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玲
(營口市站前區(qū)雷鋒小學,遼寧 營口 115000)
新課改以來,我們大力轉變觀念,重視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人文因素,卻漸漸忽略了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標。尤其是知識目標,在教學中往往被沖淡了。一節(jié)課,討論幾個問題,讀讀課文,似乎就完成任務了。其實,這正造成了學生“雙基”的不牢,也直接影響到語文學習的各個方面。學生的錯別字明顯增加,標點使用不正確的現象屢見不鮮。
學語文,就要用語文,怎樣把學到的語文用出來,是檢驗我們教學效果的標準。而我們不僅要在語文中用語文,更要在將來的數學、物理、地理、歷史等科目的學習中用語文。所以,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語文的人文性,更應該凸顯語文的工具性。否則怎么能談到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呢?
所以,筆者認為,作為五六年閱讀教學,其實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扎實鞏固中年段字詞教學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到句、段、篇的相關訓練,教學重點應該是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和知識的進一步扎實掌握。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以下教學策略。
即把練習與閱讀教學巧妙結合。該練的要練,如分段、縮句、擴句、標點等,這些考試當中會出現的題目,我們應該穿插在正常閱讀教學之中。這里并不是說要像數學一樣做習題,而是要把這些變成我們分析、理解課文的手段,融入教學之中。
1.分段
雖然這已經不是我們日常教學的重點,但作為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把握課文脈絡的一個重要手段,在適當的時候還是要堅持訓練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下同)第十二冊第7課《詹天佑》,全文比較清晰地分為四個部分。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對文章的篇章結構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這既是概括能力的訓練,也是在學習作者布局謀篇的方法。
第十冊,第17課《赤壁之戰(zhàn)》中“戰(zhàn)爭的結局與過程,作者并沒有明顯區(qū)分開來寫,所以經過和結果可合為一部分”。這篇文章的結構有變化,很有特點,更是訓練學生分段,概括能力的好時機。
2.正音
拼音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終身必備的知識,教學中要重視經常訓練,尤其在初讀課文時,要邊讀邊正音。如第十冊,第8課《跳水》,出現了多音字“咧”可以讀 liě(咧嘴),還可以讀 liē(大大咧咧)。教學時可以在讀中提醒學生。“齜牙咧嘴”中的“齜”容易讀成“cī”,應給學生進行提示。
同時,對多音字在特定句中的正音也可以同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步進行。
3.解詞
解詞是我們學習課文的基礎,要注意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訓練。如第十冊,第24課《飛奪瀘定橋》,有“千鈞一發(fā)”一詞,我們既可以就詞意表面理解;也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還可以進行詞語的替換。各種方法都可以理解這個詞的意思,體會當時的危急情況。
第十冊,第1課《燕子》,提到了句子:“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這里就提出了“幾痕”與“幾根”“幾條”的比較。教學時,我們就可以采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根據句意,自由替換“幾痕”,這樣就自然產生了對比,比較之間學生自然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更能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妙。
第十冊,第26課《放棄射門》一課,“當比賽進行到……,行云流水般晃過幾名后衛(wèi),直插對方禁區(qū)。”這句中的“行云流水”概括性極強,學生根本無法體會當時的情況。我們既可以聯系實際,如電視中的足球賽……更可以運用換詞的方法,根據句意進行替換,并說明理由,多種方法進行結合,以便起到更好的效果。
還有,第十冊,第22課《豐碑》中“嚴峻”一詞出現兩次。一句是“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另一句是“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我們可以通過對比體會一詞多意現象,也就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詞意的不同。
4.縮句
縮句是考試當中經常出現的一種類型題,有些長句子確實讓人頭痛。其實我們除了可以作為練習題,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如,十二冊第2課《十六年前的回憶》中的一個句子:“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發(fā)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這句話很長,我們完全可以采用縮句的方法來分析??s句后是“我看到了臉”。那么與原句相比較,就可以突出每一個形容詞的作用,體會李大釗的精神就更容易一些。
5.擴句
擴句的方法,可以用來填補課文內容的空白。如第十二冊,《草船借箭》一課,為了避免課文內容太長,前半部分重敘事,而修飾成分很少,人物語言對白單調,我們正好可以設計填補課文內容的練習。加上形容詞,不僅可以使文章更生動,而且更是對學生理解情況的反饋。
6.造句
造句也可以幫助我們分析課文。如,第十冊第1課《燕子》中有一個重點句子:“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這句話比較抽象,需要回憶農村趕集時的情境,但對于我們的學生也許根本感覺不到。我們可以換用其他情境代替。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舉一些例子來造句,如:用“聚攏”造句。誰聚攏來了?帶來了什么?這既是在發(fā)揮學生的想象,為課文配上形象的圖畫,也是在鍛煉學生的造句能力。
7.標點
標點訓練,主要是給學生留下清晰的印象,最好是有對比的訓練。如,第十二冊,第20課《窮人》一課,人物對話多,標點樣式也很多,尤其是“……”和“!”通過對標點的分析,不僅可以了解其使用方法,更可以體會到“桑娜”作為窮人的既善良又矛盾的心理。句與句的對比可以給學生留下清晰的印象,自然掌握標點的用法,從而一舉兩得。
學習語文就應該學以致用,讓學生在領悟中學,在使用中加深印象。一些明顯的寫作方法要提示給學生,最好能及時進行一下說話或造句練習,便于學生掌握。如,十二冊,第2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文中前后照應的寫法在教學中應該進行滲透,如果學生體會效果不好,我們甚至應該直接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這種寫法的好處,最好能指導學生將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寫作當中去。
第十冊,第8課《跳水》中有一些重點句子。這些句子都要仔細分析。其中“甲板上的水手全都驚呆了”一句,值得我們重視。這一句屬于側面描寫,雖然沒有直接寫出當時情況的危急,但從水手“全都驚呆了”的表現卻可以反映出當時孩子處于一個極度危險的情況。這里可以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或寫作情況,舉一下例子。這樣會給學生留下清晰的印象。類似的側面描寫在很多課文中出現,如《火燒云》等。
第十二冊,第20課《窮人》一課,人物語言很多,提示語出現的幾種形式也都有。如“說”字出現在語言前面、中間、后面,甚至省略的都有。教學時可以進行各種形式的轉換的練習。
還有像動靜對比寫法的課文,如《燕子》《鳥的天堂》等等都應該讓學生明確知道其寫作特點,最好是進行仿寫,這樣可以很快掌握。
總之,只要我們本著讓學生學“有用的語文”的思想出發(fā),我們就可以發(fā)現更多、更巧妙的方法,從而使學生扎實掌握各種閱讀、寫作方法,為終身學習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