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章
(中南民族大學(xué)老干處,湖北武漢 430073)
客家人是南方居民的遲到者。自東晉永嘉之亂始,歷經(jīng)南北朝、隋唐五代及宋高宗南渡諸歷史時期,客家先人因中原動亂,逐步從黃河流域經(jīng)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分段遷入武夷山脈和閩粵贛邊區(qū),至宋代始形成客家民系。
畬、瑤先民,原于傳說中的“盤瓠蠻”,漢代的“武陵、長沙蠻”。由于歷代統(tǒng)治者的殘酷圧迫,加之“吃盡一山,復(fù)徙一山”的刀耕火種生產(chǎn)方式需要,早在唐宋以前閩粵贛地區(qū)已是畬民聚居區(qū)。對此,史籍多有記載。如:
瑤本盤瓠種,地界湖蜀間,即長沙黔中五溪蠻。后滋蔓亙數(shù)千里,南粵在在有之,至宋始稱蠻?,幵谄湟卣?,俱來自別境……粵人以山林中結(jié)竹木障復(fù)居息為畬,故稱[1]。
唐時初置汀州,徙內(nèi)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雜處其間,今汀人呼曰畬客[2]。
(贛南)當(dāng)五嶺最東,為交廣襟喉,地多瘴,與畬人雜居[3]。
由此可證,客家人未來之前,“來自別境”的畬瑤之人已居于閩粵贛邊區(qū),被視作“本土之苗”了。
長期以來,客家人和畬瑤族人共居一地,形成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互動關(guān)系。由于客家人的文化相對發(fā)達,大批畬瑤族人融入客家族群之中。但是,與此同時,客家文化也受到畬瑤文化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正如客家學(xué)的奠基人羅香林先生所指出:“客家初到閩粵贛的時候,不能不與畬民互相接觸,接觸已多,就想不與他們互相混化,亦事勢所不許”[4]。換言之,畬瑤文化是構(gòu)成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客家多元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图颐袼资墚尙幟袼椎挠绊懀饕邢率鰩追矫?。
客家人從黃河流域平原地區(qū)遷入山區(qū)后,面臨著經(jīng)濟轉(zhuǎn)型的嚴峻挑戰(zhàn)。為了在新遷地能夠生存和發(fā)展,客家人就必須重新學(xué)習(xí)。因此,早于客家人定居當(dāng)?shù)氐纳骄用褡濉尙幾迦?,對客家山區(qū)經(jīng)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主要可以歸納為兩大類。
一是農(nóng)作物方面,主要為旱稻、旱作物。客家人南來后,因新居地山多田少,稻糧不足,故辟山種旱作物為補充,名曰“種畬”。如乾隆《汀州府志·風(fēng)俗上》卷六所載:“貧者栽山種畬?!钡拦狻队腊部h志·地理·風(fēng)俗》巻一載:“西南鳥禽嶂、羅坑諸處人尤作苦,鋤蒔谷及薯蕷菽苴姜茶油,以補不足,名曰種畬?!?/p>
客家人種畬之俗,是受畬瑤居民的生產(chǎn)方式影響所致。種畬本是指刀耕火種法,人們在砍伐和焚燒草木后,辟土以種植旱作物。而且,畬族即因“種畬”而得名??图胰恕胺N畬”,在生產(chǎn)工具、耕作方法方面雖較為先進,但其基本方法則是一致的。換言之,是在吸收畬族的“種畬”法基礎(chǔ)上加以改進的,故屈大均稱之為“與白衣山子(指畬瑤)同風(fēng)”。
在“種畬”所包含的旱作物中,尤以“畬禾”(旱稻)為重要品種。而畬禾的種植者,也應(yīng)歸功于畬瑤等南方諸族。如明代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載:“又有畬禾,乃旱地可種者。彼人無田之家,并瑤僮人皆從山嶺上種此禾?!鼻宕缶稄V東新語·食語》卷十四曰:“東粵之稻多種……其生畬田者曰山禾,亦曰山旱,曰旱秴,藉火之養(yǎng),雨露之滋,粒大而甘滑,所謂云子,亦曰山米也?!睆闹锌梢?,廣西及廣東東部的畬瑤之人,利用畬田種植耐旱山禾等作物。其所獲山米,粒大而滿,味道甘滑。在歷史上為培育我國優(yōu)良旱稻品種作出了貢獻。
山禾,在粵東客家地區(qū)又叫做“菱禾”。據(jù)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廣南東路·梅州》卷一百二十,“景物上”條載:
菱禾,不知種之所自出,自植于旱山,不假耒耜,不事灌溉;逮秋自熟,粒立粗糲,間有糯,亦可釀,但風(fēng)味差不醇。此本山客畬所種,今居民往往取種而蒔之。
可見,早在宋代,梅州客家人已效法“山客畬”即畬人種植旱稻“菱禾”。
二是物產(chǎn)方面,主要是“山貨”。因畬瑤多住山區(qū),故以“山貨”為重要副業(yè),所謂靠山吃山也,這是畬瑤山區(qū)經(jīng)濟的一大特點。畬瑤“山貨”對客家山區(qū)經(jīng)濟影響較大者有紡織原料藍靛、竹木及其制品、茶葉諸類。
藍靛,學(xué)名馬藍,俗稱青,是舊時主要家用染料。閩粵贛邊區(qū)畬民素重藍靛生產(chǎn)。畬民生產(chǎn)藍靛可溯源至《后漢書·南蠻列傳》中盤瓠“衣斑斕”之載。正是“盤瓠蠻”地區(qū)盛產(chǎn)藍靛,為其人穿鮮艷衣裳提供了條件。可見,“盤瓠蠻”及其傳人生產(chǎn)藍靛的歷史已有2000年之久。盤瓠傳人以藍布為斑之法,宋代已聞名全國,故有“夫染斑法,莫瑤人若也”[5]。明代熊人霖《南榮集》卷二十《防菁上》載:“唯汀之菁民,刀耕火耨,藝藍為生,編至各邑結(jié)竂為居。”可見,畬民的種菁技術(shù)傳入客家地區(qū),造就汀州屬上杭、永定以及梅縣、興寧等地靛青業(yè)的發(fā)達。故史稱:嘉慶、道光以前,“邑人外出經(jīng)商,以靛青業(yè)為著”[6]??梢姡}粵贛邊區(qū)藍靛以及藍靛印染技術(shù),其源蓋來自畬族。
竹木及其制品。畬瑤地區(qū)森林資源豐富,尤以松、杉積蓄量最多,故史有“山伐”[7]“伐木”[8]之載。可證林業(yè)之發(fā)達。處于同樣自然環(huán)境的客家人,也襲用畬瑤伐木業(yè)。史稱:“舊時,杉木運售潮汕、佛山等處,年達十?dāng)?shù)萬”[6],“輸出品以杉木為大”[9]。
畬瑤除以木材直接輸出外,還以木材制成品或燒成木炭赴市墟交易。調(diào)查報告證明:“燒木炭,解放前各地畬民家家都從事這種副業(yè)”,“畬民燒炭技術(shù)一般比外地高些,加上原木材較好,所以生產(chǎn)的木炭,價值雖稍高但易售出”[10]。可見燒炭業(yè)在畬民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及畬民燒炭技術(shù)之高超。
山居貧苦客家人也頗多從事燒木炭業(yè)。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參與者,不少即是客家燒炭人,其著名領(lǐng)袖楊秀清即系燒炭工人出身??图胰说臒恐ǎ?dāng)與畬瑤存在淵源因襲關(guān)系。
畬茶。在粵東客、畬居住區(qū),因畬人較客家人所居山嶺更為高深,更宜茶樹生長,畬茶久負盛名。其中最有名者,有“今最貴洪畬茶”之譽的紫金所產(chǎn)“畬物”[11],有“芳香勃發(fā)”之稱的“羅浮茶”[12],以及聞名于世的清膈消暑的鳳凰山茶??梢?,清代粵東著名產(chǎn)茶區(qū)均在畬地。筆者雖不能由此斷言,粵東客家茶是從畬區(qū)所傳入,但是有兩點是可以下結(jié)論的:一是清代粵東畬人種茶、制茶技藝均較客家人高出一籌??图胰水?dāng)從畬人中吸取了高超的種茶和焙茶技術(shù)與方法。二是粵東有名的產(chǎn)茶區(qū)的畬人,后來不少都與客家人融合而成了客家人,所以后世有的客家著名茶區(qū)之茶,歷史上是畬人所栽培的。
服飾??图胰四蟻砗?,為適應(yīng)當(dāng)?shù)刈匀弧⒌乩?、氣候、人文環(huán)境的需要,并不完全固守中原服飾,而是接受畬瑤等南方諸族的影響。具體如下。
頭帕??图宜追Q“東頭帕”,即包頭巾之意。方巾,前方折成三角尖銳形,用布質(zhì)寬帶系緊,既可遮陽擋光,又可作裝飾物,起女性帽子之作用,與畬族婦女頭帕頗相類。
女服重飾??图遗b的特點在于講究裝飾,如領(lǐng)口、邊腳均加滾飾,袖口、褲腳口綴花邊。而當(dāng)?shù)噩幦艘彩恰邦I(lǐng)緣尚繡”[13],“褲以五色絨橫繡之”[14]。至于畬婦服飾更與客婦無異。據(jù)朱洪等《廣東畬族研究》第121頁敘述:“廣東畬族婦女,在衫的襟邊和袖口、褲腳管邊綴以數(shù)條不同顏色的花邊,作為裝飾?!盵15]可見,畬瑤女服裝飾對客婦服飾有著采借作用。
色重藍??图覌D女服色重鮮艷藍色。這與當(dāng)?shù)厣a(chǎn)靛青有關(guān)。客地靛青曾廣銷各地,并獲厚利。筆者記得民國時期客服喜以漳州花制衣被,此為藍底白花的紡織品,系蠟染制品,而蠟染以苗瑤諸族所產(chǎn)最負盛名。畬民所制藍靛染料與藍布,量多質(zhì)佳。明代以來,福建菁已為國人所重。故史稱福建藍靛染色“為天下最”[16]。無疑客俗重藍與畬地產(chǎn)藍靛、畬民重藍布、苗瑤語族重藍底白花蠟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喜飾物。舊時客家婦女的首飾,頗為講究。有簪子、簪花、毛鍤、耳環(huán)、頸環(huán)等飾物,鏤花錯采。除頭飾外,也有首飾。手鐲有鈕絲手鐲、龍頭手鐲、蒜弓手鐲。飾物多以銀為之,間有用金玉者。畬族婦女也喜在髻上插銀簪,戴上各式頭帕,佩戴銀耳環(huán)、手鐲。時至今日,廣東龍川、潮州等地畬族老婦人仍保存此類裝飾。富有者所戴則有銀冠??傮w而言,畬族婦女裝飾與客家婦女裝飾極為接近??傊?,客家婦女喜飾物之習(xí)與南方苗瑤語族有著密切關(guān)系。
繡花船形鞋。在鞋面上繡圖案或花草蟲魚,或用五光十色的小珠子編織而成。鞋形,端部稍往上翹如船,這是舊時客家婦女喜愛和較為精致的鞋樣,只有在年節(jié)或回娘家時才穿。此鞋當(dāng)是襲自畬族婦女的船形繡花鞋。
飲食。突出表現(xiàn)為特異食品與飲品,即“竹筒飯”、“烏飯”、“擂茶”。
“竹筒飯”?,幃屇戏矫褡逯杏小爸襻湣敝?xí)。據(jù)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條載:“瑤人所用。截大竹筒以為鐺鼎,食物熟而不熠,蓋物理自爾,非異也?!贝怂字燎宕允⑿?,據(jù)清代毛奇齡《蠻司合志·兩廣一》載:“瑤人,種芋菽為糧,截筒而炊?!贝四私袢账^竹筒飯的由來。其制,將竹筒當(dāng)炊具,將糧食與水加入筒中,使之在火中燒熟,再破竹取食。因燒煮時,食物處于封閉狀態(tài),再加上竹筒本身具有純天然滋味,故其味甚香美。舊時,客家人也有竹筒飯。在今日廣州客家傳統(tǒng)食物中,也將此物列入餐單中??梢?,客家人的竹筒飯與竹釡有淵源因襲關(guān)系,來自畬瑤或百越民族。
“烏飯”。烏飯是畬瑤族的節(jié)日食品,用于祭祀與饋送親友之用。據(jù)民國《建徳縣志》卷三《風(fēng)俗志》載:“畬客亦有烏飯。乃于三月三日取柴汁和米蒸之,相傳其祖盤瓠喜吃此飯也。”此俗相傳至今。據(jù)調(diào)査,畬族烏米飯系用野生烏稔樹葉煮湯,然后將糯米泡在湯里,經(jīng)數(shù)小時后撈出蒸熟。另據(jù)明代鄺露《赤雅》卷下《青精飯》載:“瑤人社日,以南天燭染飯,競相遺送,名曰青精飯”。杜詩:“豈無青精飯,今我顏色好?!笨梢姡图业貐^(qū)的烏飯與南方畬瑤民族習(xí)俗有著密切關(guān)系。
“擂茶”。有的客家地區(qū),流行別具一格的飲茶習(xí)俗——“擂茶”。擂茶,尤盛于贛南地區(qū)。據(jù)同治《興國縣志·風(fēng)俗》卷十一載:“平時賓客偶至,把盞之后,繼以擂茶,搗茶葉為末,加芝麻、油、鹽及姜,瀹而羹之?!崩薏璧木唧w做法是,先將花生、大豆、芝麻炒熟,將茶葉、蒜、芝麻擂成茶泥,將豬油炸豆腐、香菇丁、豇豆、黃糍酥等佐料煮熟成香料,再將開水沖入兌成茶湯。食用時,先將香料放入碗內(nèi),注入茶湯,再將花生仁片、豆片、爆米花撒在上面即可。
瑤苗諸族則保存?zhèn)鹘y(tǒng)的“打油茶”俗。這是款待客人的特殊食品。其制作方法:將茶葉、生姜、蒜頭拌勻,用茶油和鹽炒熟沖水煮開。待客時則加上香菇、炒花生、炒黃豆、炒米花等物,其味香、脆、辣、甜兼?zhèn)?,極為爽口,既可解渴又可充饑。處于高寒山區(qū)的瑤、苗諸族,吃油茶更有驅(qū)寒、祛濕、消食之功效。故長期流行不衰。
客家人的“擂茶”與南方瑤苗諸族的“打油茶”,其原料與制作方法大致相同而微有變異。其源應(yīng)相同。當(dāng)系客家人南來后,受瑤苗等民族影響所致。
居住地域。在客家地區(qū),存在著許多以“畬”、“瑤”二字作為地名者。如廣東梅縣,以畬、瑤名鎮(zhèn)者就有“畬坑”、“瑤上”二處。據(jù)平遠縣方志統(tǒng)計,在全縣516個鄉(xiāng)村地名中,以畬名者有26處之多。在福建,據(jù)王増能《客家與畬族的關(guān)系》一文說,僅武平、連城、長汀、上杭、永定6縣《地名錄》的記載,帶“畬”字或“斜”的地名竟達138處[17]。以上材料表明,畬、瑤祖先曾寓居此地;畬、瑤與客民和睦共處,畬、瑤居民在當(dāng)?shù)叵Я?,客家人并未廢去其名不用,在名前也無侮稱字樣,倒是作為歷史的印記保留下來,可見彼此關(guān)系之融洽與密切;它是畬、瑤與客家人交融的印記;畬、瑤成了客家地名與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
諱名制。人的稱謂,貫穿于一個人從出生、成長以至死亡全過程,可見其在人生儀禮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包含嬰兒誕生禮的命名,成年禮的“冠而字”,死后的“諱名制”與謚號??图胰说摹爸M名制”,系從畬族傳入。
畬人,死后有諱名,諱名按排行而定。排行,畬族內(nèi)部為了統(tǒng)一輩分,辨別是否本族或本姓人及血緣的親疏,以祠堂為單位每20年排行一次。排行時,先將這一時期出生的男女出生年、月、日、時登記,然后按輩分和出生前后進行排行。排行的目的在于序尊卑長幼,死后載入族譜。男的排行稱郎,女的稱娘。藍姓以“大、小、百、千、萬、念”六個字排輩分,但向有雷姓無“念”、鐘姓無“千”的說法,即只按五個字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不止。在排行時,如同輩的男子有200人,則從一郎排至二百郎。如藍念二百郎,藍為姓,念為輩分,二百為同輩男子的排行次序,郎即為男姓。排行,需保守秘密。因此,畬人生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次,只有死后其家屬才能知道。
客家人的族譜,在敘及遠祖諱名時,與畬族如出一轍。筆者所宗的吳姓先人千一郎公至千九郎公。千一郎公生3子:念一、念二、念三。千五郎公生3子,長子為百二郎。千八郎公生4子,長子為萬一郎,四子為萬三郎①見廣東梅縣崗子上村《吳姓族譜》(1998年版)。??图胰四凶优判幸卜Q“郎”。排輩則有“百”、“千”、“萬”、“念”之分,但不像畬族整齊劃一,“千”后既可排“萬”,也可排“念”,甚有排“百”者,而且,未見有“大”、“小”排輩者??梢?,在諱名排行方面客家人與畬族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同處在于,客家諱名制主要盛行于明代以前;而畬族則保留至今,且更為規(guī)范。
喪禮——“吊喪用鼓樂”??退祝诩赖?、做齋、送葬時,多用樂。奏樂的喧鬧場面與哀痛悼念的情緒形成強烈反差。故蘇東坡對惠州民俗有“鐘鼓不分哀樂事”之譏。受儒家思想熏陶較深的客家士大夫,也自覺臉上無光,抨擊為“不經(jīng)“、“失禮”之舉,簡直有違體統(tǒng)。如乾隆《歸善縣志》卷二十五載:“在宋多用鼓樂,或作佛事,故蘇子有‘鐘鼓不分哀樂事’之句,婚喪皆用樂也。歸善之俗,沿革不變?!?按:歸善,今惠州,為客家聚居區(qū)。)
總之,廣東、福建等客家民間,從宋代以來,一直沿襲在整個辦喪事過程中流行奏鼓樂之俗。此俗,顯然系受南方民族風(fēng)俗影響所致。如瑤、苗、畬諸族有“暖喪”、“鬧尸”、歌舞納尸之俗。據(jù)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下》記明代瑤俗:“喪葬,則作樂歌唱,謂之暖喪?!鼻迦素惽鄦獭睹缢子洝吩?“初殯,集親戚男婦笑歌跳舞,是為鬧尸?!碑屗滓蚕囝?,據(jù)萬歷《永春縣志·風(fēng)俗》卷三載:“畬民,人死刳木納尸,少年群集而歌,擘木相擊為節(jié),主者一人盤旋四舞,乃焚木拾骨而葬之?!?/p>
其實,把喪儀當(dāng)作喜事加以作樂示慶,也并非顧炎武斥為“其情乖戾”所致,而是人死后進入另一個極樂世界的原始觀念支配下形成的民俗??退装鸦閱什⒎Q為“紅白好事”,表明客家人也有把喪事當(dāng)好事的傳統(tǒng)。在這種思想支配下,接受“暖喪”、“鬧尸”之影響,就不足為奇了。
葬式——火葬??图胰俗袷亍叭胪翞榘病钡淖嬗?xùn),實行中原漢族傳統(tǒng)土葬之法。但早期,不免入鄉(xiāng)隨俗,局部也曾實行火葬法。如民國《上杭縣志·禮俗志》巻二十載:“明代以上,間有火葬者?!泵駠秹埑强h志·禮俗》巻十七曰:“曩時風(fēng)俗,每用火化?!庇?,嘉慶《龍川縣志·風(fēng)俗》也載:“將父母之骨而焚之?!笨梢?,舊時閩、粵客家地區(qū),均有實行火葬的例外。這顯然與漢人傳統(tǒng)倫理相悖,當(dāng)是客家人南來后,受當(dāng)?shù)禺尙幟褡逵绊懰隆,幾彘L期流行火葬俗。據(jù)嘉慶《廣西通志》巻二七八記廣西容縣瑤俗:“人死則焚其骸,收燼置甕中瘞之,謂之火葬?!碑屪逡彩⑿写嗽崴住?jù)史載,明代褔建永春畬族盛行“焚木浮葬之習(xí)”[18]。清代江西貴溪“畬遭親喪,舁棺至山麓火化之”[19]。與客家人共處的畬、瑤族人長期行火葬之俗,且此俗有省事、節(jié)儉諸利。客家人曾接受此俗影響,是不足為奇之事。
盤古崇拜??图业貐^(qū)有盤古崇拜的流傳,這是一種頗為奇特的現(xiàn)象。如光緒《嘉應(yīng)州志·祠祀》卷十七載:“盤古圣王宮在(梅縣西陽)樟坑口?!庇纸鲃t有“盤古廟”[20]、“盤古山”[21]??梢?,粵、贛客家地區(qū)有設(shè)宮、廟祀盤古和崇拜盤古之俗。
漢族的“盤古”傳說,是從“南蠻”的圖騰崇拜——盤瓠演化而來。對此,學(xué)術(shù)界已取得共識,不贅述。最早記載盤瓠傳說者,可追溯至東漢時人應(yīng)劭,至南朝宋人范曄載入《后漢書·南蠻列傳》后,廣為傳播?!澳闲U”的后裔——畬瑤諸族就是奉行盤瓠崇拜的。在漢區(qū)。則把盤瓠訛化為“盤古”,并把其改造為首出御世之人。
客家地區(qū),本為畬瑤聚居區(qū),因此當(dāng)?shù)貜V為流傳盤瓠崇拜,隨著畬瑤與客家人的日益融合,“盤古廟”也就應(yīng)運而生??梢哉f,客家地區(qū)盤古廟的存在,是我國南方諸族文化互動的一種表征。
占卜方法——竹卜。客家地區(qū)流行“珓卜”。其法是將竹、木分為陰陽兩塊,外名陽、內(nèi)名陰。卜者將其合攏置于胸前,在神位前訴說求卜的事實與愿望,請神明示。其后,將其拋擲于地。兩片為陰,名“怒珓”;兩片為陽,名“笑珓”;一陰一陽為“圣(勝)珓”,即吉珓。通常3次投擲而定吉兇行止。對此,志書多有記載。如清代黃釗《石窟一征·禮俗》卷四載:“俗神壇社廟,皆有珓。按:珓圖,陽珓俱仰,陰珓俱俯,勝珓一仰一俯,此羲畫所傳兩儀四象占三之則成卦,而六十四具于其中。勝珓,今訛為圣珓?!惫P者兒時在梅州鄉(xiāng)間,見鄉(xiāng)人占卜廣泛采用此法。
竹卜,源于楚人“筳篿”(見《楚辭·離騷》),即竹卜之法。楚亡后,竹卜之法在兩湖荊楚之地廣為流布,南朝宋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載:“社日,擲教于社神,以占來歲豐儉,或折竹以卜?!?按:教為筊的通假;擲教即以竹塊兩枚,擲地視其向背以定吉兇。)源于故楚地的苗瑤語族,也承襲此法。據(jù)清代嚴如煜《苗防備覽·風(fēng)俗上》載:“苗中其水旱疾疫,亦知卜筮,曰拋木卦,剖木為二,擲之于地,視其仰伏向背。”
可見,苗人之卜與客俗相同,其微異處只是“教”是木制而已。上古時,中原地區(qū)流行的是“龜卜”法??梢?,客俗“珓卜”系受南方苗瑤諸族甚至上溯楚風(fēng)影響的結(jié)果。
在中國民族關(guān)系史中,人們所熟知的、所論述的大多是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對境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重大影響作用,此即通常史稱的“漸染華夏之風(fēng)”,或俗稱的“漢化”。人們往往忽略了少數(shù)民族對漢族所起的反作用。本文則側(cè)重闡明畬瑤諸族文化對漢族的一個支系——客家文化,曾起過廣泛的、深遠的、重要的影響作用。換言之,客家文化中包含有來自畬瑤文化的內(nèi)容。從中可見,南方諸族文化曾對漢文化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境內(nèi)諸族文化總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即存在一種互動互融的關(guān)系。本文通過客家文化說明,客家先民南來后,與周邊雜居的南方民族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客家文化與畬瑤文化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一體關(guān)系。
客家先民來自中原移民。一般認為,客家人和客家文化至宋代始正式形成。生活在眾多民族與民系環(huán)境中的客家人,接受他族他文化的影響是順理成章之事。客家民系之所以能發(fā)展壯大并從山區(qū)走向世界,客家文化之所以異彩紛呈,正是由于對他族他系的文化采取開放而非排斥的科學(xué)態(tài)度。歷史事實證明,世界上任何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任何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都能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持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
本文主張客家文化是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吸收南方民族文化的多元一體文化。這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文化發(fā)展的縮影。這是著名前輩學(xué)者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著名論斷的有力例證。
[1]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M].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2.
[2]楊瀾.臨汀匯考:風(fēng)俗考[M].刊本.1878(光緒四年).
[3]江西通志:輿地略“南安府風(fēng)俗”[M].刻本.1881(光緒七年).
[4]羅香林.客家研究導(dǎo)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5]周去非.嶺外代答:瑤斑布[M].北京:中華書局,1999.
[6]丘復(fù).(民國)上杭縣志:卷十“實業(yè)志”[M].唐鑒榮,點校.上杭:上杭縣地方志編委會,2004.
[7]田汝成.炎徼紀聞:卷四“蠻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區(qū)大相.羅旁水詩[M]//(民國)西寧縣志.鉛印本.1937(民國二十六年).
[9](民國)始興縣志:巻四風(fēng)俗[M]//“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工作委員會.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第11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10]廣東畬民調(diào)查報告(1955)[M]//《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資料叢刊》福建省編輯組.畬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福州:褔建人民出版社,1986.
[11]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四“食語·畬物”[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2]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四“食語·茶”[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3]阮元.(道光)廣東通志:巻三二0“連州瑤人”[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李來章.連陽八排風(fēng)土記:卷三[M].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90.
[15]朱洪.廣東畬族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121.
[16]黃仲昭.(弘治)八閩通志:卷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7]王增能.客家與畬族關(guān)系[M]//吳澤.客家史與客家人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岀版社,1989.
[18]永春州志:卷七“風(fēng)土志”[M].刻本.1757(乾隆二十二年).
[19]貴溪縣志:卷十四“雜類軼事”[M].刻本.1871(同治十年).
[20]崇義縣志:卷三“寺觀”[M].刻本.1895(光緒二十一年).
[21]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三二“贛州·風(fēng)俗形勢”[M].北京:中華書局,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