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輝
(南安市碼頭中心小學,福建 南安 362300)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善于點引,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得以充分釋放,使語文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在探究性學習中,問題是核心,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有效的問題能創(chuàng)設出一個充滿張力的情境,能造就一個充滿誘惑的現(xiàn)場,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極大興趣。例如,在教學《一塊特別的石頭》這一課時,我?guī)W生到多媒體教室上課,上課伊始,我用課件向?qū)W生展示一塊精致的大石頭,這下子,同學們的眼光都集中在這塊石頭上了,我便問:“大家看到這塊大石頭后有什么想法嗎?”有的說這是山上的一塊大石頭,沒什么特別的;有的說這肯定是一塊不同尋常的大石頭,應該研究它是從哪里來的。我就順勢啟發(fā):“在李四光的眼里,這到底是一塊怎樣的大石頭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到課文中尋找答案,看看這塊石頭是從哪里來的?!庇谑?,學生帶著極大好奇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當中。
實踐證明,富有啟發(fā)性的故事、生動的生活實例都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理想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形成一種努力去探究的心理。這種探究心理的形成,對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強的小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一種樂趣,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新知的內(nèi)在需要。
探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問題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zhàn)性和吸引力的問題并使學生產(chǎn)生問題意識是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guān)鍵。
小學語文教材中處處都有疑問,有的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文眼進行質(zhì)疑,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如教學《可愛的西沙群島》時,問學生讀題后遇上哪些不理解的問題,學生提出“西沙群島可愛在哪里”,教師順勢導讀課文,學生就可以總體上領悟到西沙群島“可愛”的真正含義。
即找準教學重點設疑,誘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如教學《桂林山水》,可引導學生于重點處質(zhì)疑:漓江水的特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寫的?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桂林的山有哪些特點?文中是怎樣形容的?學生帶著問題研讀、深思,便能形象地再現(xiàn)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境,如“在畫中游”,油然而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豪情。
句是指一些含義深刻的或?qū)Ρ憩F(xiàn)中心思想有較大作用的詞句包括中心句、過渡句等。抓住關(guān)鍵詞句引導學生質(zhì)疑,能幫助學生抓文章的重難點,加深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教《能干的鐘點工》時,在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與情感后,抓住“能干的鐘點工是誰,他有什么本領”這一句,以“能干”為突破口,先讓學生說說什么叫“能干”,然后引導學生抓住“能干”質(zhì)疑,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了“鐘點工的‘能干’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的問題,我接著引導學生把有關(guān)句子在書上標注出來并讀一讀。找出了這些關(guān)鍵的句子,學生對全文便有了一個整體理解。
教材本身的矛盾處往往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應該抓住這些地方,引導學生邊讀邊思,在困惑處、模糊點發(fā)問,將學生引入到一種認知矛盾的狀態(tài),能使之產(chǎn)生特殊好奇心,引導學生探究、討論。如一位老師在教《草船借箭》時,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讓學生再齊讀課題,然后說說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說:“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騙曹操的箭,使曹操損失了十萬支箭,課題應該改為‘草船騙箭’才對”。這位老師并沒有馬上給予反駁,而是因勢利導:“這位同學的這種想法不無道理。是啊,課題中為什么沒有用‘騙’而是用‘借’字呢?”這樣,抓住學生這種認知上的矛盾,再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地閱讀探究。
要使學生學習探究性閱讀,讀出個性,就要注重讓學生掌握探究性閱讀方法。
即引導學生根據(jù)需要,查閱有關(guān)工具書、圖書、音像資料、網(wǎng)絡資源等,學會做資料卡、記讀書筆記等,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解讀文本,提高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如筆者在教學《贈汪倫》之后,讓學生去收集、交流以“送別“為主題的詩歌,并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歌去研讀、體會和交流。
小學生天生好動,在活動中最容易使他們集中精力萌發(fā)探究熱情。課堂教學應成為學生的一種動手實踐的活動場所。如讀《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可讓學生動手實驗,推理證明;在讀《詹天佑》這課時,可讓學生用畫表現(xiàn)出開鑿居庸關(guān)和八達嶺兩條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體會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課后,可布置給學生一個作業(yè):詹天佑的杰出在于創(chuàng)新,生活中,你有哪些新發(fā)現(xiàn)、新想法、新嘗試。
即讓學生進行文本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比較和文本間的比較研究。如讀《黃山松》一文,比較、研討詩人前后兩次寫黃山松的不同,領略其無限情味;如教學《鳥的天堂》,引導學生研讀作者兩次寫鳥的天堂的不同之處,體會作者對鳥的天堂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