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丹
(秦丹: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音樂系,講師,三級演員。研究方向:高職聲樂教學。)
在聲樂教學中,為使學生盡快獲得完美咬字發(fā)音的能力,是促使教師不斷嘗試創(chuàng)新教學訓練模式,以求獲得能夠使歌者的“歌唱管道”更容易調節(jié),歌唱咬字發(fā)音更科學,更符合歌唱表現(xiàn)的訓練模式。確立“簡捷、綿延、順勢點到為止”的漢語咬字發(fā)音關鍵點,在創(chuàng)新的訓練新模式中,通過多種換字音階訓練來獲得“歌唱般地”完美咬字發(fā)音能力,結合音高、節(jié)奏、強弱、速度等音樂要素,進行歌唱般的朗誦訓練,培養(yǎng)能夠更具有音樂般語言表現(xiàn)的能力。
我們的音階唱字訓練基本取自于意大利語言發(fā)音中的五個母音A、E、I、O、U。意大利語的發(fā)音特點是多開口母音、許多單詞以元音結尾,單詞中子音與子音多與母音相連,所以發(fā)音管不容易緊張,發(fā)音連貫(legato),咬字發(fā)音不容易出現(xiàn)聲門閉鎖或擠壓喉嚨等問題,所以歌唱時就容易獲得“松、通”的聲音共鳴效果。我們漢語咬字發(fā)音,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字頭(聲母)、字輔(韻母)、歸韻(字尾)及聲調。如此看來,我們漢語的發(fā)音動作多,音調多,起伏變化就多,這就使得歌唱的聲音不容易連貫、流暢。
在咬字發(fā)音訓練過程中,為減少其動作的錯誤與偏差,“視覺提醒”在歌唱糾錯訓練中必不可少。選擇歌詞中重點難點的字詞,根據漢字發(fā)音特性的字頭(聲母)﹢字腹(韻母)+字尾(歸韻),進行音階換字訓練。借助意大利語音發(fā)音動作少的理念,對漢語發(fā)音聲母-韻母-歸韻這一過程的動作簡化,強調聲母動作簡捷,韻母動作松開綿延,歸韻動作要順勢點到為止。也就是說,發(fā)音時,起音(出字)的聲母動作要準確堅定快速,其唇部、舌頭、下巴等部位的運用做到:“準確咬合、堅定把握、快速轉移”;韻母(引長)部分,唇部、舌頭、下巴等部位的動作,要“及時松開并延長這種放松狀態(tài),確保聲音的流動性”;字尾歸韻(收聲)部分,盡管趨于結束,其動作也“不可馬虎草率,要與韻母動作連貫,順勢而變,要簡捷,點到為止不能拖沓”。
在聲樂教學中常有種現(xiàn)象,許多學生唱音階時的聲音很好,但歌唱聲音不圓潤、不統(tǒng)一等現(xiàn)象卻不少。因此,把歌詞當中不容易把握的重點難點的字詞抽出來,在音階當中單獨訓練。
步驟1:聲母加韻母及轉換訓練
做法是在元音之前加上字頭,也就是用相同的聲母結合不同的韻母相互轉換來訓練。例如:la,le,li,lao,lu或者da,de,di,dao,du等。這些訓練的要求是上牙床抬高,少動甚至可以下巴不動而多動舌頭與上牙床相互積極配合,各個母音之間口型轉換大小盡量不要變化太大,即la的開口母音“a”的口型不能張開的太大,而li和le等閉口半閉口韻母與聲母結合的字在發(fā)音時,其中i和e韻母的口型又不能開的太小,也就是唱li、le時口腔的后部要盡量的抬高些,與la口型接近才好,做到用抬高的上牙床的后部分配合發(fā)音管來咬字。
步驟2:“帶唱法”訓練
用自己練唱音階當中唱得較好的字,來帶唱歌詞當中較難唱的字。例如,李叔同的學堂樂歌《送別》當中的第一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其中的“邊、碧、連天”,初學者很容易“扁著唱”,既嘴的形狀是扁的,這就要用練聲曲當中的“開口音”的字來帶唱。有的同學lu音唱得好,那么就用lu音唱在前,后面跟著 “邊、碧、連天”字進行跟唱,要求是“邊、碧、連天” 的口型、音色都要盡量與lu音靠近。而選擇的音階一般最好不要超過五度。
步驟3:歌詞朗誦與音樂元素結合訓練
通過適當地節(jié)奏速度并伴有表情有動作地進行歌詞朗誦訓練,能豐富其歌唱心理,使其更加積極、激情,促進歌唱管道機能的迅速配合與協(xié)調,從而獲得歌唱完美咬字的最佳效果。同時還能夠加深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并易于準確地表現(xiàn)歌曲作品的風格與內涵。余篤剛教授說:“聲樂藝術既是語言浸化著音樂,音樂也溶解著語言,語言與音樂之間結合的越完美和諧,聲樂的藝術表現(xiàn)力也就越強”。
綜上所述,以創(chuàng)新的“簡捷、綿延、順勢點到為止”為指導的咬字發(fā)音訓練,方向明確,靈活的“換字訓練”與“帶唱法”訓練,使歌者更快地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咬字發(fā)音習慣,更容易獲得歌唱般“高位置連貫地咬字發(fā)音”的能力。強調音樂元素配合歌詞朗誦訓練的理念與原則,為歌唱者的咬字發(fā)音進一步靠近理想狀態(tài)提供了更為有力的保障,從而快速有效地進入更加廣闊的歌唱空間。
[1]林俊卿.“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2]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