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曙
江蘇省泰興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江蘇 泰興 225400
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在臨床中運用越來越廣泛。腹腔鏡手術具有術前選擇性寬、術中創(chuàng)傷性小、術后康復迅速等優(yōu)點,較傳統大切口手術操作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同時腹腔鏡手術由于其操作的特殊性,在術前準備建立氣腹,顯示器指示下手術戳卡操作,要求術者對手術區(qū)的解剖學結構熟練掌握。[1-2]近年來,腹腔鏡在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日益增加,在大量相關文獻報道其積極臨床治療意義的情況下,仍然有不少并發(fā)癥報道出現,尤其是并發(fā)醫(yī)源性損傷出血較為常見。我院對68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fā)出血患者的危險因素進行臨床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8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fā)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齡32~63歲,平均37.5歲。膽管結石9例、膽囊結石15例、膽囊炎13例、膽管炎10例、膽囊癌9例、膽管癌4例、膽管出血8例。
1.2 方法
68例患者行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完善術前相關準備。術中患者取仰臥位,在吸入麻醉條件下氣管插管,小劑量利多卡因誘導維持丙泊酚全身麻醉。臍上1cm置入11mm戳卡建立CO2氣腹,維持腹壓10~15mmHG,另外于劍突下2~3cm和鎖骨中線于右肋緣下方交點分別安置11mm、6mm套管,導入主操作通道的電凝鉤、分離鉗和無創(chuàng)傷抓持鉗。術中鉗夾膽囊壺腹,向外上方牽拉膽囊,同時將肝十二指腸球部、胃遠端和大網膜推向尾端,使Calot三角區(qū)得到充分暴露。環(huán)行電切開Calot三角區(qū)前面,解剖游離膽囊三角區(qū),于膽囊管近、遠端以及深部膽囊動脈上鈦夾夾閉。順行或逆行剝離膽囊,膽囊完全剝離后,待腹腔清理完畢后取出。術后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取出戳卡關閉戳孔,行術后一級護理[3]。
1.3 統計學分析
本組全部數據資料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觀察指標以均值±標準差 ()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檢驗水平設為0.05,P<0.05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情況,見表一。68例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平均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血常規(guī)檢查與腹腔鏡常規(guī)手術有所差異,但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表1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情況
表2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中出血原因
2.2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中出血原因,見表二。68例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fā)出血患者,其中膽囊動脈及其屬支出血占54.41%明顯高于其他原因,P<0.05,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fā)出血是微創(chuàng)手術常見并發(fā)癥,長期臨床研究表明[4],由于術者對膽囊區(qū)解剖結構缺乏一定預見性和手術區(qū)結構變異的復雜性,損傷臨近臟器血管導致并發(fā)出血。其中膽囊管的骨骼過程極易出現并發(fā)出血,最新研究指出,膽囊管的全程骨骼化并無必要,也是不可取的。對于技術熟練的術者,使用電鉤電熱分離膽囊管縱長,不僅操作處理便捷,并且組織滲血少,但遠端分離時極易損傷膽囊管根部和肝總管。若第一印象中肝外膽管走行與位置十分清晰,即可直接將顯露部分的膽囊骨骼化。
針對膽囊動脈起源變異較多的情況,在臨床中有意義的膽囊動脈主干主要包括以下三種:走行于膽囊管后上方,多于膽囊管緊密并行;于膽囊管遠隔但緊貼膽囊床入膽囊;于膽囊管淺面進入膽囊。由于腹腔鏡手術特點,因此術者需在傳統開服手術基礎上更多的考慮解剖變異帶來因素。除此以外,膽囊動脈在遠離膽囊管緊貼膽囊床進入膽囊時,三角區(qū)顯露不清,術者常常認為膽囊動脈與膽囊管一并夾閉,但繼續(xù)剝離至深部可能突發(fā)噴射性大量出血。因此,三角區(qū)未見到典型條索狀物時應注意上述情況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防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fā)出血主要在于術者在掌握解剖結構的基礎上,對可能出現的變異情況有一定預見性。因此,長期經驗累積和術中原則性操作起著確定性作用。
[1]李俊.開腹及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效果觀察[J].醫(yī)學信息 (上旬刊),2011,24(06):3903.
[2]向義.腹腔鏡膽囊切除2800例臨床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05(05):30-31.
[3]宋向暉.腹腔鏡膽囊切除100例臨床療效與并發(fā)癥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8,24(04):621-623.
[4]吳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出血的原因和對策[J].肝膽外科雜志,2011,19(03):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