斯特開始健身,并且要挾上司給他辭職補償金之后,他聽的是搖滾歌曲《American woman》,他整個人似乎完全脫離了過去的那種狀態(tài)而活躍起來,歌詞“American woman, get away from me. American woman, listen what I say. I dont want see you face any more. Now woman, get away. ”于是他不再處于被動和退縮的狀態(tài),也從此可以看出,Angel帶給他的是一種對他的贊同,是對他的一種承認,不僅僅是由于性的吸引。而是通過性的吸引喚醒了他對自己的認同感。他喚醒了自己對于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對自身的完善。
通過音樂的變換來配合影片情節(jié)和節(jié)奏的變換,每一個細微之處的考慮與探索,才是這部影片真正值得不斷欣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美國美人〉——黑色現(xiàn)代生活啟示錄》李一鳴 《當代電影》2000(04)
2、《欲望無法則——談美國美人》余姝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02)
3、《從〈美國美人〉看電影的空間敘事功能》傅琦 2007.(05)
4、《〈美國麗人〉中的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段漢武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04)
5、《淺析玫瑰隱喻的嬗變》 蒲筱梅 孔桂英 《云南大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9 (04)
6、《美國麗人美國夢》 吳迪 蔚明 《書城》2000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