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月月
(湘潭大學 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先秦時期,除了名家和儒家的荀子之外,墨家對名學也做了大量的研究,進一步促進了名學思想內容的豐富和發(fā)展。《墨子·經(jīng)說上》:“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蹦覐拿麑嶊P系的角度對名學進行的研究在一定方面可以看做是一種意義理論,這樣我們就可以從邏輯哲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和認識。西方的名稱理論特別是克里普克的因果歷史理論注重名稱的社會歷史性。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chǎn)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保?](P465)而早期墨家和后期墨家在研究名學時也考慮到了時空因素的影響,注重區(qū)分了彼時此時之實和彼地此地之實,對不同之實做出具體分析。
在語言哲學中,關于名稱的內涵理論、命名方式及指稱理論在西方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弗雷格、羅素和塞爾等為代表提出的“摹狀詞理論”。他們認為,一切名稱無論是專名還是通名,都具有各自的內涵和外延,并且其內涵實質上是一些縮略的摹狀詞(description)。而命名行為則是人們將該名稱和對該名稱的一組描述結合在一起進而識別對象。
另一種觀點是以克里普克、普特南等為代表所主張的因果歷史理論。1970 年,克里普克在普林斯頓大學所作的關于《命題與必然性》的三次演講強烈批判了以弗雷格、羅素等為代表的描述理論,并提出了一種新的名稱理論,即因果歷史理論。在這種理論看來,名稱不管是專名還是通名都只是純粹的指示詞,它們只有所指沒有涵義,并且其所指是由從命名行為開始的、以名字的使用者為中介和終結的一個傳播鏈條來確定的。而人們就是根據(jù)這樣一個傳播鏈條進一步回溯到該名字命名的最初,進而來確定它所指的對象,在這一過程中不需要任何意義的描述作為中介??梢?,這一名稱理論與傳統(tǒng)的描述理論具有明顯的區(qū)別。
首先,專名不等于一個或一組摹狀詞??死锲湛苏J為專名和摹狀詞具有嚴格的區(qū)別,專名是嚴格指示詞(rigid designator)。而“固定指示詞”這個概念是基于“可能世界理論”來定義的,“如果一個指示詞在每一個可能世界中都指示同一對象,我們就稱之為嚴格指示詞。”[2](P27)而摹狀詞雖然也具有指稱功能,但因為摹狀詞具有涵義,因而它在不同的世界里指稱不同的對象。例如“中國的總理”這個摹狀詞,它現(xiàn)在指李克強,而它過去則指溫家寶或朱镕基。而“李克強”是個固定指示詞,始終都是指李克強這個人,不管他是不是中國的總理??梢?,摹狀詞不是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描述而是對非本質屬性的描述,而在不同的可能世界中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是可以改變的。因而,專名與摹狀詞具有嚴格的區(qū)別。
其次,在專名與摹狀詞的關系上,克里普克認為專名只有所指沒有內涵,因而不是摹狀詞的同義詞。穆勒也這么認為。既然專名沒有內涵,那么專名又是通過什么方式指稱對象的呢?克里普克是這樣認為的:“舉行一個最初的‘命名儀式’,在這里對象可能以實指的方式來命名的,或者這個名稱的指稱也可以通過某個摹狀詞來確定。當這個名稱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傳播開來時,我認為,聽說這個名稱的人往往帶著與傳說這個名稱的人相同的指稱來使用這個名稱。”[2](P97)可見克里普克比較注重語言之外的因素,即重視社會歷史因素對語言的影響。他還認為,確定名稱指稱的關鍵是它的起源和人們在使用它時建立起的一根實際的歷史的因果的鏈條,而不是像羅素的摹狀詞理論那樣認為是名稱的涵義;也不是像斯特勞森認為的那樣,在于使“傳遞觀點的鏈條適合摹狀詞理論”。在命名儀式上,對象可以是通過描述語確定的,但在這里,名稱仍然不同于那個描述語??死锲湛苏J為關于名稱的描述理論忽視了指稱的社會歷史性:似乎一個人關在房間里就能決定一個名稱的所指。
再次,克里普克還從模態(tài)邏輯的角度論證了專名和摹狀詞的邏輯作用各不相同。摹狀詞在句子中會造成轄域歧義,而專名不會導致轄域歧義。如果一個模態(tài)算子支配著一個含有專名的簡單句,那么,從寬轄域和窄轄域做出的兩種解釋是相同的。并且,“凡當‘a(chǎn)’和‘b’是專有名字,如果a 同一于b,那么a 同一于b是必然的;如果涉及兩個專有名字的同一性陳述要成為真的,那么它們一定是必然的?!保?](P367)但是,因為摹狀詞在不同的可能世界中能夠指示不同的對象,因此,“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一書的作者”這一陳述就不是必然的,因為在另一個可能世界中亞里士多德完全可能沒寫《形而上學》一書。
最后,關于通名,克里普克認為通名和專名一樣是沒有內涵的。這與摹狀詞理論及穆勒的觀點都不相同。對于如何確定通名的指稱,克里普克認為,上述對專名所說的“同樣的意見也適用于像‘黃金’那樣的普通名稱”。[2]P(136)
克里普克的因果歷史理論非常重視社會生活實踐對語言的影響,它在語言之外去尋找語言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變化的原因,這與摹狀詞理論具有重大區(qū)別。而處于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墨家在對名進行認識時也考慮到了一些社會歷史性因素。
名學是以名為對象,以名實關系為基本問題,以“正名”為核心的學問。墨家在戰(zhàn)國時期盛極一時,具有“顯學”之稱。早期的墨家以墨翟為代表。墨翟作為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由于其處于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的春秋戰(zhàn)國之際,且出身于小手工業(yè)者,這些決定了他的名學思想與孔子的“正名”論明顯不同。墨子在政治上“背周道”,思想上“非儒”,從而提出了與孔子“正名”思想相對立的“取實于名”——“察實”、“分物”而后“有名”的名實關系主張。
1.在名的形成方面。名的形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然形成,即人們在已有的社會經(jīng)驗的基礎通過認識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客觀事物,進而形成了名;另一種是約定俗成。墨子在認識名的形成時注意到了“名”的形成有約定俗成的成分在內,而且在一定范圍內,名一經(jīng)約定就不可以隨便更改了。《墨子》中記載:
楚之南有炎人國者,其親戚死,朽其肉而棄之,然后埋其骨,乃成為孝子。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后成為孝子。(《節(jié)葬下》)
可見,在楚南地區(qū)的葬禮是拋肉埋骨;而在秦西地區(qū)則是焚尸,這樣做均是孝敬長輩的表現(xiàn),而這些都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對“孝子”的約定俗成。就像克里普克在分析穆勒給出的“達特河口”(Dartmouth)時指出,它是位于達特河的入??诘囊粋€小鎮(zhèn),這個名字是約定俗成的。一旦命名行為完成之后,便不再考慮其他因素,其本身也再不攜帶任何涵義,且名稱本身也不會再做改變。
2.在名的作用方面。名具有指謂功能、交際功能、構辭功能、認知作用和治世作用。對于名的作用邏輯哲學中的因果歷史論主要是考察了名的指謂功能和交際功能。而墨子也認為名具有指稱功能和交際功能。他認為社會生活領域存在的各種現(xiàn)象都有相應的名,這些名首先都是被稱謂出來的;而用克里普克的話來說就是專名的確定都有一個命名儀式,然后通過各種各樣的談論,在這個社會團體中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傳播開來。當一個名字沿著這個鏈條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傳遞下去時,處于這個鏈條中的某個人使用了這個名字,他實際就已經(jīng)根據(jù)這個鏈條確定了該名字的所指。《墨子》書中記載:
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為不義,非利物與?昔者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非攻下》)
可見,墨子并不是用“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這些事實來對“誅”進行語義界定,而是把這些現(xiàn)象用“誅”這個名稱稱謂出來,即將這些現(xiàn)象命名為“誅”。以后人們見到“誅”就會意識到誅是這一類的現(xiàn)象,因而就知道其所指。
3.在名實關系上,墨子認為“實”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實決定名,名是實的派生物。而這里的“實”就相當于克里普克的本質屬性?!翱死锲湛苏J為,一個或一類對象只要具有其本質,即使它們失掉了許許多多其他特征,也仍然是該個或該類事物;反之,一個或一類事物如果失去其本質,即使它們在其他性質方面仍然與原事物相同,它們也不再是該個或該類事物?!保?](P197)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各侯國之間攻伐不斷。而據(jù)《非攻下》中記載:
今天下之所同義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諸侯將猶多皆免攻伐并兼,則是有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也。
盡管各諸侯有“攻伐并兼”之實,但卻擁“譽義之名”,名實不符,因而其名應該據(jù)實加以改變。
4.墨子還對同實異名、同名異實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既要分辨實的彼此之異,也要分清名的彼此之異。在《天志中》和《天志上》中,墨子認為“兼”和“美”之名都指“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之實。在克里普克的因果歷史理論看來,即使?jié)M足幾乎完全不同的兩組摹狀詞,也仍然可以是同一個體?!凹妗焙汀懊馈笔莾蓚€不同的摹狀詞,但通過追溯它們的因果歷史鏈條,最終會發(fā)現(xiàn)它們指稱的是同一個實??死锲湛苏J為,一個事物的因果起源決定著它的本質,決定著它的自身同一性。在分析同名異實時,墨子考慮到了時空因素的影響,區(qū)分了彼時此時之實和彼地此地之實,主張應對不同之實作出具體分析。例如:居入于趙國的則為“趙國人”,后改為居入于齊國的則應為“齊國人”。就時間而論,生于春秋時期的可為“春秋人”,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則應為“戰(zhàn)國人”等等。
后期墨家繼承和發(fā)揚了墨翟的名學思想,將“察名實之理”作為其辯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名實關系上升華了墨翟的主張,從名實相符、相應——“名實耦”的角度出發(fā),系統(tǒng)地論述了命名的原則、要求和方法,使其名學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峰。
1.在名實關系方面。在墨翟“名不徒生”(《墨子·修身》)和“必以眾之耳目之實”(《墨子·明鬼下》)的思想基礎上,后期墨家提出“名因情得”(《大取》)的名學思想。他們主張:“有之實也,而后謂之;無之實也,則無謂也。”(《經(jīng)說下》)從名實的角度來看,有實才有名,實是名的根據(jù),無實則無名?!督?jīng)說上》曰:“舉,告以文名,舉彼實故也?!奔础懊笔怯脕砼e“彼”之所然或所以然之“故”的,這個故也就是該事物之所以為該事物的本質或特性。用克里普克的因果歷史論解釋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決定其為該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即事物的“實”決定其“名”。
2.在名的本質方面。從結構上看名是由“夕”和“口”兩部分組成。《說文》中記載:“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笨梢姟懊本褪窃诤诎抵幸蚩床磺鍖Ψ?,需要通過口自報姓名得以認識。從名的結構來看,先秦時期的“名”具有指稱功能,即名指稱一定的對象?!督?jīng)說上》:“所以謂,名也?!笨梢姡侨藗冋J識事物、稱謂事物的符號?!懊弊运a(chǎn)生之日起,就具有表征對象的指稱功能。就像在克里普克看來專名都是有所指的,是嚴格指示詞。
3.關于名的交際功能。后期墨家還認為名具有表達實的作用?!芭e友富商也,是以名視(示)人也?!?《經(jīng)說下》)?!耙悦救恕?,就是舉出一個名稱,如一個朋友的名字,告訴別人“他是富商”,不必非有此人在當前,人們就知道說話者所指的對象。這就像克里普克的因果歷史理論中的傳播鏈條中所說的?!耙粋€嬰兒出生了,他的雙親給他取了一個名字。他們對朋友談論他,其他人遇到他也都用這個名字稱呼他。通過各種各樣的談論,這個名字在這個社會團體中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傳播開來,好像一個鏈條一樣。一旦在這個鏈條某處的一個人使用了這個名字,他實際上就已經(jīng)根據(jù)這個鏈條確定了該名字的所指。”[4]196
4.在正名原則上。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發(fā)展,因而名要與實相符也就要不斷的與時俱進。后期墨家為了達到名與實的相應、相合,在“以名舉實”的基礎上提出了“正名”的原則。即:
彼彼此此與彼此同,說在不異。(《經(jīng)下》)
即彼名與彼實合,此名與此時合,其根據(jù)是名與實“不異”。如《墨辯》中指出:
牛與馬雖異,以牛有齒、馬有尾,說牛之非馬也,不可。是俱有,不偏有,偏無有。曰:“牛與馬不類,用牛有角,馬無角,是類不同也?!比襞e牛有角,馬無角,以是類之不同也,是狂舉也。猶牛有齒,馬無尾。(《經(jīng)說下》)
可以看出牛有齒、馬有尾和牛有角、馬無角,這些都不是牛和馬的本質區(qū)別,因而不能如此區(qū)分。克里普克認為,一個或一類食物的本質屬性就是它必然具有的屬性,它經(jīng)歷一切可能世界的變化而不變,從而使該事物保持著自身同一性。后期墨家對“狂舉”進行了批判,他們認為“狂舉”是名實不耦、不合,不“正名”,其根源在于不能分清事物之間的同異差別,也就是沒有把握事物的本質的必然的屬性。
對于名的研究是邏輯哲學和中國邏輯史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死锲湛说囊蚬麣v史理論主要是考察名稱的意義和所指,而墨家的名學特別是關于名的形成、名的本質、名的作用、名實關系和正名原則相關的思想相當于邏輯哲學中的名稱理論,可見這兩者之間存在契合之處。因而,我們可以從克氏的因果歷史理論方面對墨家的名學思想進行一番新的解讀。正因為我們站在這樣一個新的高度,使我們對墨家名學思想進而對先秦名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同時也可以看出中國對于名稱理論的研究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比西方早了很多。此外,通過對墨家的名學思想的認識,無疑也會深化我們對“名稱”理論的思考。但是中國古代的名學思想具有自己特色的時代和文化背景,而克里普克的因果歷史理論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因而不能簡單地以西方現(xiàn)代意義上的邏輯哲學加以解讀和分析。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克里普克著,梅文譯.命名與必然性[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涂紀亮主編.語言哲學名著選輯[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
[4]陳波.邏輯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