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浮生六記》中的文化意象與其在林語堂譯本中的再現(xiàn)
李萍
《浮生六記》(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是清乾隆嘉慶年間蘇州文人沈復的一部自傳,因其生動地記述了作者的婚姻愛情、家庭變故、閑情逸趣及山水游樂而廣為流傳。林語堂對作者所秉持的樸素而純真的情趣,享受的自然而恬靜的生活心儀已久,懷著諷喻勸世和傳播文化的目的,易稿不下十次,于1935年將其譯為英文,并陸續(xù)刊載在英文《西風月刊》及《天下月刊》上,同年在上海出版了英漢對照本。譯文在西方引起不小的轟動:“頗有英國讀者徘徊不忍卒讀,可見此小冊入人民之深也?!痹趪鴥?nèi)林語堂的譯本也被譽為“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一個翻譯介紹中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典范”
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蘇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年無考。沈復出身書香門第,能詩善畫,多才多藝。沈復在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與舅氏之女陳蕓結(jié)婚,時年十八歲。其幕客生涯開始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也曾短期經(jīng)商。其妻陳蕓生性聰慧,與沈復青梅竹馬,為其育有一子一女,生活中因誤解失歡于翁姑,兩次被逐出家門,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沈復夫婦回蘇州閑居蕭爽樓,以書畫繡績?yōu)樯<螒c八年(公元1803年),蕓死于揚州。之后在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沈復入友人石韞玉幕府。其晚年生活,由于尚未發(fā)現(xiàn)明文記載,所以無從知曉,卒年也難以考證。沈復個性率直追求本真,有學者認為他是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驅(qū)人物之一。
《浮生六記》全書共有六個部分,《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及《養(yǎng)生記道》,后兩記已軼。1935年朱劍芒主編的《美化文學名著叢刊》中出現(xiàn)的足本《浮生六記》,據(jù)鄭逸梅《清娛漫筆》云,系王文濡偽作。另有研究者從襟懷氣度、穿插點染、文筆等幾個方面作了考證,認為后兩記出現(xiàn)在前四記蜚聲文壇之后,為偽作。這種考證為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同,所以本文只圍繞前四記展開討論。《浮生六記》故事婉轉(zhuǎn)恬淡,語言簡潔生動,其中典型的中國文化意象也是林林總總,色彩繽紛,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沈復筆下夫婦二人藝術(shù)化的日常生活,反映了晚明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顯示出文人享受人生的文化氣質(zhì)和處世態(tài)度,表現(xiàn)出文人閑適清雅的生活情趣。如二人一起觀月:
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輕羅小扇,并坐水窗,仰見飛云過天,變態(tài)萬狀。蕓日:“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間,亦有如我兩人之情興否?”余日:“納涼玩月,到處有之。若品論云霞,或求之幽閨繡闥,慧心默證者故亦不少;若夫婦同觀,所品論者恐不此云霞耳。”未幾燭燼月沉,撤果歸臥。
飲茶,不僅是物質(zhì)的享受,而且有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內(nèi)涵。品茶在蕓手中更具藝術(shù)性: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沙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夫婦二人相知相愛的文化關(guān)系,不僅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現(xiàn)在他們往來書信的圖章上。在一次七夕賞月時:
是年七夕,蕓設(shè)香燭瓜果,同拜天孫于我取軒中。余鐫“愿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余執(zhí)朱文,蕓執(zhí)白文,以為往來書信之用。
這一情感的巧妙表達方式,比直接敘述更富于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shù)情趣。
林語堂的文化翻譯觀
林語堂(1895 - 1976) ,出生于福建龍溪一牧師家庭,自幼受西方文化影響,曾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和德國萊比錫大學并獲博士學位?;貒?林語堂分別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任教或任職,他還在上海創(chuàng)辦過《論語》等重要刊物。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歷史背景下,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東學西漸”的文化觀和“送去主義”的譯介觀,林語堂致力于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以世界眼光和文化輸出的自信譯介了大量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對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0余年旅居海外的經(jīng)歷又賦予他西方文化的背景,在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雙重熏陶下,林語堂形成了獨特的中西融合的文化觀。他聲明:“言東西文明之異同,乃言各有畸輕畸重而已。西方學術(shù)以物為對象,中國學術(shù)以人為對象。格物致知,我不如人,正心誠意之理,或者人不如我。玄通知遠,精深廣大之處,我不讓人,精詳嚴密,窮理至盡,人定勝我。”由此提出中西文化可以互為補充的主張,中西合璧、陰陽互補、差異相融,這是林語堂一生追求的文化理想,同時也決定了他“必須建立一個新的世界,而東方和西方必須合作來建造它”的文化理想,而對這一理想的追求無疑也確立了林語堂在中外文化、文學交流史上的獨特地位。
(李萍: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與中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