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波 胡順義
自1999年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開始實施以來,誠信問題就一直是困擾解決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的難題。為了探討這一課題,我們對珠三角地區(qū)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助學貸款誠信意識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了這一地區(qū)大學生誠信意識的現狀及原因,以期能夠為構建助學貸款誠信的長效機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一、珠三角地區(qū)高職院校助學貸款中學生誠信意識的調查。我們采取問卷調查形式,針對珠三角高職院校不同年級的學生,隨機發(fā)放問卷500份進行數據收集,收回有效問卷440份。
結果顯示,高校誠信教育呈弱有效性。如有41.49%的接受調查的學生認為學校對大學生進行的誠信教育效果較差,當被問到本校開展誠信工作的“瓶頸”何在時,選擇“教師個人素質水平良莠不齊”和“工作容易流于形式”分別占到了45.24%和25.13%,這說明學生對學校誠信教育的認同感不強,教師誠信形象存在欠缺,誠信教育存在形式化現象。如果將誠信列為道德水平的考察指標,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影響一個人道德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因素中”只有15.59%的學生選擇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這一方面說明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效用有限,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整個誠信教育系統(tǒng)中來自學校以外的家庭、社會或網絡的各種影響已經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申請減免學費和貧困補助過程中,只有60.68%的學生表示會如實反應家庭情況,這意味著接近40%的學生面對利益誘惑,會功利性地選擇不誠信。而對于助學貸款還貸的態(tài)度,有23.1%的學生表示“沒有必要還”或“能不還就不還”,與全國高校助學貸款20%左右違約率相匹配,這意味著,作為社會基礎的契約觀念在學生群體中還是較為薄弱的,法律意識不強。與此相對應的是很多學生將約束制度的缺失作為了行為選擇的理由,58.54%的受訪者認為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中防止拖欠貸款的政策約束力不強或沒有約束力。面對助學貸款中所包含的利益因素,如果有機可乘,他們就會選擇放棄誠信。此外,81.58%的學生能夠認識到不及時還貸對自身利益會產生負面影響,而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卻較少考慮。在被調查中認為大學生自身誠信狀況較好或好的僅占47.63%。
二、助學貸款誠信缺失原因的分析?!罢\信”就是誠實、守信,“誠”在中國北宋時代才稱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國家助學貸款本意是幫助貧困學生,而助學貸款為什么會成為滋生誠信缺失的土壤呢?原因并不是助學貸款政策本身,我們需要從學校的教育與社會的層面進行思考。
首先,從思想道德教育角度來看,助學貸款大學生誠信意識薄弱根源在于高校誠信教育沒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教育體系和實施機制,對誠信教育“多集中在真心實意、誠實不欺這個層面上,但在信用、特別是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個人信用、企業(yè)信用、商業(yè)信用、銀行信用等方面的教育則少之又少?!敝槿堑貐^(qū)高職院校的誠信教育,同全國其它地區(qū)高校一樣本本主義,誠信教育與社會發(fā)展脫節(jié),削弱了誠信教育的說服力。同時,誠信教育建立在與學生認知同向的假設基礎上,事實上是在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下進行,這種普遍的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影響了教育效果。同時,高職教育在強調技能教育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情感世界的塑造,這就在意識形態(tài)上沒有培養(yǎng)起學生向善和承擔責任的品質,體現在助學貸款誠信問題上就是違約。
其次,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風險管理研究者通常認為市場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行為是導致助學貸款大學生選擇違約的主要原因。珠三角地區(qū)作為前沿陣地,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市場格局和多樣化生活方式。當代大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深受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影響,在同時接受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乃至相互矛盾的思想觀念,這很容易使學生迷失衡量人的價值的基本標準。如調查中有36.16%的學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觀念是“封建糟粕,應予摒棄”。這些變化使得大學生群體在認知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錯位傾向,那就是不誠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獲得利益的一個途徑。
再次,助學貸款誠信約束機制尚需健全。近60%的學生認為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中防止拖欠貸款的政策約束力不強或沒有約束力。當傳統(tǒng)的誠信維系手段(道德評價)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逐漸弱化,而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助學貸款誠信約束機制尚未健全之時,學生的“失信行為得不到懲罰,誠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縱容了失信行為的一再發(fā)生?!奔又庞蔑L險防范機制不健全,一些學生一旦畢業(yè)就很難獲知他們具體情況,進一步加大了助學貸款信用缺失的可能性。
三、建立高職院校助學貸款中誠信建設的長效機制。對于誠信教育問題,本文認為需要因地制宜,建立行之有效的助學貸款中誠信建設的長效機制。
首先,改善德育模式,構建大學生信用體系。誠信教育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學校必須嚴守承諾,使學校本身成為一面誠信的旗幟,同時“師德為先”在本源上提升誠信教育的說服力。大力倡導“全員育人”,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誠信與就業(yè)有機結合起來,引入企業(yè)用人標準中的品德要求,提高對學生的行為要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將誠信意識轉化為行為習慣。積極推進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是新形勢下廣東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創(chuàng)新,它涵蓋大學生在校期間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教育教學的信用信息,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個人信息和學生在校紀錄等內容,它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法治建設與教書育人相結合、行政推進與社會化運行相結合,對于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構建助學貸款誠信激勵機制。美國馬里蘭大學洛克教授(Edwin Locke)于1968年提出的目標設置理論認為,目標與激勵是一種前提與基礎的關系。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當受訪者被問到“你認為及時還貸對個人會有什么影響”時,81.88%的學生選擇“能夠證明自己的良好信譽品質”,15.44%的回答是“能夠較容易再次獲得銀行貸款”,2.68%的學生選擇“根據信用檔案獲得相應折扣或利率優(yōu)惠”。如果將助學貸款中的誠信當做行為目標,那么很明顯,學生希望得到的是品格上的認可和物質利益的激勵。所以從政策角度,銀行、企業(yè)、學校應三方聯系,建立銀行對企業(yè)的貸款給予適當的優(yōu)惠,國家對在解決受信學生就業(yè)和還貸中表現良好的企業(yè)給予表彰,一定比例的減稅及政策傾斜的激勵系統(tǒng),將會大大推動助學貸款中學生誠信行為的落實。
再次,健全和完善助學貸款誠信約束機制。就本質而言,助學貸款與誠信并非是一種弱化彼此功能的關系,助學貸款可以而且應該很好地成為激勵受貸學生提高誠信意識,進而轉化為誠信行為,達到誠信教育效果的途徑。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珠三角地區(qū)高職大學生97%會選擇在本地區(qū)就業(yè),從實際就業(yè)情況來看,94—96%高職學生在家鄉(xiāng)和就近城市就業(yè),這就為我們在人和制度之間建立健全互動機制、約束機制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如“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應該成為大學生就業(yè)的“綠色通行證”;學校、銀行、企業(yè)之間三方聯動,發(fā)揮網絡作用,信息共享,使誠信約束機制影響到高職大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形成了保障助學貸款誠信的約束合力;從學校的角度來講,加強助學貸款誠信教育的源頭管理,應該嚴格助貸資格審查,獲貸以后信息跟蹤,和輔導員一起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等,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和誠實守信的行為習慣,助學貸款誠信機制的長效性才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本文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學校教育最優(yōu)化變革研究”子課題研究項目,課題編號0201930A-002)
(作者單位 廣東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