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艷,李曉峰
(1.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農(nóng)墾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25)
由歐盟同聲傳譯培訓項目看我國高??谧g教學存在的問題
齊 艷1,李曉峰2
(1.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農(nóng)墾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25)
基于對歐盟同聲傳譯培訓項目教學模式的探討,以及對我國高??谧g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探討我國高??谧g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即理論基礎薄弱、實踐性師資隊伍匱乏、培養(yǎng)目標定位不準、口譯課程缺乏聯(lián)系性,以期對國內(nèi)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一定的借鑒。
同聲傳譯培訓;口譯教學;改革
歐盟同聲傳譯培訓項目是一個經(jīng)典項目。它起源于 80年代早期簽署的《中歐貿(mào)易協(xié)定》,歐盟按照承諾,每年為中國培養(yǎng)一定數(shù)量的同傳譯員,為中歐之間的談判提供便利。該項目在二十多年的歷史中,已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活躍在中國外交各個領域的口譯人才。
筆者有幸于 2008年在位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口譯司,接受了為期 5個月的同聲傳譯培訓。在親身感受歐盟一流同傳譯員的言傳身教,體會此項目培訓理念、模式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對我國高??谧g教學現(xiàn)狀及改革的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以期為國內(nèi)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一些借鑒。
(一)培訓師資:風格迥異、強強聯(lián)合
歐盟同聲傳譯培訓項目的授課任務由具有多年口譯實踐經(jīng)驗,同時又具有豐富會議口譯教學經(jīng)驗,服務于歐盟委員會口譯司的數(shù)位資深職業(yè)譯員來承擔。一般每人授課一次,也有幾位譯員的授課次數(shù)超過兩次。他們口譯風格各不相同,都是語言高手,同時熟練掌握四五種甚至六七種語言,都代表了最高的口譯水平。由他們聯(lián)合授課,目的是讓學員們能在課前產(chǎn)生更大的期待、課中感受多樣的口譯風格并開闊思路。除了口譯課,每周還設有語言提高課,是由一位歐盟更資深的譯員來承擔,他從口譯語言要求的角度來全方位提高學員的語言能力。當培訓進入同聲傳譯階段時,歐盟口譯司會請一位資深中方譯員來與歐方譯員合作授課。這種中外合作授課的模式,使學員在中英、英中口譯練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都能得到最地道的解答和最恰當?shù)狞c撥。
(二)受訓學員:功底扎實、精挑細選
歐盟同聲傳譯培訓項目要求受訓學員的年齡在 30歲以下;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反應敏捷,口齒清晰,語言流利;熟練掌握英語,聽、說、讀、寫、譯水平較高;從事商務工作或翻譯、教學等相關領域工作。還須通過由中歐聯(lián)合考官提前一年組織的兩輪嚴格的面試,每次錄取 20人,分兩期派出培訓,可以說是精挑細選。
(三)理論基礎:歷史悠久、積淀沉厚
歐洲的口譯研究開始較早,而且以會議口譯的理論研究最為系統(tǒng)。因此,歐盟同聲傳譯培訓項目所依據(jù)的理論積淀深厚,筆者限于篇幅只擇兩個主要理論進行介紹。
1.釋義理論
歐盟同聲傳譯培訓項目的授課譯員們,其實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巴黎達妮卡·塞萊絲科維奇的“釋意理論”,科學地設計了整套培訓課程。
釋意理論直接來源于口譯實踐,認為:翻譯不是從原語到目標語的單向解碼過程,而是理解思想與重新表達思想的動態(tài)過程;翻譯是交際行為,其目的是傳遞交際意義;翻譯過程是聽清語言符號,理解它們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擺脫語言外殼,最后表達思想內(nèi)容,也就是說,譯員理解、翻譯和表達的對象不是原語的語言形式,而是講話人或作者要表達的意義和思想,譯員的中心任務是還其“意”而脫其“殼”(原語的語言外殼)。
2.吉爾的多任務處理模式
口譯的完成牽涉到三項基本任務:L(Listening and analysis)聽力理解、P(Production)翻譯、M(Memory)短期記憶,任何一種口譯形式,如同聲傳譯、交替?zhèn)髯g、視譯等,都包括這三項基本任務。同聲傳譯的模式則可以歸納為L、P、M這三項基本任務外加一項協(xié)調(diào) C(Coordination),即:同聲傳譯 =L十P十M十C。
由此可知,同聲傳譯是一個多任務同時處理的過程,而且有時各個任務之間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但是,人腦是個容量有限的信息處理渠道,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一時間內(nèi)不能處理太多的事。如果只有一項任務需要處理,那么這項任務能分配到人所有的注意力,這就是可以“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而如果要同時完成兩項任務,每項任務只能分配到一半的注意力,也就是要“一心二用”[1]。在同聲傳譯中,L、P和M這三項任務需要同時分配人的注意力來對各項任務進行處理,因此譯員必須很好地協(xié)調(diào)分配在各項任務上的處理能力。而在培訓中,授課譯員們精心設計教學方法訓練學員們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并提示學員們在大量練習中體會自己注意力分配的最佳比例,正是基于對這一理論的領悟與實施。
(四)培訓過程: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
培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即:記憶培訓、交傳培訓和同傳培訓。
1.記憶培訓
培訓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記憶訓練,也稱為注意力訓練。就是要求學員在沒有筆記等其他輔助工具的幫助下,憑借自己的大腦對幾分鐘長的演講邊聽邊進行邏輯分析和理解,把有意義的信息片斷儲存記憶在大腦中,然后,用恰當?shù)淖g語表達出來。在歐盟譯員眼中,如果學員在前期做交傳的記憶練習中表現(xiàn)不佳,那么在后期的筆記練習和同傳中也不會做得出色。記憶練習在時間分配上接近一個月,這也反映了歐盟對記憶訓練的重視。
記憶培訓的目的是幫助學員構建起口譯記憶觀,即:口譯記憶不是對原語一字不漏的貯存,而是對原語信息進行解碼、分析、意義理解和信息重組的過程。影響口譯記憶的因素有:(1)注意。注意是記憶的前提,口譯員越是集中注意力,就越容易記住要譯的內(nèi)容,也就可以留出更多的腦力、精力來分析理解講話人的意思并最終產(chǎn)出譯語。(2)理解。理解是記憶的條件,對意義的把握是記憶的關鍵,只有準確地理解,才能準確地記憶,并讓記憶內(nèi)容在頭腦中存留更長的時間。(3)預測能力。預測能力在口譯記憶過程中也是極其重要的,預測的來源是譯員在話語理解過程中存在于短時記憶中的認知語境,它是由實際的語言輸入和長時記憶中儲存的百科知識互相作用而形成的,因此長時記憶中的百科知識對于預測具有重要的作用。(4)心理壓力。心理壓力會干擾記憶的穩(wěn)定性。一個合格的譯員要做到處變不驚、沉穩(wěn)自信。(5)形象性。記憶的效果與所記材料的形象性有關,內(nèi)容生動、形象、豐富的材料有助于人的記憶,內(nèi)容空洞無力的材料很容易被遺忘。因此,將所記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生動的形象會節(jié)省更多的腦力,從而分配出更大的精力用于理解和表達。
2.交傳培訓
從第二個月開始,培訓進入交替?zhèn)髯g階段。交傳培訓的目標是讓參加培訓的人達到職業(yè)翻譯的水準,并為以后的同聲傳譯打好基礎,交替?zhèn)髯g既不是原話的摘要,也不是對原話的逐句翻譯,而是與原話從各個方面等值的另一篇講話。其形式是:口譯員坐在會議室里,一面聽原語講話,一面記筆記。當講者發(fā)言結束或停下來等候傳譯的時候,口譯員用清楚、自然的譯語,準確、完整地重新表達原語發(fā)言的全部信息內(nèi)容,就像自己在演講一樣。
在交傳培訓過程中,歐盟譯員們從實戰(zhàn)角度介紹了筆記技巧,并通過大量實戰(zhàn)練習,使學員們認識到,交替?zhèn)髯g的關鍵是理解,以聽為主,筆記為輔。聽永遠需要百分之百的投入,而記筆記所用的腦力是額外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記憶的延續(xù)。聽與筆記兩者之間的橋梁是理解。筆記要記的內(nèi)容是意思和各個意思之間的聯(lián)系 (如時間關系、因果、推論關系等),以及一些記憶不容易記下的數(shù)字、專有名詞、技術術語等。記筆記時可采用一些縮略語、符號、圖形等以使筆記簡潔、清楚,并加快記筆記的速度,以留出更多的時間來理解、分析。但是口譯筆記具有強烈的個性化,需要譯員多實踐、勤總結,在大量的反復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的筆記體系,從而提高口譯的質(zhì)量。
3.同傳培訓
同聲傳譯就是指口譯員利用專門的同聲傳譯設備,坐在隔音的同傳室里,一面通過耳機收聽原語發(fā)言人連續(xù)不斷的講話,一面幾乎同步地對著話筒把講話人所表達的全部信息內(nèi)容準確、完整地通過話筒傳譯出來。這種口譯形式可以同時有幾種語言,如聯(lián)合國大會就有六種語言的同聲傳譯。
同聲傳譯的關鍵是培養(yǎng)注意力分配。因為同傳是一種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的游戲,需要一心多用。把自己的注意力看做一塊大蛋糕,切成十塊,三塊給翻譯上句話,七塊要給聽懂下句話。因此,歐盟譯員要求學員在大量的同傳練習中,體會自己聽、理解、記憶、表達之間注意力分配的最佳比例。
記憶培訓、交傳培訓和同傳培訓環(huán)環(huán)相扣,是一個必要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了很好的記憶和交傳基礎,學員們才能夠慢慢地做好同傳,它們是不可分割的。
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授課歐盟譯員還會注重培養(yǎng)學員的演講能力,因為掌握適當?shù)难葜v技巧,如吐字清晰準確、音量恰當、語調(diào)抑揚頓挫、聲音悅耳和諧、節(jié)奏流暢能使口譯輸出更具有感染力,從而增強口譯的交流效果。另一重要的教學機制,就是授課譯員的點評、互相點評和自我點評相互結合,目的是使學員互相啟發(fā)、互相借鑒、加深理解、澄清問題,以最終提高口譯能力。而且,歐盟譯員在引領學員作口譯練習時,都會給學員譯員安排聽眾,這樣做可讓作口譯的學員們時刻意識到:有聽眾要依靠自己才能明白演講者的意思,自己的同傳要實現(xiàn)交流的目的。
(一)理論基礎薄弱
歐盟同聲傳譯培訓基于釋意理論和吉爾多任務處理模式等口譯理論科學設計了整套培訓課程,并制定了教學模式,采取了實用的教學方法,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批業(yè)務水平過硬的口譯工作人員。與西方相比,中國的口譯研究起步較晚,發(fā)展水平低,在中國的譯學構架中一直是個被忽視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入 21世紀后中國口譯研究開始呈現(xiàn)開放型跨學科研究的態(tài)勢,但是發(fā)展水平仍大大滯后于起步較早、發(fā)展較為成熟的西方??谧g理論基礎薄弱,造成口譯課程在教學大綱制定、教學模式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教材編寫等方面都缺乏足夠的理論指導。表現(xiàn)在具體教學中,有忽略記憶培訓、演講能力培養(yǎng)、分割交傳與同傳培訓、忽視口譯的交流性等問題。另外,還存在專業(yè)口譯師資匱乏;授課材料隨意;教學模式單一且無實效性等問題。
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沒有理論指導的口譯教學,想培養(yǎng)出合格的口譯人才只是理想。因此,我們要深入研究中外口譯理論,并結合授課對象提出實用的理論觀點,提高口譯教學水平。
(二)實踐性師資隊伍匱乏
會議議員口譯工作屬職業(yè)性和經(jīng)驗性很強的行業(yè),有其特定的行業(yè)規(guī)范和操作方法。歐盟同聲傳譯培訓的授課人員均為資深口譯員,他們實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了解現(xiàn)時的熱點話題,能提供真實的案例,而且,他們了解口譯時的難點,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員口譯時的問題所在,并提出最佳解決方案。
而中國很多高校開設的口譯課任課教師本人并不是譯員,理由是缺乏稱職的譯員來擔任教學工作,或是教師比譯員更善用教學法。結果,不少院校的口譯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紙上談兵,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不了解應培養(yǎng)學生哪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學生達到合格譯員要求,而且,常常是用正確的教學法教授了錯誤的口譯方法[2],這是非常不利于口譯這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教學的。
(三)培養(yǎng)目標定位不準
現(xiàn)在,中國各行各業(yè)的對外交流越來越廣泛,高端翻譯人才——優(yōu)秀的會議口譯員將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對這類人才的渴求使很多高校的口譯課程、口譯專業(yè)應運而生。但由于高校陳舊教學體制的制約,以及出于對市場經(jīng)濟利益的考慮,很多高校的口譯課程、口譯專業(yè)存在入學門檻低、篩選標準低、甚至無篩選程序,以及學生人數(shù)偏多等問題。其實在學習口譯前,學生就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zhì);對中西文化、歷史以及政治有所了解;具備基本的科技知識和文史哲、政治、法律、經(jīng)濟、商務等相關知識;還應具有良好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zhì)和在公開場合演講的能力;擁有良好的記憶,反應靈敏;而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基本功扎實,雙語水平高。但現(xiàn)在很多高校的口譯課程和口譯專業(yè)正是由于學生基本功偏弱,人數(shù)偏多,口譯練習機會不均等等問題,使口譯課成了解決語言問題的語音課、語法糾錯課、詞匯課或英語聽力課,卻恰恰收不到口譯的教學效果。而且,培養(yǎng)目標定位不準,會使語言能力可達到口譯員標準的學生,因缺少足夠的練習,或練習材料淺易 (教師為遷就大多數(shù)學生而不得不作出的選擇),而成不了口譯員;語言能力薄弱的學生在口譯課上失去自信、浪費了時間。
(四)口譯課程缺乏聯(lián)系性
歐盟同聲傳譯培訓項目除了進行口譯培訓,每周還設有語言提高課,由一位歐盟資深譯員從口譯語言要求的角度,引導學員在各個方面提高語言能力,同時,他敦促學員們在業(yè)余時間閱讀英文經(jīng)典名著,從文學作品中不斷汲取營養(yǎng),以增強譯文的表達能力。另外,培訓期間歐盟還組織了深入淺出的知識講座,內(nèi)容涉及歷史、經(jīng)濟、文化、農(nóng)業(yè)、外交、政策等各個領域,以拓寬學員知識面,提高學員的人文知識整體水平。而且,當培訓進入同傳階段時,學員們還有機會進入 dummy booth(即進入歐盟會場的同傳箱中,不開話筒,實戰(zhàn)練習同聲傳譯)。培訓過程中,歐盟還為學員們安排了兩次國外訪學的機會,去的都是口譯教學質(zhì)量很高的英語國家知名大學,以感受更多的口譯理念及不同的口譯風格與教學模式。
相比之下,中國很多高校的口譯課程缺乏與其他課程及實踐的聯(lián)系性。沒有輔助設置相應的語言提高課;沒有閱讀要求,很多學生直到畢業(yè)連一本英文文學名著都沒有讀完;很多外語專業(yè)的學生百科知識貧乏,而且并沒有相關的教學機制來幫助他們;少有學校能給學生提供英語國家訪學的知識,并且,學生在學習口譯期間基本上沒有機會在實踐中演練口譯技能。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使一些高校的口譯教學陷入了紙上談兵的窘?jīng)r。
總之,口譯在中國依然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需要不斷的發(fā)展與研究。采用何種口譯教學體系,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口譯人才,以滿足我國與世界日益頻繁交往的需要,需要口譯研究者借鑒更多西方在口譯培訓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結合我國國情在口譯教學上進行更多的改革,在教學理念上作出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
[1]肖曉燕.同聲傳譯的多任務處理模式 [J].北京:中國翻譯,2001,(2):33.
[2]Roderick Jones.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181.
H319.32;G642
A
1001-7836(2011)04-0170-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4.071
2010-07-20
東北林業(yè)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DL10CC33)
齊艷 (1977-),女,吉林吉林人,講師,英語語言學碩士,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曾考取為中歐同聲傳譯培訓項目培訓生,在歐盟翻譯總司接受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