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楠
(武漢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2)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地理有利國家:三面鄰接大洋,擁有眾多海外領地與島嶼,海岸線漫長,達22 680 km,[1]73且地理分布情況簡單,本土東西向旁無鄰國,僅在南北兩端與鄰國墨西哥、加拿大界分海域,與他國在海洋權益上較少爭議。美國高度重視海洋利益,早在1890年美國的馬漢就提出“海權論”。①1890年美國戰(zhàn)略家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在美國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簡稱《海權論》),明確把海權作為一個國家的對外戰(zhàn)略系統(tǒng)地提出?!昂唷奔磻{借海洋或者通過海洋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包括海上軍事力量和非軍事力量(以海外貿易為核心)。馬漢認為海權與國家興衰休戚與共,誰能有效控制海洋,特別是控制世界上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海道與海峽,從而取得海權,誰就會成為世界大國。[2]美國視海洋戰(zhàn)略為強國之策,在國內與國際海洋規(guī)則制定方面表現(xiàn)積極。歷史上美國最早提出除傳統(tǒng)海洋法上“領海”與“公?!敝獾摹按箨懠堋备拍?,1945年杜魯門政府最早向世界公布《大陸架宣言》,從而掀起全球藍色圈地運動的序幕。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成就世界一流的海洋強國夢想。美國曾參加歷史上的三次國際海洋法會議,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美國國內曾數(shù)度討論是否加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②有關討論美國加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情況參見文獻[3]。但國內舉行的數(shù)次聽證會均未能獲得批準公約的結果。公約得到具有海洋利益的美國產業(yè)界包括海洋礦業(yè)、漁業(yè)、航運、環(huán)保各界代表支持,主張加入公約可以恢復美國對海洋秩序的領導權,保護美國的海洋利益,提升美國的外交政策。[4]反對的意見主要針對公約的爭端解決條款、出資義務,以及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不滿。[5]從公約于1982年通過至今彈指30年過去,共有161個國家與歐盟加入公約,而美國始終游離于公約之外。
2012年5月底在臨近美國總統(tǒng)換屆選舉之際,美國加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一事又被提出,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就此舉行聽證會,然而國內意見仍然分歧重重。③2012年5月23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就是否應該通過《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舉行聽證會,為了避免《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成為總統(tǒng)選舉或選戰(zhàn)期間政治活動的犧牲品,主席克里決定在大選之后再舉行投票。[6]以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外交委員會主席約翰·克里為代表的民主黨派支持加入公約,認為美國可借此主張北極石油資源權利,主導公約規(guī)則的解釋與修訂,以公約成員身份領導海洋秩序。[7]美國海軍官員擔心中國對該公約的解讀以及有關美國不應在中國專屬經濟區(qū)內享有舉行軍事演習的權利等論斷,認為反駁中國等國所給解釋的最佳辦法就是批準《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參與全球談判。各利益集團包括軍火供應商、深海開采企業(yè)、海底光纜企業(yè),以及與國際貿易相關的企業(yè)多年來一直進行院外游說,支持加入公約,強調美國企業(yè)依據公約進行深海礦藏開采的利益。美國商會于5月23日聽證會當日在《華爾街日報》以整版篇幅刊登廣告,要求美國國會參議院批準加入公約。但與此同時,美國國會參議院47 名共和黨議員中的26 名聯(lián)名寫信表達其反對立場,稱加入公約將可能使美國被迫重分財富,并影響美國的情報工作,有損美國主權。保守派智庫傳統(tǒng)基金會堅持其十幾年來的反對立場,表示加入公約將導致美國受制于國際組織,例如迫使美國為遵守公約有關控制海洋污染的規(guī)定而同意國際排放規(guī)定。還有批評者認為公約會賦予聯(lián)合國太多權力,并且會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球性稅收,而稅收收益則可能會流向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6]
美國國內對是否加入公約長期存在分歧意見。支持派認為加入公約有助于保障美國的經濟利益與能源戰(zhàn)略、航行自由與軍事安全,以及維持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反對派則對國際組織與公約持保守批判態(tài)度,從現(xiàn)實主義的角度一一批駁加入公約的理由。除了傳統(tǒng)爭論,此次針對新的國際情勢下美國國家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的調整又產生了新的爭論。
美國政府自1983年以來的海洋政策一直強調尊重公約中體現(xiàn)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的有關傳統(tǒng)海洋自由的權利。美國本身也按照公約規(guī)定制定國內法,主張12 海里的領海、24 海里的毗連區(qū)、200 海里的專屬經濟區(qū)。然而1982年公約作為一個規(guī)定了各類海域法律地位的“海洋憲法”,訂立了諸多遠遠超越之前習慣國際法的條款內容。公約規(guī)定的這些權利義務關系根據條約的相對效力原理并不自動施行于非締約國。例如美國能夠享受公約規(guī)定的“無害通過權”,但是不能享有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過境通行權”,因為前者是習慣法而后者是規(guī)定法。[8]不過根據海洋權利的互惠性質,美國也基本不擔心公約成員不給予美國對等的這些權利。問題是一旦美國與其他國家關系緊張,可能會出現(xiàn)公約成員國拒絕給予美國習慣國際法以外的海洋自由與權利。若以雙邊或諸邊條約替代來鎖定相關權利,談判成本則大增。
迫使美國重新考慮加入公約問題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的全球軍事戰(zhàn)略使之主張全面的海洋自由與權利,因而與現(xiàn)有公約締約國產生嚴重沖突。美國不僅主張普通商業(yè)船舶的航行權,而且堅持軍艦享有無害通過權,軍事船舶的測量活動也屬于科學研究自由,在專屬經濟區(qū)可以用軍艦、軍用飛機進行軍事監(jiān)測,可以進行軍事演習等,以保障美國軍事行動自由與全球霸主地位。這種觀點與公約成員國特別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觀點根本對立,威脅到沿海國的國家安全,因而不斷引發(fā)海上摩擦。例如,中美之間爆發(fā)的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2002年“鮑迪奇號”事件、2009年“無暇號”事件等一系列沖突都是由美國在中國專屬經濟區(qū)內的軍事活動引發(fā)的。加入公約,美國則可獲得解釋公約的資格,利用公約提供的合法性平臺滿足美國的安全利益。然而各締約國對公約的不同解釋如構成一項爭議,則應按照公約的爭端解決機制強制解決,這又未必合美國的胃口,因為結果不能保證一定有利于美國。美國一向尋求避免遭受各類國際組織的約束,如美國對國際刑事法院的態(tài)度即是如此?!安糠质且驗槊绹鳛椴黄胶馐澜绲某壌髧?,美國一直不愿其行動自由受到任何羈絆,“美國試圖創(chuàng)造性地解釋規(guī)則”,“這種誘惑對普通人也無時無刻不在,只是對大國更為常見”。最好是規(guī)則有利于美國,如果不是這樣美國將改變規(guī)則,不惜使用武力或權力壓制。例如沿海國如要求進入其專屬經濟區(qū)的潛水艇浮出水面展示,美國海軍則會對此置之不理并避免被該國抓住。[9]
與發(fā)展中國家的集體管理立場對立,美國一開始就主張自由開發(fā)海底資源。美國國內保守派不滿公約規(guī)定的“平行開發(fā)”制度。[10]他們認為公約將深海床資源視為“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對美國公司開采深海床自然資源的權利沒有提供足夠的法律保障;公約規(guī)定“考慮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要”,對發(fā)達國家公司開礦構成阻礙。①參見《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40 條第一款:“區(qū)域”內活動應依本部分的明確規(guī)定為全人類的利益而進行,不論各國的地理位置如何,也不論是沿海國或內陸國,并特別考慮到發(fā)展中國家和尚未取得完全獨立或聯(lián)合國按照其大會第1514(XV)號決議和其他有關大會決議所承認的其他自治地位的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此外,他們還反對公約要求先進的開礦公司轉移技術以支持發(fā)展中國家采礦,②參見《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44 條第二款(a)項、第150 條(d)項。其實,有關強制轉讓的條款已經刪除,公約規(guī)定的是管理局倡議和推動各種技術轉讓的方案,“企業(yè)部和發(fā)展中國家根據公平合理的條款和條件取得有關的技術”。對開發(fā)海底資源需向國際機構繳付管理費不滿。③各項管理費見公約附件3 第13 條“合同的財政條款”。俄克拉荷馬州的共和黨參議員英霍夫(Jim Inhofe)預計,美國將不得不放棄超過700 億美元的開采權利金。他說,聯(lián)合國將擁有對美國的征稅權,這是歷史上頭一次有國際組織這樣做。[11]
理論上如果美國不加入公約,“商業(yè)開采的支持者擔心法律的不確定性可能會阻礙發(fā)展……除非這些公司能夠肯定,它們的礦址不致被突然的權利主張所強占和沒收”[12]。由于缺乏可靠的國際法權利的保障,美國海底礦業(yè)公司可能不敢僅僅依靠美國國內法進行投資。但是它們也可能借殼開采,即在發(fā)展中國家注冊公司以發(fā)展中國家公司身份獲得保留區(qū)的海底資源開發(fā)資格,如跨國資源公司鸚鵡螺礦業(yè)公司在瑙魯和湯加分別注冊兩家礦業(yè)公司,于2008年4月提交在保留區(qū)內的多金屬結核礦區(qū)申請,于2011年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批準,得到兩塊面積均超過7 萬km2的海底礦區(qū)。①國際海底管理局文件ISBA/17/C/14,ISBA/17/C/15。[13]
實踐中,對世界各大洋海底多金屬結核的勘查顯示,其賦存水深深(洋底4000 ~6000 m 水深處)、散布面積廣的特殊成礦條件使得開采難度非常高。目前的深海采礦技術離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性開采階段相距遙遠,迄今尚未有任何一種冶煉工藝流程能對海底多金屬結核進行工業(yè)規(guī)模的冶煉加工。[14]由于技術限制,在可預見的未來時期各沿海國仍然主要依靠專屬經濟區(qū)或大陸架的資源進行開采利用。因此就滿足能源需求而言,海底資源開發(fā)還不是近期美國加入公約的迫切原因。或許當技術發(fā)展成熟之時這個理由更能得到國內的支持。
刺激美國重新討論加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另一個重大誘因是北極能源爭奪問題。美國早在1983年里根總統(tǒng)在任期間就發(fā)布了“美國的北極政策”決議案,強調美國在北極地區(qū)的利益。美國國會于1984年通過了《北極考察和政策法案》,并據此組建了兩個直接隸屬于總統(tǒng)和國會的平行機構——部門間北極研究政策委員會和北極考察委員會。隨著勘探技術的發(fā)展,近年來在北極發(fā)現(xiàn)的油氣資源引起北極周邊各國以主張大陸架以及外大陸架權利實現(xiàn)資源主權的爭奪,俄羅斯在北極海底插國旗主張權利是這一爭斗加劇的典型表現(xiàn)。美國潛在的外大陸架面積廣袤,而北極融冰以及該地區(qū)石油資源的探明,導致美國身陷大陸架爭奪戰(zhàn)中,與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可能產生北極大陸架權利主張爭端。根據2008年的《美國地理勘測》報告,北極正在融化的冰層下可能含有高達900 億桶石油、1669 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440 億桶液化天然氣。[15]美國如若加入公約,其北部阿拉斯加大陸架延展至資源豐富的北極,則帶來的潛在巨大經濟利益非常可觀。公約的爭端解決機制也可作為日后大陸架爭端解決的制度工具。
不過美國似乎并不需要急于主張200 海里以外的外大陸架權利。根據《美國地理勘測》報告,北極地區(qū)可能絕大多數(shù)的油氣資源都分布于陸地,大部分的北極油氣資源分別處于美國、俄羅斯管轄(控制)的范圍內,位于沿海國12 海里領海或200 海里經濟專屬區(qū)范圍內。而美國的國內法已經主張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qū)。另外,美國國內法的大陸架概念比公約規(guī)定的大陸架范圍更廣。在1982年的《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大陸架的外部界限并非完全按照自然延伸,規(guī)定為距領?;€起算200 海里寬度,或者最多不超過350 海里。并且,200 海里以外沿海國家的大陸架權利不是絕對的。“沿海國對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200 海里以外的大陸架上的非生物資源的開發(fā),應繳付費用或實物?!雹?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82 條第一款。而美國1953年《外大陸架土地法令》中外大陸架被定義為“處于可航行水域覆蓋下的海底區(qū)域以外向海延伸的淹沒土地”,“其海床與底土屬于美國,由美國管轄、掌控與處置”。③4 3 U.S.Code § 1331(a)。該定義對美國向海延伸的大陸架沒有進行限定,其終點即為深海海床開始之處。1980年美國的《深海床硬礦物資源法案》幾乎照搬1958年《大陸架公約》(美國于1961年批準)中的大陸架定義(第1 條第一款),并規(guī)范了美國大陸架之外的深海床礦物資源如錳、鎳、鈷等的開發(fā)活動。④Deep Seabed Hard Mineral Resources Act,30 U.S.Code §1401 et seq.,§ § 1401(b),1403(2)。《大陸架公約》對大陸架的外部界限給定了一個水深標準限度,但同時兼采一個以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開發(fā)能力為依據的“可開發(fā)深度”標準,使得水深標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展將不斷突破原有限度,實際上只要技術上可能,大陸架的外部界限即至沿海國沿岸陸地向海洋的全部延伸之終點。[16]據此,美國獲取大陸架資源利益沒有任何限制。自2003年起,美國外大陸架特遣部隊(The U.S.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 Task Force)開始深海探測以確定外大陸架邊緣。目前已經探明有6 塊區(qū)域可能有水下陸地,9塊區(qū)域或許包含這樣的外大陸架。今后幾年將繼續(xù)收集海底震波反射與折射數(shù)據,以更精確定位美國外大陸架邊界。[17]只要發(fā)現(xiàn)那里有錢可賺,美國海軍將為美國人進入北極開采自然資源保駕護航,絕不容許他國染指。[18]
美國全球戰(zhàn)略的考慮之一是通過加入公約獲得海洋體制的領導權。美國憑借世界頭號強國的身份,一旦加入公約就會取得公約運行的主導地位,在公約設立的包括國際海洋法庭、大陸架劃界委員會、海底管理局等在內的系列機關中獲得重要席位,將成為公約的談判修訂的領航者。例如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由36個成員國組成,在第11期會議上,大會對美國作出讓步,規(guī)定理事會中須有一個海底生產金屬礦物的最大消費國,美國符合條件,如果加入公約,必然成為理事會成員。①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61 條第一款(a)項。在公約重開談判修訂時,美國就可以在相關重要領域如海上運輸權、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資源、邊界劃分等問題上獲得參與發(fā)言機會。[19]取得國際海底管理局席位可以使美國“迅速并親身了解他國的思路、計劃與行動”,有助于在公約機構決策中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對全球海洋秩序取得相當?shù)目刂茩?。?0]但是美國加入公約并非就可以完全控制公約,阻止不利于美國利益的決定通過。一般情況下公約采取協(xié)商一致原則,顯然有利于像美國這樣的大國。②只要成員不公開明確反對,即視為同意決議,即便屬于對主導國家敢怒不敢言、私下非議都不視為反對,此謂協(xié)商一致的議事規(guī)則。但是如果協(xié)商努力達不成一致,則可采取投票以多數(shù)或者2/3 得票通過形式。所有的投票都是一國一票制,美國并不能取得優(yōu)待。而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只有在兩種情況下必須使用協(xié)商一致通過決定:一是關于深海開礦中“使發(fā)展中國家經濟或出口收入免于負面影響”的決定;二是有關深??碧介_發(fā)活動中“公平分享相關活動的金融、經濟利益,公平支付與貢獻,特別照顧發(fā)展中國家及人民的利益與需要”的規(guī)則、規(guī)范、程序的決定。美國在理論上可以在此兩個領域阻止決定通過,但如此必然付出相應的政治、外交代價。[10]而且美國本身并不能阻止理事會其他成員將決定提交投票表決。另外,其他國家同樣可以聯(lián)合起來阻止美國支持的決定通過。
真正促使美國重新考慮加入公約的最直接動因與國際局勢變化及美國的戰(zhàn)略調整相關。美國之所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加入公約,主要是為了支持美國的重返亞太戰(zhàn)略。[21]冷戰(zhàn)過后,美國的海軍戰(zhàn)略由爭取海洋控制逐漸轉向“通過海洋控制權爭取陸地控制權”[1]74,同時,美國在世界范圍內爭取區(qū)域性制海權。美國新的防衛(wèi)戰(zhàn)略著重于從西太平洋和東亞地區(qū)延伸到印度洋地區(qū)和南亞地區(qū)的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弧線。[22]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亦是唯一一個進入波斯灣的水道,承載全球40%能源的運輸,卻由于美伊的敵對關系面臨著被伊朗封鎖的威脅。而南海由于地處溝通太平洋、印度洋乃至大西洋的重要交通要道,周邊亞太國家存在以公約為依據的諸多海洋權益紛爭,美國將控制亞太陸海相鄰地帶的關鍵放在了南海地區(qū)。[23]目前,南海局勢日益緊張,中國與周邊國家處于焦灼之際,美國再次揚言要批準加入公約,實際上就是為了使美國更好地參與南海問題,支持東盟國家對抗中國,加大對中國的遏制力度。[21]“美國要扮演所謂的協(xié)調者角色,不加入公約,就缺乏實際的外交和政治權威要求其他國家在南海問題上遵守《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保?4]另一方面,美國加緊了亞太地區(qū)軍事部署。不久前美國就聯(lián)合中國周邊鄰國進行了美日韓軍演、環(huán)太平洋軍演等系列軍事演習活動③由美國主導的環(huán)太平洋2012 軍演從6月27日開始,至8月7日結束,為期42 天,是40 多年環(huán)太平洋軍演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目前已在夏威夷集結了來自22個國家的軍艦和航母,單獨排除中國。據報道,大約有42 艘水面艦艇、6 艘潛艇和超過200 架飛機參加本次軍演,參與官兵有2.5 萬人左右。[25]。
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是一個主要由發(fā)展中國家推動進程、結果為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利益相互妥協(xié)的多邊條約。美國并不滿意這個條約包含的多項照顧發(fā)展中國家利益和限制航海自由,以及將海洋財富視為“人類共同繼承財產”進行分配管理等內容,而聯(lián)合國的國家平等決策制度也不能滿足美國的霸權要求。[26]因此,長期以來美國游離于公約之外,使之成為為數(shù)不多的缺失霸權國家而建立的“海洋憲章”。對于公約涉及的重大權利與利益,美國主要是通過承認習慣規(guī)則、互惠、實力外交三種方式實現(xiàn)的。由于美國國內法規(guī)范與美國的國家實力已經基本保障了美國的海洋航行權以及外大陸架的開采權,因而美國國內對加入公約一直持疑義,認為相比較而言美國加入所能獲得的利益遠低于其失去的利益。[10]結果就是,30年來,美國以不加入公約而海洋政策盡量與公約保持一致性的方式來維護美國利益,同時避免受到公約的束縛。美國一方面通過國內法加強海洋力量與管理,另一方面活躍在制定各項重要商事、環(huán)境標準與責任規(guī)則的國際海事組織,在管理民商事、經濟類事務的國際海事秩序中起領導作用。
然而一個缺失了霸權的海洋秩序,其發(fā)展的態(tài)勢竟是引發(fā)相互疊交的海洋權利主張,導致一個復雜化的國際局勢,尤其是專屬經濟區(qū)內的各國前所未有的權利沖突。不僅是由于置身公約之外,對深入控制海洋局勢不便,美國同時感受到其所追求的無限海洋自由、全球警察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沿海國的限制。條約法仍然是保障權利的最堅實基礎,而國際習慣法的發(fā)展可能由于公約締約國的行為產生超出美國單一國家所能夠控制的改變。為了保障美國的國家利益與維持全球霸主地位,美國不得不考慮用法律手段增強其霸權的合法性與穩(wěn)定性。美國意圖借助公約作為在整個海事領域維護公共秩序的根本性法律文書,在與新興大國及其他公約成員國就海事權利和責任發(fā)生爭執(zhí)時與它們進行有效接觸。美國要在涉及其海岸線的利益、美國海洋的利益和美國大陸架的利益的規(guī)則解釋上以締約國身份兼強勢談判能力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只有加入這一重要公約,美國才能由旁觀變?yōu)閰⑴c主導談判,壓制其他國家的“過分”主張和“錯誤”解釋,才能夠借助國際機構引導制定與解釋相關海洋規(guī)則討論的方向。[22]近年經濟危機的打擊與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使得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沖擊,美國在其全球戰(zhàn)略上針對新興國家,重點“瞰制”亞太地區(qū)新興國家對其霸權的“威脅”。在海洋秩序上,中美對公約的解釋規(guī)則觀點截然對立,美國加入公約的問題根本上就是與中國在公約理解上的基本的系統(tǒng)的分歧與對抗的問題。[27]例如已經批準這項公約的中國一直聲稱,中國有權限制別國在其專屬經濟區(qū)內從事軍事活動。這對美國的全球軍事活動將構成極大限制,因而美國堅持對公約的相反解釋觀點。加入公約的考慮是美國的國際法工具策略的再次展現(xiàn)。
強權國家必然推進反映其價值觀及增進其利益的國際法的解釋。同樣,強國是否批準或遵從國際規(guī)范取決于該規(guī)范是否與其價值觀及利益相一致。[28]對于美國而言,加入公約并非出于對國際法的追求與遵從,而是一種與以武力為代表的實力相配合的選擇工具,只有這個工具能夠實現(xiàn)美國預期的功能才可能被使用。從戰(zhàn)略的角度,美國意欲借公約的平臺取得合法的權益與秩序領導權;從戰(zhàn)術的角度,美國現(xiàn)在加入公約以及美國在公約機構中占有席位,并未見得能夠改善美國在中美相關問題的談判地位。因此,美國將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在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情形下加入公約。[29]在此之前,美國將繼續(xù)單方推進其國家利益,在公約之外而與之盡量一致。[18]
[1]薛桂芳.《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與國家實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2]馬漢.海權論[M].范利鴻,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付 玉.美國與《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J].太平洋學報,2010(8):88-95.
[4]Testimony of John Norton Moore.Senate advice and consent to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urgent unfinished business[EB/OL].(2003-10-14)[2012-10-19].http://www.virginia.edu/colp/pdf/foreign-relations-testimony.pdf.
[5]ELFERINK A G O.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law of the sea:the role of the LOS Convention[M].Bost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4:28.
[6]BARNES J E.美國會將在大選之后表決《海洋法公約》[N/OL].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12-05-24[2012-10-19].http://www.cn.wsj.com/gb/20120524/bus 144727.asp?source=Billingual.
[7]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Treaty Doc.103-39):The U.S.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ic imperatives for ratification[EB/OL].(2012-05-23)[2012-07-12].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2/05/190685.htm.
[8]劉高龍.美國為什么拒絕簽署《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M]//趙理海.當代海洋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351.
[9]BORGEN C J.Presidential panel:the imp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international law[C].Washington D C:Proceedings of the 96th Annual Meeting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2002:159-167.
[10]MEESE III E,SPRING B,SCHAEFER B D.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The risks outweigh the benefits[EB/OL].(2007-05-16)[2012-10-19].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07/05/the-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the-law-of-the-sea-therisks-outweigh-the-benefits.
[11]BARNES J E.美國推動國會批準《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N/OL].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12-05-09[2012-10-19].http://cn.wsj.com/gb/20120509/bus162345.asp?source=article.
[12]布贊.海底政治[M].時富鑫,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1:99.
[13]周 勇.國際海底“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原則的困境與原因[J].國際政治,2012(1):10.
[14]侯貴卿,周立君,李日輝,等.深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fā)法規(guī)及開發(fā)前景分析[EB/OL].(2011-12-31)[2012-10-19].http://www.ky8118.com/news/html/2011/1231/2011123119041545ni3.html.
[15]Circum-Arctic Resource Appraisal Assessment Team.Circum-Arctic resource appraisal:estimates of undiscovered oil and gas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EB/OL].[2012-10-19].http://pubs.usgs.gov/fs/2008/3049/fs2008-3049.pdf.
[16]趙理海.海洋法的新發(fā)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11,12,14.
[17]U.S.Department of Commerce,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ational Ocean Service.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 project[EB/OL].(2012-05-08)[2012-10-19].http://continentalshelf.gov.
[18]PEDROZO R.A response to Cartner’s and Gold’s commentary on“Is it tim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join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J].J Mar L & Com,2011,42(4):491-510.
[19]BENTON D.U.S.Senate Committee on Environment &Public Works Hearing Statements: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EB/OL].(2004-03-26)[2012-10-19].http://epw.senate.gov/hearing_statements.cfm?id=219707.
[20]CARTNER J,GOLD E.Is it tim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join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J].J Mar L & Com,2010,41(2):151.
[21]劉大可.美國欲加入海洋法公約意在南海[N/OL].太陽報,2012-06-25[2012-10-19].http://www.takungpao.com/opinion/content/2012-06/25/content _551775.
[22]PANETTA L E.Remarks at Law of the Sea Symposium[EB/OL].(2012-05-09)[2012-10-19].http://www.defense.gov/speeches/speech.aspx?speechid =1669.
[23]學者稱美國是否批準加入《海洋法公約》無關緊要[EB/OL].(2012-05-29)[2012-10-19].http://news.cntv.cn/china/20120529/118856.shtml.
[24]馮中豪.美擬加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N].新京報,2012-05-24(A22).
[25]呂曉紅.美國演練亞太戰(zhàn)略直指中國?[N].新民晚報,2012-06-27(A14).
[26]HOLMES K.U.N.sea treaty still a bad deal for U.S.[N].The Washington Times,2011-07-13.
[27]美國緣何“此時”加入海洋法公約[EB/OL].(2012-06-05)[2012-10-19].http://mil.21cn.com/gj/2012/06/05/12063883.shtml.
[28]GIARRA P S.The folly of UNCLOS[EB/OL].(2012-05-28)[2012-10-19].http://the-diplomat.com/2012/05/28/the-folly-of-unclos/.
[29]BRADFORD A,POSNER E A.Universal exceptionalism in international law[J].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2011,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