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蓉
(福建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福州350007)
陳季同對晚清中西關(guān)系發(fā)展的突破與貢獻
金秋蓉
(福建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福州350007)
陳季同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也是近代中西文化關(guān)系史上具有典范意義的先驅(qū)。陳季同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雙向傳播工作,并為消除西方對中國的偏見作了種種努力,他的貢獻使晚清中西關(guān)系的發(fā)展有所突破。
陳季同;晚清;中西關(guān)系發(fā)展;突破與貢獻
陳季同(1852—1905),字敬如,號三乘槎客,福州人, 1877年作為船政學(xué)堂第一屆留學(xué)生留學(xué)巴黎政治學(xué)堂。陳季同長期活躍在歐洲文化界和政界,是歐洲文化沙龍界的寵兒,與一些西方國家的政要們保持著良好的關(guān)系,在晚清一些重要外交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陳季同對中西關(guān)系發(fā)展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他的貢獻更多在于他突破了西學(xué)東漸的時代局限,第一次以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視角向西方介紹中國,向世界發(fā)出了中國人自己的聲音,試圖讓世界了解中國。陳季同的努力,突破了晚清中西文化單向度的傳播模式,對促進晚清中西關(guān)系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晚清政府的落后無能及鴉片戰(zhàn)爭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19世紀的中國漸漸淪落為西方人眼中軟弱可憐、被侮辱被蔑視的對象,中國失去了與西方平等對話的可能。面對西方海上文明的壓迫,一部分開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知識分子啟蒙者,懷著濃郁的富國強民愛國情結(jié),在如饑似渴吸收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自覺擔(dān)負起啟蒙者的使命積極向國民傳播西方文化。在這股西學(xué)東漸的時代大潮中,陳季同卻以難得一見的清醒意識逆潮而動,積極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國的文明,成為中國中學(xué)西傳的第一人,有力推動了晚清中西關(guān)系的發(fā)展。
1.突破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單向度傳播模式,確立了中國人獨立從事中西文化雙向交流的典范
西方國家對中國一直缺乏客觀、直接的了解,主要憑借旅行者一些浮光掠影的游記來勾勒中國的形象。14世紀到16世紀,因為馬可·波羅的游記,中國成了歐洲人理想中的奇妙國度,歐洲人視中國為神奇、瑰麗的東方樂土。然而到了18世紀后半期到19世紀,由于國勢的頹敗,中國在那些外國旅行者游記里,卻變成了野蠻之國。此時對中國的描述,大都是低下的、負面的。
更致命的是,歐洲海上文明優(yōu)勢所引發(fā)的畸形自豪感使歐洲人忽視了文化交流的雙向性,他們的文化輸出并不要求得到被描述對象的任何反饋,更不用談及情感上的互相理解。這種文化強權(quán)所引發(fā)的西方文化單向度傳播成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最大障礙。此外,晚清中國外交內(nèi)困的現(xiàn)實危局也加劇了啟蒙者們的民族危機感,以嚴復(fù)為首的知識分子只認識到引進西方科技與文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卻忽視了中學(xué)西漸的重大意義。這一國情也使西方文化以強勢話語的姿態(tài)在中國迅速擴張,中西文化交流處于嚴重失衡狀態(tài)。
陳季同作為一名旅居歐洲多年的中國人,在這股西學(xué)東漸的浪潮中強烈感受到歐洲人對中國的誤讀。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促使陳季同拿起了手中的筆向西方介紹真實的中國,積極向西方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憑借他在歐洲良好的聲望地位、豐富的中西方知識和優(yōu)美的文筆,努力踐行中西文化交流的雙向傳播。
陳季同的文流傳播活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前二十年旅居歐洲,主要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主要作品有《中國人自畫像》(1884年)、《中國人的戲劇》(1886年)、《中國故事》(1889年)、《中國的娛樂》(1890年)、《黃衫客傳奇》(1890年)、《巴黎人》(1891年)、《吾國》(1892年)、《英勇的愛》(1904年)等。這些作品不論是著還是譯,陳季同始終都在堅持著他的寫作宗旨:讓西方人更好地認識中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及其價值[1]。
陳季同后十幾年定居國內(nèi),其主要精力轉(zhuǎn)向傳播西方文化。1897年秋,他與其弟陳壽彭一起創(chuàng)辦維新刊物《求是報》,他從創(chuàng)刊號起,一直擔(dān)任翻譯主筆,譯介西學(xué),連載其所翻譯的法典,宣傳維新思想,頗具影響。通過創(chuàng)辦報紙和翻譯西書,他將西方現(xiàn)代文學(xué)、政治、法律觀念引入中國,促進了晚清文學(xué)觀念的更新和西方現(xiàn)代政治思想的傳播。
綜合這兩方面的成績,陳季同堪稱雙向的文化使者,他一個人擔(dān)當(dāng)了向中西雙方傳播文化信息的使命。在數(shù)千年中西文化交往中,中國人還是第一次擔(dān)當(dāng)這樣的角色、承擔(dān)這樣的使命,也正因為如此,他的突破具有了典范意義。
2.突破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語言障礙,開創(chuàng)了中國人用外國文字介紹中國的先河
陳季同長期工作、生活在歐洲,通曉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對西方文化有著較深入的了解,加上他原有的深厚的古文功底,學(xué)貫中西的他可以從容游走于中西方文化之間。當(dāng)他以既是中國又是世界的視角向西方介紹中國文明時,他突破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常見的語言障礙,選擇用法文寫作,以容易被西方所接受的表達方式,向世界發(fā)出了中國人自己的聲音。從1884年發(fā)表第一篇西文作品開始,到1904年最后一部著作出版的20年間,陳季同用優(yōu)雅的法文寫了大量關(guān)于中國的著作,開創(chuàng)了中國人用外國文字介紹中國的先河。
陳季同用法文創(chuàng)作的作品以優(yōu)美流暢的文字、豐富新穎和廣博深厚的內(nèi)容為其在法國文學(xué)界甚至整個歐洲社會贏得了聲譽,連法國文壇從不輕易贊人的阿拉托爾佛朗士,也認為陳季同的文筆誠實而輕敏。他的代表作《中國人自畫像》1884年出版后,在巴黎一度產(chǎn)生轟動效應(yīng),一年內(nèi)至少再版五次以上,兩年內(nèi)已出到第11版。1885年,該書英譯本在倫敦等地出版,被譽為“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所寫的關(guān)于中國社會的書”[2]。此書法文本直到1975年還曾在巴黎重印,陳季同法文作品的暢銷程度由此可見一斑。陳季同的法文作品被譯成英、德、意、西、丹麥等多種文字,他是中國第一位作品暢銷西方的中國作家。
陳季同突破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單向度傳播模式和語言障礙,開創(chuàng)了中國人用外國文字介紹中國的先河,為林語堂、辜鴻銘等后來者樹立了中西文化雙向交流的典范。同時,陳季同作為一名外交官,以他的外交手段、個人魅力和法文作品謀求西方世界的對話、認可和支持,一定程度上扭轉(zhuǎn)了西方對中國的偏見,為晚清中西關(guān)系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1.積極參與歐洲的文化生活,以實際的言行改寫西方對中國人的不良印象
陳季同天性活潑開朗、興趣廣泛、待人熱情,善于結(jié)交,很受歐洲上層社會的歡迎。當(dāng)時清朝使臣常被邀請出席各種慶典、閱兵、宮庭舞會和音樂等活動,而使臣及參贊多不通外語,所以每每要由陳季同陪同應(yīng)酬。不久,陳就成為當(dāng)時歐洲外交界的活躍人物,與俾斯麥(Otto,prince von Bis mark, 1815—1898)、甘必大(Léon Gambetta,1838—1882)等德、法政界要人關(guān)系密切,并建立了友誼。德意志皇帝弗雷德里希三世對這個年輕的中國外交官頗為青睞,曾經(jīng)邀請陳季同一同騎馬散步。陳季同以廣博的知識、東方人的獨特看法加上流利的法語,贏得了弗雷德里希三世的尊重。陳季同經(jīng)常出入于歐洲上層社會的沙龍,并在各種文化場合做有關(guān)中國的講座,積極參與當(dāng)?shù)氐奈幕睢?/p>
1889年2月18日,陳季同應(yīng)邀在巴黎高等師范學(xué)院演講,時為該學(xué)院學(xué)生的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聆聽了這次演講。羅曼·羅蘭在日記中是這樣描述陳季同的:“他身著漂亮的紫色長袍,高貴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飽滿的面容,年輕而快活,面帶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齒。他身體健壯,聲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這是一次風(fēng)趣幽默的精彩演講,出自一個男人和高貴種族之口,非常法國化,但更有中國味。在微笑和客氣的外表下,我感到他內(nèi)心的輕蔑,他自知高我們一等,把法國公眾視作小孩……聽眾情緒熱烈,喝下全部迷魂湯,瘋狂鼓掌……”[2]陳季同在歐洲文化沙龍界的受歡迎程度及其介入當(dāng)?shù)厣钪疃加纱丝梢娨话摺?/p>
陳季同的《中國人自畫像》、《中國人的快樂》等作品問世后,受到英語世界公眾熱烈而友好的歡迎,產(chǎn)生了廣泛而顯著的影響,在西方文壇聲名鵲起。西方知道了一個中國將軍的名字“Tcheng Ki-Tong”,1891年4月他還成為法國《畫刊》雜志的封面人物。其間,法國政府為表彰陳季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貢獻,授予他“一級國民教育勛章”。據(jù)《福建通志·列傳·陳季同傳》記載,“西人梯航之來中國者,莫不交口陳季同”。在清末文人中,沒有人比陳季同在西方更出名的,他是19世紀末在歐洲最有影響的中國人之一。
陳季同以其活色鮮香的形象活躍在西方的外交舞臺,讓西方民眾真實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幽默、智慧和魅力,一定程度上扭轉(zhuǎn)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不良印象。
2.向西方展示了真實意義上的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dāng)時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陳季同用法文寫作的目的非常明確。正如他在代表作《中國人自畫像》序言中所寫的:“我打算在這本書中實事求是地描述中國——按照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了解來記述中國人和風(fēng)俗習(xí)慣,但卻以歐洲人的精神和風(fēng)格來寫……并愿意就研究所及,指出西方文明與遠東文明之間的異同所在?!盵3]因此,矯枉與對話成了陳季同法文寫作的兩大要旨。
陳季同通過他的作品執(zhí)著地向西方讀者介紹一個民風(fēng)淳樸、蘊涵著豐富文化的國度,并時時在文中表現(xiàn)出對自己祖國的偏愛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國人自畫像》一書中,陳季同非常理性地介紹了中國的宗教、哲學(xué)、婚姻、家庭、教育、價值觀念和文化起源等問題,反復(fù)強調(diào)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展現(xiàn)了中國與歐洲最為不同的文化特性。在題材上,陳季同也有意識地選擇了“育嬰堂”、“婦女”、“勞工階級”等最容易讓西方人誤解的現(xiàn)象和問題來寫作。由于這些作品來自于一個中國人的真實描述且是以又是民族又是世界的視角來寫作,深受西方人士的歡迎,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偏見和歧視。
陳季同還把《中國人自畫像》一書中“娛樂”這一章擴展成《中國人的快樂》一書,詳細介紹了中國人的各種節(jié)日活動、體育活動、飲食文化、茶酒文化、工藝美術(shù)、戲曲文化,乃至打紙牌、踢毽子、斗蟋蟀……把中國人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寫得津津有味,有意識地反駁了歐洲人關(guān)于中國是一個“野蠻的堡壘”的民族偏見[4]。
陳季同的作品,向西方展示了一個和平、寧靜、幸福的中國,由于其作品在歐洲的影響力,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dāng)時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起到了矯枉和對話的作用。
3.靈活施展外交才干,爭取國際輿論對中國的支持
作為一位外交家,陳季同還參與了晚清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事件,并在其中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1884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前,為制止法國進行侵略擴張,受命李鴻章,陳季同在歐洲開展了系列外交活動,在15天內(nèi)會見了14位法國各界人士,包括總理、外長、海軍部官員、前西貢總督、前駐華大使等。通過外交活動,他探明了法國對越南問題的強硬態(tài)度,搜集到各類情報,表明了中國與越南的宗藩關(guān)系;他還運用外交手段,在法國總理和外長面前,談及法國特使脫利古對中國的蠻橫態(tài)度,從而導(dǎo)致該員的撤回。雖然最后中法戰(zhàn)爭還是打了起來,但是李鴻章對陳季同的評價是稱其“深知大體”。在中法戰(zhàn)爭期間,陳季同還連做18篇《中國和中國人》,刊登在《兩個世界》的雜志上,促進了法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和同情,在輿論上幫助了國家的抗戰(zhàn)。
綜上所述,陳季同作為一名文化使者,開創(chuàng)了中學(xué)西傳的先河,樹立了中西文化雙向交流的典范,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進程;作為一名外交官,他處處維護國家利益,以其靈活的外交手段和獨特的個性魅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西方對中國的偏見和誤解,讓中國獲得了一部分西方開明人士的認可和支持,為晚清中西關(guān)系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1]金秋蓉,肖郁哉.觀瀾船政文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葉藝興.陳季同: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qū)[J].文化月刊, 2003,(1).
[3]李秋華.論中學(xué)西漸中的陳季同[J].東南傳播,2006, (3).
[4]邵純.給陳季同以應(yīng)有的歷史地位[J].實事求是,2002, (5).
Abstract:Chen ki-Tong is a renowned diplomat,of later Qing dynasty and a pioneer of model significance in the modern China and theWest Cultural relation.Chen ki-Tong concentrates efforts on t wo-way propagation work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and makes a variety of efforts to remove theWestern prejudice against China and,his contribution makes a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 QingDynasty andWestern relation.
Key words:Chen ki-Tong;latterQing dynasty;relation development bet ween China and theWest;breakthrough and contribution
Chen ki-Tong's Breakthrough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Rel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Latter Qing Dynasty and theW est
J IN Qiu-rong
(Fujian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7,China)
K25
A
1001-7836(2011)04-0013-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4.006
2010-06-12
交通職業(yè)教育教學(xué)指導(dǎo)委員會2009年科研項目《船政文化豐富、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文化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2009B29),課題負責(zé)人:金秋蓉
金秋蓉(1972-),女,福建閩侯人,高教室主任,副教授,碩士,從事高等職業(yè)教育理論、船政文化、寫作教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