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衛(wèi)氏并殖吸蟲二、三倍體型的比較研究

2013-01-24 19:28:59柳建發(fā)張劼楠蔣雯雯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殖吸蟲三倍體二倍體

柳建發(fā),張劼楠,蔣雯雯

2.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浙江 315010

并殖吸蟲病是一種重要的人獸共患病,流行于亞洲、非洲和美洲25個國家。在全球報告的50個種群中,衛(wèi)氏并殖吸蟲發(fā)現早,分布廣泛,而且其是人體的最主要的致病蟲種,故普遍引以關注。從其發(fā)現起至今,已經百余年,但有關蟲種問題尚不一致。其中,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對并殖吸蟲檢測時,發(fā)現衛(wèi)氏并殖吸蟲存在二、三倍體(2n=22,3n=33)兩種類型,經著名寄生蟲學家Miyazaki(宮崎一郎)收集全球標本檢測比較,發(fā)現這兩型雖然在囊蚴、蟲體和蟲卵形態(tài)上極為相似,只是在大小上差別明顯,加上二倍體型蟲體具精子,三倍體型無;二倍體型行交配生殖,而三倍體型為孤雌生殖;對人體致病性也存在三倍體型明顯強于二倍體型;在數量上二倍體型廣泛分布,而三倍體型僅發(fā)現于日本、韓國、中國的臺灣、東北、安徽、浙江和福建。因此,Miyazaki將二倍體型定名為衛(wèi)氏并殖吸蟲(P.westermani);將三倍體型定為肺生并殖吸蟲(P.pulmonalis)[1]。

研究并殖吸蟲的種間和種內遺傳差異,通常是通過ITS2和部分COI的DNA序列分析。這是利用不同基因的進化速率不同,分析不同階元的種系發(fā)生。COI基因屬線粒體基因組,而ITS2基因屬于核基因組。由于前者的進化速率較核基因組快,并且是以母系遺傳為主,基本不受基因重組的影響,適用于種內遺傳差異的研究;而ITS2基因相對保守,適用于并殖吸蟲種間差異的研究[2]。本文謹對衛(wèi)氏并殖吸蟲二、三倍體型的比較研究展開綜述。

1 形態(tài)差異

衛(wèi)氏并殖吸蟲二、三倍體型在形態(tài)上有著明顯差別。觀察兩型精子發(fā)生過程的超微結構發(fā)現,二倍體型精子發(fā)生過程正常,各發(fā)育階段細胞的活性均較強,最后可形成大量形態(tài)與功能正常的精子。而三倍體型卻不能產生正常的精子,其原因是精子發(fā)生退化畸形,即細胞間橋過早斷裂,細胞分裂異常,產生合胞體,次級精母細胞的第二次成熟分裂沒有發(fā)生,細胞器稀少且發(fā)育不良,導致細胞活性降低,最后引起細胞分化異常[3]。

兩型成蟲之間除受精囊內有無精子是其主要特征外,在大小及其他形態(tài)結構上并無明顯區(qū)別。成蟲的大小不能作為兩型鑒別的依據。兩型間囊蚴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其形體大小上,大型者為三倍體型,小型者為二倍體型。兩型間蟲卵的差別最為顯著。三倍體型蟲卵外形為長橢圓型,前端寬而末端窄,最大寬度約位于蟲卵前1/3處,二倍體型蟲卵為卵圓形,兩端鈍圓,或上窄下寬,最大寬度約位于蟲卵的中部。兩型蟲卵的卵小蓋亦有顯著不同,其寬度與高度經顯著性檢驗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三倍體型的卵小蓋寬而高,二倍體型的卵小蓋較窄而低平。因此作者提出以患者咳痰中的蟲卵類型來鑒別衛(wèi)氏并殖吸蟲的類型[4]。另據報道,衛(wèi)氏并殖吸蟲還存在一種嵌合體型,成蟲生殖細胞的染色體數為22/33,蟲卵大小介于二、三倍體型之間,并發(fā)現在動物體內三種類型自然混合寄生[5]。不同倍體的衛(wèi)氏并殖吸蟲可能增加致病性,也可能與中間宿主和終宿主有關[6]。

2 蛋白差異

蛋白質是表達遺傳信息的一種方式,分析衛(wèi)氏并殖吸蟲兩型的蛋白質成分能夠輔助證明二者之間的親緣關系。應用等電點聚焦電泳方法分析兩型成蟲、童蟲的普通蛋白和糖蛋白成分,發(fā)現兩型之間的帶型分布、等電點和著色濃度基本相同。童蟲與成蟲比較,帶型分布和著色濃度基本一致,但帶數不同[7]。進一步測定兩型的氨基酸含量可知,兩型成蟲體內均含有17種相同的氨基酸,但氨基酸含量差別較大[8]。童蟲中二倍體型檢出15種,三倍體型檢出16種氨基酸。囊蚴中二倍體型檢出11種,三倍體型檢出15種氨基酸。在童蟲和囊蚴間,三倍體型比二倍體型的氨基酸種類多而且含量高??梢娊M成成蟲蟲體的結構蛋白大多在童蟲階段已經合成,氨基酸的不同導致兩型之間蛋白質有所差異。但是差異并不明顯,兩型之間蛋白質存在高度同源性,SDS-PAG結果表明,兩型蟲株的結構蛋白質均具有基本相同的分子量。

3 同工酶差異

同工酶是由單細胞階段的一個前體酶譜產生的,它的一系列復雜變化隨著個體的發(fā)育而發(fā)生。同工酶分析結果可表現種特征性酶譜,對并殖吸蟲蟲種鑒定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兩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間EST、MDH、LDH三種酶系統(tǒng)的同工酶譜發(fā)現,EST同工酶譜的相似系數最大,且主帶較近似,而MDH、LDH同工酶譜的差異較為明顯,主要表現在LDH同工酶的帶數、主帶的位置及雙帶出現的位置不同和MDH主帶的數目、Rf值、染色強度和弱帶的數目不同[9]。進一步對二、三倍體型的9種同工酶分析結果表明兩者酶蛋白分子存在明顯的同源性。G-6-PDH、DIA、PO、TO、和ACP 5種同工酶在兩型的所有受檢個體中均表現一致的電泳譜,PGM和MDH呈現多態(tài)性,分別可見3種表現型。HK和ME在二倍體型中出現個別酶變異體。比較分析兩型吸蟲在不同發(fā)育期之間及相應各發(fā)育期之間同工酶譜發(fā)現ALD、HK、G6PD均存在變異。變異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同一個基因座位區(qū)的同工酶的酶帶數目、遷移位置及活性發(fā)生變異;另一種是兩型吸蟲在有的發(fā)育期整個基因座位區(qū)無酶帶顯示。這反映了兩型吸蟲在發(fā)育進程中編碼同工酶的基因遺傳背景的差異。不同地區(qū)的二倍體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的EST、MDH、LDH、ALP 4種同工酶,總體上呈多態(tài)現象,酶譜顯示出一定的差異[10]。通過酶電泳分析可認為三倍體來源于兩個不同亞種或親緣關系相近的兩個種雜交。

4 抗原差異

兩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在宿主體內寄生狀況及致病性存在明顯差異,這被歸因于兩者對人的寄生適應性不同。影響寄生蟲對宿主寄生適應性的因素很復雜,但首先被考慮到的是寄生蟲的免疫逃避現象,它主要涉及蟲體抗原的變異和宿主的應答狀態(tài)。使用間接兔疫熒光杭體法,對鼠體內兩種類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蟲體杭原與宿主杭原做了檢測。結果顯示兩類型童蟲與感染同源衛(wèi)氏并殖吸蟲小鼠血清反應后,蟲體杭原存在于體表皮層、腸管上皮細胞上。兩類型童蟲與兔抗鼠紅細胞杭體血清反應后,主要在表皮層看到宿主抗原,熒光強度比蟲體抗原所示為弱。不論宿主是否處于免疫狀態(tài),所獲兩型童蟲都能結合免疫抗體,顯示出很強的蟲體抗原。正常小鼠血清處理的童蟲切片都沒看到特異熒光反應。三倍體型童蟲,不論為何種免疫狀態(tài)所得,都存在比二倍體型童蟲更強的宿主抗原[11]。Westernblot實驗結果表明,二倍體型和三倍體型蟲株的主要抗原22.5 k D蛋白白區(qū)帶以及27、28、29 k D 3條蛋白區(qū)帶均能分別與狗抗二倍體和三倍體蟲株感染血清發(fā)生反應,兩型蟲株的22.5 k D蛋白區(qū)帶同樣能與大鼠和兔抗二倍體和三倍體蟲株血清發(fā)生反應。但兩型蟲株的27、28、29 k D蛋白區(qū)帶卻不被大鼠和兔抗兩型蟲株血清聽識別。此外,二倍體蟲株的48.5 k D蛋白區(qū)帶只與免抗二倍體蟲株血清發(fā)生強反應。未觀察到兩型蟲株與狗、大鼠和免的正常血清的反應帶[12]。在兩型成蟲抗原與同源感染貓血清反應中,有7條分子量在100.5~23 k D間的相同帶,而三倍體型成蟲抗原又多出2條(103、25 k D)特異帶。兩型童蟲抗原與同源感染鼠血清反應后,均出現23.5、23 k D的二聯帶,二倍體型童蟲又多出一條24.5 k D特異帶。總而言之,兩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的主要抗原組分基本相同,但也存在個別特異的抗原成分。兩型蟲株抗原均能誘導宿主產生基本相似的免疫應答。

5 DNA差異

不少學者認為,異染色質具有種的特異性,C帶的種屬特性也有助于從一個側面認識物種和追溯親緣關系。二、三倍體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染色體C帶多態(tài)性的同源染色體的多種組合,C帶的種屬特性分析有助于認識兩型親緣關系。有學者認為三倍體型是二倍體型所產生的同源三倍體[13],但是趙吉濱等對衛(wèi)氏并殖吸蟲兩個型的染色體C帶帶型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兩型間存在差別。三倍體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有兩套染色體,其中一套在C帶帶型上與二倍體型相一致,另一套染色體則具有不同的帶型,此差別突出表現在2、3、5、6和7號染色體上。由于這些染色體中結構異染色質分布的位置不同,表現為著色區(qū)段的位置、大小及深淺不一致。把兩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成蟲成組地及單個地提取與純化其基因組DNA,用5種限制性內切酶消化后,經凝膠電泳,比較其酶解圖型,又用32P標記兩型吸蟲的基因組DNA作探針,分別對經7種酶消化的兩型DNA片段,進行Southern印漬交叉雜交試驗。顯示兩型BamHI、HinⅢ及EcoRI的酶切結果基本相同,但PstI、DdeI、HaeⅢ及HpaⅡ的結果卻顯示兩類型的DNA重復順序有明顯差別[21]。進一步對不同地區(qū)兩型基因組DNA重復順序的比較分析發(fā)現,二倍體型成蟲DNA的Pst I消化物皆有6.6 k D片段,但未見個體差異。用雙酶切消化兩型成蟲DNA,經分子雜交技術強化,用三倍體DNA為探針,使限制性酶切片段長度差異(RFLDs)更顯著,顯示兩型間具有意義的差別[13]。有報道在日本的并殖吸蟲二、三倍體中,Pst I、RsaI和HaeⅢ也具有不同的酶切片段。上述實驗結果從基因水平顯示了兩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型間的差別,說明兩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變異。因此有學者認為二倍體型為衛(wèi)氏并殖吸蟲,三倍體型為前者在進化過程中,通過染色體突變形成的獨立種。

6 寄生適宜性差異

據報道,衛(wèi)氏并殖吸蟲二、三倍體型病人痰中的蟲卵小于犬體內蟲卵,即是同一類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不同宿主蟲卵的形態(tài)特征與大小不盡相同,由此得出無論二倍體型還是三倍體型因宿主的種類不同其寄生適宜性和致病性呈現很大的差異[14]。有人發(fā)現不同品系的衛(wèi)氏并殖吸蟲以及不同產地的二倍體型在大鼠體內發(fā)育時存在差異的。二倍體型絕大部分可以童蟲形式長期滯留于肌肉中,少數可見于體腔,后者比前者發(fā)育好些,但大多數仍為不成熟童蟲??梢姶笫蟛粌H可做該蟲的轉續(xù)宿主,也可起保蟲宿主作用[27]。在猴類中,恒河猴為兩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的非適宜宿主,雖蟲體在恒河猴體內未能發(fā)育達性成熟產卵,但可在宿主體內長期存活。而短尾猴可為三倍體型的實驗轉續(xù)宿主[15]。調查和比較了不同地區(qū)人體肺吸蟲病的病原生物,發(fā)現兩型蟲體對終末宿主適應有差別,導致患者在臨床和X線胸片特征以及痰中有無蟲卵排出等方面表現不同。三倍體型對人體寄主適應,能發(fā)育成熟,故痰中有卵排出,臨床表現以肺部癥狀為主。二倍體型對人體寄主不適應,未能發(fā)育成熟而停留在童蟲階段,故痰中無卵,臨床表現很象內臟性蠕蟲幼蟲移行癥的癥狀及變態(tài)反應。

7 展 望

由于吸蟲的差別明顯以及Miyazaki的權威性,二、三倍體定種似成定論。但是,僅僅經過20年,澳大利亞學者布萊爾(Blair)等以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來自臺灣、韓國和日本的衛(wèi)氏并殖吸蟲標本,檢測蟲體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單位I(CO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基因和核糖體DNA(r DNA),用于考察物種的變異與進化,提出定種的不明確性[15]。核糖體DNA第二間隔區(qū)(ITS2:nuclear ribosomal DNA seco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具株的特異性,可作為病原體株的鑒定、診斷的靶基因和系統(tǒng)、進化樹的繪制。

基因組DNA的限制性內切酶圖譜分析,可利用蟲體DNA堿基序列不同,通過電泳顯示DNA條帶圖譜,在此基礎上,經Southern印漬與DNA探針雜交,形成限制性片斷(RFLP)圖譜,反映出酶切位點間DNA長度的突變,因而測定種系發(fā)生關系。

自發(fā)現衛(wèi)氏并殖吸蟲存在二倍體型與三倍體型兩種類型以來,國內外學者已就兩型的蟲體形態(tài)、蛋白和酶、染色體,以及它們對不同種類動物宿主的寄生適宜性和致病性進行了廣泛研究和比較,試圖為兩型分類地位的確定和解釋該病的發(fā)病機理提供依據,但至今未有統(tǒng)一的定論。所以解決衛(wèi)氏并殖吸蟲懸而未決的定種問題,仍是緊迫的需要。

[1]Miyazaki I.Tow types of the lung fluke which has been calledParagonimuswestermani[J].Jpn Med J,1978,54(4):251-263.

[2]Park GM,Yong TS,Im KI.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ribosomal ITS2 and mitochondrial CO I among diploid and triploidParagonimuswestermaniisolates[J].Parasitology,2003,41(01):47-55.

[3]Zhao JB,Huang SY.Ultrastructural study on sperm developmental processing of diploid and triploid ofParagonimuswestermani[J].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1989,7(3):10-12.(in Chinese)

趙吉濱,黃瞬毅.衛(wèi)氏并殖吸蟲二倍體型與三倍體型精子發(fā)生過程的超微結構研究[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89,7(3):10-12.

[4]Dreyfuss G,Rondelaud D.Biodiversity of flukes[J].Parasite,2008,15(3):282-285.

[5]Zhao JB,Huang SY,Fu D.Testing of amino acids contents of adults of diploid and triploid ofParagonimuswestermani[J].J Harbin Med Univ,1986,10(3):10-12.(in Chinese)

趙吉濱,黃瞬毅,富德.二倍體型與三倍體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成蟲氨基酸含量測定[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1986,10(3):10-12.

[6]Agatsuma T,Habe S.Electrophoretic studies on enzymes of diploid and triploidParagonimuswestermani[J].Parasitology,1985,91(3):489-497.

[7]Zheng RJ,Wang ER,Cain G.Comperative study on proteins and antigenicity of diploid and triploid ofParagonimuswestermani[J].Chin J Zoonoses,1991,7(3):17-18.(in Chinese)

鄭韌堅,王恩榮,George Cain.兩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蛋白質及其抗原性的比較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1991,7(3):17-18.

[8]Ma AX,Wang ER,Wang JC,et al.Comperative study on antigens and locations of diploid and triploid ofParagonimuswestermani[J].Chin J Prev Ctrl Parasit Dis,1993,6(2):114-117.(in Chinese)

馬愛新,王恩榮,王繼春,等.衛(wèi)氏并殖吸蟲二倍與三倍體型抗原組份及定位的比較分析[J].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1993,6(2):114-117.

[9]Tan QW,Li DH.Study on C bands of chromatin of diploid and triploid ofParagonimuswestermani[J].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1990,8(1):35-37.(in Chinese)

譚奇?zhèn)ィ畹迷?衛(wèi)氏并殖吸蟲二倍體型與三倍體型染色體C顯帶的研究[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90,8(1):35-37.

[10]Terasaki K,Shibahara T,Noda Y,et al.The oocyte of triploid fluke receiving intrusion of sperm from a diploid fluke--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etraploids inParagonimuswestermani[J].J Parasitol,1996,82(6):947-950.

[11]Wang ER,Zheng RJ,Cain GD.Comperative study on repeated sequences of DNA of diploid and triploid ofParagonimuswestermani[J].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1991,9(1):46-49.(in Chinese)

王恩榮,鄭韌堅,Cain GD.二倍體型及三倍體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的DNA重復順序的比較研究[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91,9(1):46-49.

[12]Zhang KX,Wang ER,Wang JC.Further comperative study on repeated sequences of DNA of two types ofParagonimuswestermani[J].Chin J Prev Ctrl Parasit Dis,1994,7(3):186-189.(in Chinese)

張克新,王恩榮,王繼春.兩類型衛(wèi)氏并殖吸蟲DNA重復順序的進一步比較觀察[J].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1994,7(3):186-189.

[13]Agatsuma T,Yang L,Kim D,et al.Mitochondrial DNA differentiation of Japanese diploid and triploidParagonimuswestermani[J].J Helminthol,1994,68(1):7-11.

[14]Hirai H,Sakaguchi Y,Habe S,et al.C-banding analysis of six species of lung flukes,Paragonimusspp.(Trematoda:Platyhelminthes),from Japan and Korea[J].Z Parasitenkd,1985,71(5):617-629.

[15]Blair D,Agatsuma T,Watanobe T,et al.Geographical genetic structure within the human lung fluke,Paragonimuswestermani,detected from DNA sequences[J].Parasitology,1997,115(4):411-417.

猜你喜歡
殖吸蟲三倍體二倍體
水產動物三倍體育種技術研究綜述
中國水產(2024年3期)2024-04-11 07:36:00
我國三倍體牡蠣育苗、養(yǎng)殖現狀及發(fā)展對策
福建省屏南縣并殖吸蟲第一中間宿主及其尾蚴感染情況調查
2003—2019年洛陽市并殖吸蟲病病例調查分析
細數你吃的那些“不孕不育”食物
并殖吸蟲的分類和遺傳多樣性研究概述
三倍體湘云鯽2號線粒體DNA含量與其不育的相關性研究
染色體加倍對黃毛草莓葉片形態(tài)的影響
二倍體太子參叢生芽誘導研究
“寒富”蘋果與其同源四倍體耐鹽差異研究
九江市| 秦皇岛市| 攀枝花市| 富平县| 富蕴县| 且末县| 宝清县| 镇赉县| 喜德县| 万全县| 渑池县| 兴海县| 抚松县| 类乌齐县| 苏尼特右旗| 水城县| 富民县| 封丘县| 句容市| 锡林郭勒盟| 灯塔市| 娄烦县| 民和| 股票| 美姑县| 宝丰县| 苏州市| 嘉义市| 璧山县| 汉沽区| 彝良县| 翼城县| 崇州市| 固原市| 安图县| 宜都市| 理塘县| 卓资县| 延边| 乳源|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