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王慧 周杰
有人告訴我們,當今學校的重心已經從“改課堂”走向了“改教室”。
近幾十年來,教育的很多方面確實發(fā)生了巨變:從絕對的“教師為中心”,到毋庸置疑的“學生為主體”;從純粹的知識記憶到越來越多的能力訓練;從學習規(guī)范的空間到生活創(chuàng)造的空間;從一個老師一堂課面對一個班級,到一個老師同時給一個年級上課;從單純書本的內容,到調查報告、產品設計、微型講座、觀點辯論、手工制作、作品展覽……
仿佛餐館里的菜品和客源早已升級換代,但餐館餐桌餐盤依然如故—— 這種情形在現實情景中是不可想象的。
傳統(tǒng)教室需要應時而變,但究竟怎么做?我們展開了討論:
教室應該擁有足夠的公共區(qū)間,并擺放學生感興趣的物品;
教室應該設計自由、有創(chuàng)意,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開拓思維和眼界;
教室應該加強同學間、師生間的交往,提供隨時隨地思考問題的教學建筑空間;
教室的各項設備應該不斷變化,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和指導他們的活動;
教室的內涵要擴大,應該把花園和走廊等等可以教學的場所包括;
…………
如果說“改課堂”是改變教學時間的單位效益、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那么,“改教室”則是改變教學空間的“社會性”、文化形態(tài)和人生模式。
但,這畢竟只是我們坐而論道的理想。那么走進學校,他們怎么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