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喬伊斯《阿拉比》主人公對“永恒男孩”的偏離
——榮格心理原型解讀*

2012-04-01 01:19全津瑩
關(guān)鍵詞:阿多阿拉比榮格

20世紀初是西方文學現(xiàn)代主義崛起時期,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則是這場聲勢浩大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先驅(qū),其作品一反傳統(tǒng),將表現(xiàn)對象由現(xiàn)實主義所追求的外部的客觀的物質(zhì)世界轉(zhuǎn)向內(nèi)心的主觀的精神世界,即著力彰顯“自我”。喬伊斯早期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Dubliners, 1914)包含15個故事,橫貫童年、少年、成年以及社會生活四個人生階段,淋漓盡致地展示出20世紀初的都柏林在情感、道德、精神、宗教、社會、政治等各個層面是一個癱瘓中心這一共同主題?!栋⒗取?Araby)是其中第三篇, 講述的是天真爛漫的小男孩對同伴的姐姐產(chǎn)生愛慕之情,想去阿拉比集市為她買份禮物。他一心盼望著這一天,卻因身無分文和舅舅的遺忘而推遲了。當他終于趕到集市時,已經(jīng)打烊,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和空虛,他只得黯然離去。

國內(nèi)外學者從不同維度對《阿拉比》進行了探討:哈利·斯通(Harry Stone)著力挖掘文中的自傳要素,小男孩不過是作者本人少年時期的化身,渴望擺脫腐朽世俗的宗教信仰和拜金社會的束縛,而在當時,實現(xiàn)這種欲望只能從舍棄純真爛漫的童年和愛情,摒棄盲目狹隘,看清事物本質(zhì)以及夢幻與現(xiàn)實間的差別開始;研究者敏嗅到字里行間濃郁的宗教氣息,大量萃取文中隱喻,揭示人們在缺失信仰的壓抑環(huán)境中理想幻滅的必然結(jié)局; 也有人提取文本中的哥特成分,探討都柏林慘淡的現(xiàn)實和作者對自己家鄉(xiāng)的關(guān)注和擔憂;學者也領(lǐng)略到文章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魅力,如雙重敘述路線、不斷轉(zhuǎn)換的敘述視角、“黑暗”與“光亮”對比的背景設(shè)置和氛圍描寫、現(xiàn)代性隱喻、反復等藝術(shù)構(gòu)建;文章令人驚嘆的藝術(shù)價值和美學價值也深受好評,其獨特新穎的創(chuàng)作技巧——“精神頓悟”(epiphany)[注]“精神頓悟”一詞最初源于希臘語,意為“顯靈”(epiphany)。在古希臘戲劇中往往指上帝在關(guān)鍵時刻突然出現(xiàn)并主宰一切的場面(李維屏,2000: 90)。“精神頓悟”是成長小說的一個典型特征,主人公在探索的過程中突然獲得對人、社會等的一種真理認識。(芮渝萍,2004:144)。是“主人公對人生與社會現(xiàn)實的透視與感悟——一種猝然的心領(lǐng)神會”[注]李維屏,《論〈都柏林〉中的“精神頓悟”》,《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第69-73頁。。有的學者聚焦于人物本身,對小男孩去集市的經(jīng)歷進行拉康式剖析,揭示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受的幻想到現(xiàn)實所致的迷茫與痛苦的心靈之旅。杰羅姆·曼德爾(Jerome Mandel)另辟蹊徑,深入“尋求”主題(the theme of the quest),從小男孩的暗戀和去集市的經(jīng)歷中映射出一個騎士踏上危險征程只為贏取心愛女人的中世紀宮廷浪漫史。

由此看來,學者們已做的研究集中在情節(jié)、背景、氛圍、意象、“精神頓悟”、敘事技巧上,探討文中現(xiàn)代主義特征,揭示“癱瘓”主題。成長主題一直備受關(guān)注,但前人研究重心還是集中于主人公所經(jīng)歷的“精神頓悟”,進一步烘托現(xiàn)代人“幻滅”時痛苦迷茫的困境,真正深入主人公內(nèi)心世界的研究卻寥寥可數(shù)。本文繼承和發(fā)展前人關(guān)于成長主題的探索,從榮格的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出發(fā),側(cè)重于構(gòu)成人格一面的集體潛意識,透過集體潛意識中的 “永恒男孩”原型和英雄原型來深入剖析文中小男孩的人格,重新審視其內(nèi)心成長歷程?!坝篮隳泻ⅰ痹蜎]有自我意識,英雄原型始于自我意識的形成而又終于“無意識”[注]這里的“無意識”不再是簡單的沒有“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意識,而是“自我”從外部世界擺脫出來,但又與外部世界達到和諧的高級境界。的成功回歸。通過分析,主人公人格里有典型的“永恒男孩”原型,并通過依賴“母親原型”[注]榮格指出, 我們的母親是母親原型的外在投影,當然也可能并非母親這個具體的真人,而是帶有母性特征的某個事物或是神話人物,如地母神、夏娃或圣母瑪麗亞、教堂、海洋、或是祖國等。(夏秀,《榮格原型理論初探》,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來維持其天真美好無知的無意識[注]文中以下出現(xiàn)的無意識狀態(tài),除特別注釋外,均指對自我和外界都無意識的狀態(tài)。狀態(tài)。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一旦將“永恒男孩”原型滲透到人格的全部,一直處于無意識的混沌狀態(tài),則是失敗和扭曲的人格,會像古希臘神話中的阿多尼斯(Adonis)[注]阿多尼斯由沒藥樹開裂而生。阿多尼斯自幼俊美絕倫,深深愛上他的阿弗洛狄忒為獨享其愛,將其藏在一個箱子里交給冥后保管。冥后打開箱子后也被他吸引,并拒絕歸還愛神。二神都渴望獨霸阿多尼斯,爭執(zhí)不相上下,只好由宙斯調(diào)停:阿多尼斯一年和愛神、冥后分別呆四個月,余下四個月自己獨處。而阿多尼斯把唯一獨處的四個月也讓給了愛神。轉(zhuǎn)引自Apollodorus, Gods and Heroes of the Greeks: The ‘Library’ of Appollodorus, tr.Michael Simpson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76.)和 Ovid, Metamorphoses, tr.Rolfe Humphri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55.)。一樣夭折。而《阿拉比》中小男孩通過“精神頓悟”,擺脫了“永恒男孩”對人格的侵蝕,避免了阿多尼斯似的悲劇, 通過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開啟了“自我”意識,邁出英雄原型的第一步。在文末,小男孩懊惱沮喪的離去行為看似他對現(xiàn)世已經(jīng)絕望,他實現(xiàn)英雄原型第一階段后似乎戛然而止,而喬伊斯在完成《都柏林人》后緊接著的兩年里所創(chuàng)作的帶有濃烈自傳色彩的《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1916)中的主人公不過是《阿拉比》中小男孩的一個翻版和續(xù)集,斯蒂芬最終沖出與家庭、社會、宗教等一系列的矛盾的樊籠后,“遠走高飛到屬于他自己的自由的藝術(shù)王國”[注]孔慶華等主編,《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山東:青島出版社,2003年,第7頁。的行為證實了《阿拉比》主人公成功地實現(xiàn)了英雄原型的第二階段。通過榮格心理原型解讀,喬伊斯筆下的《阿拉比》主人公折射出了一個從無知、混沌、迷茫到積極、勇敢、偉大、成功的個體形象,而非學者們一直刻畫的一個孤獨絕望的落魄者。

榮格的人格結(jié)構(gòu)論認為一個完整的人格由意識、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三個系統(tǒng)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構(gòu)成。意識是心理中唯一能被感知的部分;個人潛意識包涵個人生活中從意識層面被抑制的所有記憶、沖動、欲望及模糊的知覺等。它存在于潛意識的淺層,隨時可能浮出意識層面;集體潛意識在潛意識的深層,既不為個人所自知,也不屬于個人所獨有,是人類在種族演化中長期留傳下來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原始意象,即原型。原型代代相傳,成為人類累積的經(jīng)驗,此等種族性的經(jīng)驗,留存在同族人的潛意識中,成為每一個體人格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集體潛意識的內(nèi)容即原型,“永恒男孩”原型和英雄原型就是眾多原型中的兩種?!坝篮隳泻ⅰ痹醋岳≌Zpuer aeternus,首次出現(xiàn)在古羅馬史詩《變形記》中,詩中稱希臘羅馬神話中青春永駐的兒童神為“永恒男孩”。心理學上,“永恒男孩”是心理年齡仍停留在青少年甚至嬰幼兒時期,同時對母親極具依戀的人。榮格指出,和所有原型一樣,“永恒男孩”同時存在著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積極面是指“永恒男孩”呈現(xiàn)出兒童神所象征的新穎性、成長的潛力和未來的希望;而其消極面則是指“永恒男孩”拒絕成長,拒絕迎接人生中的挑戰(zhàn),僅僅是等著別人來幫助并解決所有的問題。作為一種原型,“永恒男孩”僅僅是構(gòu)成了人格的一個方面,一旦走得太過,即讓“永恒男孩”原型占據(jù)人格的全部,形成徹底的“永恒男孩”人格的話,他將失去自我,回歸到徹底的無意識狀態(tài)。西格爾(Segal R.A.)在《神話理論》(Myth—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2008)中運用榮格主義觀點具體闡述了“永恒男孩”原型。第一,“永恒男孩”是要過一種心理上為青少年、嬰幼兒甚至胎兒的天真爛漫生活。他對自己的性格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即使是有意識,他也會無視并且故意逃離現(xiàn)世而追尋自己的理想世界。第二, “永恒男孩”始終處于對“母親原型”的依戀中,“母親原型”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一個人的生身母親或母親替代者,如具有魅惑力的女性。最終導致“永恒男孩”人格的形成源自他無法抵制和擺脫她的誘惑和束縛,無法歷練出一個獨立強大的自我,甘愿永遠處在母親子宮般的庇護中,以此毫不觸及自己的理想世界。第三,神話中的“永恒男孩”大都夭折,因為他們無法抗拒“永恒男孩”原型,滋生成一種徹底的人格,這在心理學上意味著自我的死亡和對子宮般的無意識的回歸。

榮格曾寥寥幾筆帶過阿多尼斯是個“永恒男孩”,西格爾運用榮格主義觀點加以了證實。阿多尼斯身心均從未長大,其出生到夭折,短短時間里一直處在不受任何外界影響的子宮般的密閉世界中,他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與他人的不同。還處于嬰兒時期,他就被愛神裝進箱子,當冥后打開箱子后同樣愛上了他,并不愿將其還給愛神。兩位女神都企圖霸占他。宙斯調(diào)停,建議二位女神分別占有阿多尼斯每年的三分之一時,他無法抗拒女神的美麗誘惑和庇護,甘愿放棄自己余下的全部自由,讓給愛神。因此,阿多尼斯完全沒有獨立的自我,一直活在一種無意識的安逸的子宮狀態(tài)里,從未擺脫母親原型形象的庇護。在喬伊斯的《阿拉比》中,小男孩與阿多尼斯一樣呈現(xiàn)出了“永恒男孩”原型。于生活和愛情,他都處于一種自我構(gòu)建的天真無邪、感性浪漫的美好狀態(tài)中,與其實際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形成了劇烈反差。文章開頭對小男孩所居住的街道的描寫已顯示出其艱難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閉塞陳舊、散發(fā)著霉味的出租房間和破舊冷清的荒園的刻畫也映射出整個都柏林社會死氣沉沉、冷漠混沌、黑暗岑寂、毫無生氣的現(xiàn)狀。但是朦朧無知的小男孩如同與現(xiàn)實隔絕,絲毫沒有意識到周遭環(huán)境的魯莽殘酷,單純地活在由天真生活和爛漫初戀構(gòu)筑的夢幻世界里。在生活上,小男孩的天真稚嫩在他毫不涉世、沒有心計、不加任何修飾、純真坦率的說話方式上有所體現(xiàn):“我在里面發(fā)現(xiàn)了幾本平裝書,書頁已經(jīng)卷了邊,潮乎乎的…我最喜歡最后一本,因為它的紙是黃色的?!薄昂L刺骨,我們在街上玩?!薄凹偃缥沂迨逭者^街角,我們便藏在暗處,看見他走進宅子里才算平安無事。”[注]Segal R.A., Myth—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pp 111.他跟所有男孩一樣俏皮,喜歡嬉戲玩耍;他內(nèi)心單純善良,也視身邊的人一樣真善美,“那教士是個心腸很好的人,他在遺囑中把全部存款捐給了各種慈

善機構(gòu),又把家具贈送給他的妹妹?!盵注]Segal R.A., Myth—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pp 111.而在感情上,小男孩對曼根姐姐的暗戀所刻畫出的少年初戀時的羞澀、激動和不安更是進一步突出他的純真和稚氣?!懊刻煸绯课叶继稍谇皬d的地板上看她的房門。百葉窗拉下來,離窗格只有不到一英寸的空隙,別人不見我。當她出來走到臺階上,我的心就歡跳起來…可她的名字卻像一聲傳喚,會調(diào)動我全身的血液噴發(fā)愚蠢的激情?!雹傩∧泻⑺匕宀⑶遗c親戚生活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并沒有生活在充滿父母關(guān)愛的溫馨家庭里,但是這并不阻礙他對浪漫愛情的追求。他一心渴望著去集市給心愛的女孩買份禮物。外部真實世界冷漠殘酷,而純真無知的“永恒男孩”卻背道而馳,全身心地活在自己編織的理想夢幻世界里。小男孩的暗戀,表面印證了他的純真,實則他是將曼根姐姐這位具有誘惑力的女性體驗為母親替代者,即“母親原型”,曼根姐姐跟愛神和冥后一樣具有強大的女性魅惑力,“她走路時裙子會有節(jié)奏地搖擺,頭繩兒也兔子般地左右跳動”?!奥犞切┪易约阂猜牪欢亩\詞或是贊詩,我會突然地說出她的名字。…我的整個身體就象一架琴,而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會如手指般撥動著我的琴弦。”小男孩徹底被曼根姐姐迷住,“此時,我所有的感覺都隱藏了起來,我感到自己也在選擇避開。我雙手合十,用力地并壓著,直到弄的左右搖擺?!?,愛你,愛你’我不停地低語著”①。他對曼根姐姐的傾倒膜拜甚至達到將其視為圣母瑪利亞一樣崇高圣潔美麗。對曼根姐姐的愛,即對“母親原型”的依戀,可以讓其逃避現(xiàn)實,繼續(xù)沉浸在自己的美好幻想世界里,對殘酷、丑惡的現(xiàn)實視而不見。

阿多尼斯一年四季從未脫離兩位女神的監(jiān)護,徹底地維持著子宮般的完美狀態(tài)。他不愿有任何擔當,對女神是一種永恒的依戀,這種人對外界毫無意識,根本無法單獨存活,一旦失去女神的保護就只能死路一條。他最終也因為沒有聽取愛神的警告,脫離她的保護視線,被野豬的獠牙戳傷致死。他的死是必然的,因為他無法抗拒“永恒男孩”原型的魅力,將其占據(jù)人格的全部,也就意味著他徹底丟棄了自我,回到完全的無意識狀態(tài)。他的夭折預示了這一悲?。鹤晕业乃劳觥6栋⒗取沸∧泻⑶‘?shù)氐种谱×恕坝篮隳泻ⅰ钡穆?,沒讓其入侵整個人格。這一成功源于他的一場“精神頓悟”。小男孩渴望去阿拉比集市為他心儀的女孩買份禮物。集市是希望和誘惑的象征,同時也象征著小男孩的理想和夢幻世界。他的期待正體現(xiàn)了一個“永恒男孩”對維持天真爛漫的理想世界的渴望。但當他終于到達思慕已久的集市時,看到的卻是一片昏暗的集市,所有的攤位都打烊了,大廳堂里也是漆黑一片,他不禁感到失望和落寞,聽到的是男女調(diào)情時無聊庸俗的對話。這段世俗的對話在小男孩心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真實環(huán)境不過是一個粗俗黑暗的社會,而庸俗女子的調(diào)情也讓他意識到對女孩的美好愛戀不過是個泡影。在文章的末尾,“我抬頭凝視著黑暗,發(fā)覺自己是受虛榮驅(qū)動又受虛榮愚弄的可憐蟲;我的雙眼中燃燒著痛苦和憤怒”①。小男孩此時此刻的感受與他先前渴望來集市時形成鮮明的對比,小男孩的黯然離去說明他已從與現(xiàn)實隔絕的自己編織的單純世界中清醒過來,其愛情的幻滅也使他走出了對“母親原型”的依戀,抑制了徹頭徹尾的“永恒男孩”人格的形成。現(xiàn)實雖殘酷,但這個頓悟過程卻讓小男孩通過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識開啟了自我認識,他擺脫了無意識的朦朧混沌狀態(tài),沒有自我意識就不會有獨立的人格,他邁出了建立獨立人格的第一步。

“永恒男孩”原型是人格的一方面,人們必然接受。一旦放任自流,則會導致畸形的“永恒男孩”人格。阿多尼斯和小男孩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前者是懦弱失敗的,他從未有任何頓悟, 沒有外界意識,更沒有自我。這樣的人一旦失去母親的庇護則根本無法在陌生的外部世界里存活;而后者是成功的,因為他擺脫了“永恒男孩”原型的徹底束縛?,F(xiàn)實的都柏林社會庸俗不堪、停滯不前、壓抑頹廢、麻木不仁、死氣沉沉。讀者無從知道小男孩今后如何面臨如此的現(xiàn)世,是否能協(xié)調(diào)自我與外部世界的尖銳沖突,但他至少已經(jīng)開始了自我認識,克服了“永恒男孩”體內(nèi)拒絕成長和迎接挑戰(zhàn),僅僅等著別人來幫助并解決所有問題的消極面。他已經(jīng)自我成功地擺脫無意識的羈絆,意識到外部世界的真實面孔,使自己置身于社會。

榮格表示,每一個兒童對意識的成功塑造都是一項非凡的英雄業(yè)績。西格爾也指出“與‘永恒男孩’原型相對的是英雄原型。‘永恒男孩’失敗的地方正是英雄成功的地方?!盵注]Segal R.A., Myth—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pp 111.依據(jù)榮格的觀點,西格爾在《神化理論》中繼續(xù)闡釋,英雄原型的英雄行為體現(xiàn)于人生的前后兩個階段。前半生由出生、少年、幼年和青年時期構(gòu)成,在英雄的前半生,英雄要在外部世界中確立起獨立的人格,這不僅意味著弗洛伊德主義所指的個體與父母和反社會的本能沖動的分離,而且更重要的是意味著與無意識的分離。榮格在這里所指的無意識遠遠不止弗洛伊德所說的本能沖動被壓抑的產(chǎn)物,其意義大大超過了獨立于本能,與無意識的分離意味著意識的形成,而意識的對象在人生的前半段是外部世界。因此,小男孩已經(jīng)脫離“永恒男孩”原型, 即對自我和外部世界意識的形成,踏入英雄原型的前半生階段。在后半生,英雄獨立的自我又得從社會中脫離出來,回歸無意識[注]Segal R.A., Myth—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pp 111.但又成功地達成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在文末,讀者的思緒往往止步于小男孩憤怒絕望的情緒中,而從哈利·斯通所看到的《阿拉比》中自傳色彩這一視角,可以挖掘出與作者緊接著兩年后所創(chuàng)作的同樣帶有濃烈自傳色彩的《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間的微妙聯(lián)系。二者的主人公均活在同樣的社會和家庭背景下:天主教的勢力無處不在,麻痹著人們的靈魂,黑暗和險惡彌漫于整個愛爾蘭;小男孩的姑姑和姑父如同斯蒂芬的父母,一個端莊虔誠,一個時間繁忙以致對孩子情感的忽略。二者也都經(jīng)歷了“精神頓悟”認清了現(xiàn)實的真面目,摒棄了先前的無知稚嫩。斯蒂芬不過是小男孩的翻版和續(xù)集,在明確了自我意識和認清外部世界后,最終選擇沖破一系列社會矛盾和沖突的羈絆,遠走高飛,追求自己的自由,回歸到最真實的自我——從社會的束縛脫離出來而又堅持了內(nèi)心純真卻不再無知稚嫩。他們都是喬伊斯青少年時期的化身,斯蒂芬最終證實了小男孩英雄原型第二階段的成功實現(xiàn)。

《阿拉比》作為喬伊斯廣為人知的短篇小說,其主題或揭示二十世紀初都柏林社會麻木不仁的現(xiàn)狀,或探索人物對自我和現(xiàn)實的認識,而后者往往呈現(xiàn)的是一個在癱瘓社會下幻滅的消極迷茫的人物形象。本文通過榮格心理原型中關(guān)于“永恒男孩”原型、英雄原型以及獨立人格形成的相關(guān)理論,與神話人物阿多尼斯對比,揭示二者人格的本質(zhì)差異。阿多尼斯是消極失敗的,而阿拉比通過“精神頓悟”,對外界和 “自我”都有了認知,擺脫“永恒男孩”原型邁入英雄原型的第一階段,《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中的主人公又見證了小男孩在英雄原型第二階段的完成。在人格上,喬伊斯筆下的小男孩一反傳統(tǒng)的文學研究,呈現(xiàn)出一個積極、成功甚至偉大的人物形象。在20世紀初堪稱“精神荒原”的時代里,這樣的形象無疑是現(xiàn)代人心靈的一抹希冀之光和靈魂向?qū)А?/p>

[參考文獻]

[1]Abrams, M.H.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ume 1, the 5thedition [M].New York& London: Norton& Company, 1986.

[2]Apollodorus, Gods and Heroes of the Greeks: The ‘Library’ of Appollodorus, tr.Michael Simpson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76).

[3]Harry Stone, “‘Araby’ and the writings of James Joyce”, in The Antioch Review, Vol.XXV, no.3, Fall, 1965, pp.375-445

[4]Jung, C.G.“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Collected Works.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5]Jung, C.G.“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Mother Archetype”.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Collected Works.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6]Ovid, Metamorphoses, tr.Rolfe Humphri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55).

[7]Segal, R.A.Myth—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8]Sharp, Daryl.Jung Lexicon: A Primer of Terms & Concepts.(p 27-110.).Inner City Books, Toronto, 1991.

[9]孔慶華,等.青年藝術(shù)家的肖像[M].山東:青島出版社,2003:7.

[10]李維屏,喬伊斯的美學思想和小說藝術(shù)[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1]榮格文集(第8卷)[M].1960:417.

[12]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3]李維屏.論《都柏林》中的“精神頓悟”[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6(3):69-73.

猜你喜歡
阿多阿拉比榮格
“江湖情義”讓他中毒太深
《阿拉比》:少年心事多憂愁
贏創(chuàng)AEROSIL氣相二氧化硅分散液榮獲2020年榮格涂料技術(shù)創(chuàng)新獎
阿多尼斯是一棵桂花樹
阿多尼斯的風
榮格十九周年譜新章
榮格用溫暖點亮孩子夢想
阿多的深藍色旅行
喬伊斯《阿拉比》中的“阿拉比”一詞意義的探究
榮格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