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歷史都是文本”之我見

2011-04-13 10:40:39李慧波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1年1期
關(guān)鍵詞:歷史學家歷史學文本

李慧波

(首都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048)

“歷史都是文本”之我見

李慧波

(首都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048)

后現(xiàn)代史學提出歷史是各種形式的文本,用語言重建的過去都摻有意識形態(tài),無法反映出事物的真相。此說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存在著片面性和絕對化傾向。從存在歷史學角度而言,史料與其他文本存在著差異。從本體歷史學和應用歷史學角度而言,史料與其他文本之間又存在著共同之處。所以“歷史都是文本”包含兩層含義:一指歷史可以用各種形式的文本來表現(xiàn);二指歷史學家利用文本來進行研究的方法。

文本;文學;歷史學

后現(xiàn)代史學是在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沖擊下而形成的。如懷特提出,歷史學家面對的過去不可能是客觀真實,而只是各種形式的文本[1]。主要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2](P13-14):第一,語言符號等同于事實。后現(xiàn)代史學認為,不存在獨立于語言符號的純粹事實,歷史永遠陷于語言的窠臼之中。第二,一切語義都是通過隱喻的方式來描述的。歷史研究也是以修辭和語言習慣作為表述方式的,它不可能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話語方式,依然保留著文學的特性。第三,歷史僅僅是一種敘述或“情節(jié)化”。它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敘述方式,如喜劇、悲劇、諷刺劇等。一言以蔽之,歷史研究重要的是文學性而非科學性,隱喻、比喻和情節(jié)取代了客觀和真實。所以,有人直言,“史學研究中歷史(history)與文學(literature)不分,史實(facts)與虛構(gòu)(fiction)無異。”[3]這種說法彌補了歷史學家忽視歷史表述的不足,并為史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多角度審視問題的方法。但其否認語言的形式和內(nèi)容之別,又存在著片面性和絕對化傾向。下面試通過歷史學特性及概念的界定來分析之。

一、概念的界定

從特性上看,歷史學可分為存在歷史學、應用歷史學和本體歷史學三種類型。

1.存在歷史學

存在:指的是不依賴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實在。它包括兩類:一類是與人類主體意識有關(guān)的客體性現(xiàn)實的形態(tài)化。另一類是純粹客體性的實在。歷史學家所關(guān)注的,往往是前一種,即既有主體意識又有客體現(xiàn)實的存在。所以筆者認為,所謂存在歷史學就是歷史學家對客體性現(xiàn)實的形態(tài)化描述。亦即重建在文獻里留下痕跡的歷史事實。在這個重建過程中,歷史學家盡量擯除所有的偏見和預設,盡可能使史料接近事實本身。也就是說史料是史學家在遵循史家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去重建的。這種道德規(guī)范即劉知己強調(diào)的“夫所以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4](P388),“茍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斯為實錄”[4](P289)的精神。不同史家對客觀事件關(guān)注的側(cè)重點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事件的基本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結(jié)果)是不能隨意更改的。

2.應用歷史學

應用:指能將所學應用于新的具體情境,包括原則、方法、技巧和規(guī)律等。人是歷史的主體,在歷史中進行活動的人是具有目的的。所以,應用歷史學就是在對歷史事件識記、領會的基礎上,根據(jù)社會現(xiàn)實及未來的需要,對歷史進行分析、綜合及評價以實現(xiàn)服務社會的職能。其價值就是介入社會,為社會發(fā)展提供經(jīng)驗、方法、理念和技能。即劉知己強調(diào)的:“況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立風聲?!保?](P140)它可以幫助人類無論在關(guān)鍵時代還是平常時代,都能更好地思考,更豐富地生活,更明智地行動。

3.本體歷史學

本體(Ontolog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學領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它在哲學中指的是對世界上客觀存在物的系統(tǒng)描述、解釋或說明,關(guān)心的是客觀現(xiàn)實的抽象本質(zhì)?;诖苏J識,筆者認為,本體歷史學是人們在對歷史事件觀察、對比、分析的基礎上,舍去具體的特殊性的部分,抽出普遍性后所形成的認識。換句話說,本體歷史學是人類對具體歷史事件進行層層分解和逐級抽象,從中尋找出共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二、對“歷史都是文本”的解讀

首先,從存在歷史學角度而言,同是文本,歷史學同文學之間存在著差別。

歷史寫作同文學作品的形成一樣,也要在某個事實的基礎上經(jīng)作者“構(gòu)造”而成,即過去——證據(jù)——事實——綜合——歷史的“構(gòu)造”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也是運用語言來完成的。但同在“語言的牢籠”里“棲居”,歷史學家卻有著不同于文學家的“棲居規(guī)則”。歷史學家更注重對客體性現(xiàn)實的形態(tài)化描述。作為歷史作品的“文本”表示的不僅是歷史學家所產(chǎn)生出的事實——闡釋歷史真實,更重要的是在闡釋的過程中追求真實的含有作為原材料的東西——歷史事實的真實。也就是說,歷史學家不能干涉和擾動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的真實。

因此我們可以說,史實與文學作品都摻有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都有虛構(gòu)的成分,但它們無論在虛構(gòu)的“量”上還是“質(zhì)”上,或者說在所含歷史事實的真實性上所占的比例是遠遠不同的。所以,“歷史的客觀存在是一回事,而認識歷史的客觀性是另一回事,我們既不能因歷史認識的局限而否定歷史的客觀存在,也不能因歷史的客觀存在而認定歷史認識一定客觀?!保?]更不能簡單地認為“歷史與文學不分”,“史實與虛構(gòu)無異”。

其次,從本體歷史學角度而言,史料與其他文本存有共同之處。歷史學家可把不同文本所描述的事物放到具體的時間語境中來解讀。

本體歷史學是人類對具體歷史事件進行層層分解和逐級抽象,從中尋找出具有的共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沒有任何兩件事是完全相同的,但這并不妨礙歷史學家構(gòu)建自己的“定律”。所以蓋爾指出:“語言的使用讓歷史學家,像科學家那樣,致力于歸納通則?!保?](P63)

社會存在決定著某種文本能否產(chǎn)生。所以歷史學家可以把不同文本所描述的事物放到它們的時間語境中,通過尋找文本的作者、話語乃至文化和社會的語境來解讀文本。如文學作品是經(jīng)作家對事實選擇、提煉、安排、加工甚至虛構(gòu)而成的。即使如此,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它是作家在自己的生活空間里體驗、感受生活的內(nèi)涵和真諦后對社會進行理性思考,并通過形象反映出來,即形象背后具有理性思考。

傳說既是文本又是一種歷史記憶。歷史學家也可以把它作為論據(jù)和模型。從“事實”上來講,傳說的確是一種虛構(gòu),“但在‘思想’的意義上,它們?nèi)允恰聦崱保?]。所以我們?nèi)钥梢詮闹邪l(fā)掘豐富的歷史資源。如關(guān)于青海省日月山和倒淌河的傳說,講的是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后,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離親人和家鄉(xiāng)越來越遠,文成公主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這時她突然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她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長安的親人。于是她急忙取出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結(jié)果寶鏡不小心落地,碎成兩半,她傷心至極,流出的淚水變成了河流,但又怕長安的親人看到河流掛念她,于是祈禱上天,上天被她感動,使河流改變了方向,倒著流淌,即今天看到的倒淌河。碎成兩半的鏡子化成兩座山,即今天看到的日月山。這的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虛構(gòu),但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天子之女和宗室女迫不得已遠嫁異域的相思和難寄的怨恨。也即古代的政治聯(lián)姻給女性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

再次,從應用歷史學角度而言,歷史學與文學作品都起著“借鑒”、“垂訓”的職能。

歷史學有資治、借鑒、垂訓、治亂興衰的功用,可以讓人類更好地認識現(xiàn)實,了解社會,以便將來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像其他學科一樣,歷史學不僅是去求證特殊而孤立的事件和個體人物,而且是通過研究,給人以教訓,比如1919年凡爾賽會議代表們一再溯及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再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政治領袖們意識到,共和制只存在于城邦國家,一旦地域擴展,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就會發(fā)展成帝制,古羅馬的例子引以為戒,最終形成了1787年憲法和聯(lián)邦制共和政體,至今都行之有效。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在掌握特定條件的基礎上,歷史學可以被用來預測未來。因為歷史是人類生存的尺度,而這個尺度又是過去我們生存的方式。我們通過對歷史的認識,從民族的先輩們和民族歷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從曾經(jīng)存在過的生存方式中再籌劃人類今天和未來社會更理想的生存方式??梢姡瑲v史在一定程度上以人類探索真理的面貌出現(xiàn),這樣的探索本身就是我們研究歷史學的意義。

文學可以作用于社會生活,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靈魂,甚至還會影響到人的實踐活動,進而促使社會的變革。黑格爾曾說:“在藝術(shù)里,這些感性的形狀和聲音之所以呈現(xiàn)出來,并不只是為著它們直接本身或是它們直接現(xiàn)于感官的那種模樣、形狀,而是為著要用那種模樣去滿足更高的心靈的旨趣,因為它們有力量從人的心靈深處呼喚起反應和回響?!保?](P49)魯迅先生在 20 世紀初寫出《吶喊》、《彷徨》等不朽著作全力抨擊封建專制主義扭曲人性的社會和傳統(tǒng),對中國人的精神,民族的靈魂和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而這種反思的目的,就是啟悟中國人“悟己之為奴”,改造自己的國民性,沖出思想的牢籠,達到精神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從奴性狀態(tài)上升到悟性境界。從而確定自己在世界的恰當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確方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從應用歷史學角度而言,文學與歷史學研究的功用是相同的,亦即使社會不斷變革,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

三、反思

1.后現(xiàn)代史學告訴我們在研究文本(史料)時要更加謹慎地觀察、思考、判斷和解釋文本,要對不同文本進行互相參照和“對讀”,互相補充,防止孤證帶來的片面性

歷史學家在文獻里“重建”歷史事實的過程中,不能排除這樣的事實,即“文獻是補充或者重寫‘真實’的一些文本,它并不是可以讓有關(guān)‘真實’的事實顯現(xiàn)出來的簡單材料?!保?](P80)因為史料是從某人的觀點出發(fā)寫成的,帶有某種特定的目的和對讀者的想象,如果我們不將這些東西挖掘出來,很可能會被誤導。特別是我國的歷史,是由男性而且是具有儒家意識形態(tài)的男性所寫。在他們所寫的編年體、紀傳體等“正史”中大都是隱惡揚善、為尊親長者諱、強調(diào)褒貶和經(jīng)世道德的文字。而且?guī)缀趺總€朝代都是政府權(quán)力介入修史的。這一方面說明統(tǒng)治者對史書的重視,但另一方面,又意味著政治和文化霸權(quán)操弄著史學。史官在有些情況下,能直書其事達到褒貶及經(jīng)世的功能,但有的時候,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在褒貶和直書中作出艱難的選擇。除了政治壓力外,史家還會根據(jù)個人經(jīng)歷、文化背景、政治傾向等諸多不同的因素對資料加以取舍。這些都會造成對事物客觀性認識的差異。所以歷史學家不能只是在內(nèi)容分析的層次上把文本當作簡單包含信息的資料去解讀,而是要處理好復雜的史料與事實之間的轉(zhuǎn)讓關(guān)系。這種轉(zhuǎn)讓關(guān)系就需要研究者對不同文本進行參照和“對讀”,從中來挖掘歷史的真相。

2.要將各種文本進行有機糅合,從多個文本中汲取材料,并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解讀,在復雜的社會網(wǎng)絡中進行多角度研究,以顯示出人物鮮活的個性

社會是一個有機組織,家庭、社會組織、市場體系、婚姻圈以及各種觀念、制度和行為都構(gòu)建成為社會網(wǎng)絡中的一個個結(jié)點,其中的某一個結(jié)點的運動都涉及到一個“度”的問題,一旦某個結(jié)點受到不同的張力和弛力的影響,使這個“度”發(fā)生變化,就會影響到整個網(wǎng)絡的變化。而在社會中生活的人,必然會與網(wǎng)絡中的全部或部分結(jié)點構(gòu)建起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所以我們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應將各種文本進行有機糅合。在具體的語境中闡釋不同類型文本,把私人的生活世界、小的社會單元的人物和事件置于社會公共生活中加以考察,在揭示人物鮮活的個性的同時構(gòu)建出一幅綜合性的社會圖畫。如在作品《蒙塔尤》中,作者勒華·拉杜里與前輩學者不同,后者只注重審判本身以及審判所希望清除卡特里派異端,而拉杜里卻把那些審判材料當作“歷史事實”來解讀,使審判中透露出來的有關(guān)中世紀村莊里人際關(guān)系以及異端信徒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被描繪出來。

3.敘述方法上的更新——使用大眾化語言

同樣都是文本,為什么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劇等文本能夠吸引眾多讀者呢?除了作家、制片人和導演刻意去虛構(gòu),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存在?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那就是兩者在語言使用上的不同。文學作品等一些文本在敘述中使用的是日常語言?!叭粘UZ言代表著種族智慧的記憶,對于歷史事件,人們能夠說的僅只是他用自己母語中的日常散文性話語可能說的?!保?](P535)有的歷史學家往往會用一些佶屈聱牙的詞語,以示文章的學術(shù)價值和理論深度,但卻失去了讀者閱讀的興趣。因為同一文化中的成員共享相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考方式。如果文字過于艱澀,人們是不會對之感興趣的。歷史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解讀真相,為了將意義傳給他人,歷史學家必須使用大多數(shù)人能夠理解的語言清晰地表達。正如斯圖爾特·霍爾所言:“語言是具有特權(quán)的媒介,我們通過語言‘理解’事物,生產(chǎn)和交流意義。我們只有通過共同進入語言才能共享意義。所以語言對于意義與文化是極為重要的,它總是被看作種種文化價值和意義的主要載體?!保?0]嚴肅的歷史背后也可以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如史景遷先生的《追尋現(xiàn)代中國(1600-1912年的中國歷史)》、《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帝寵臣的生涯揭秘》、《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后的小人物命運》、《皇帝與秀才:皇權(quán)游戲中的文人悲劇》等著作,作者以不同于一般的“講故事”方式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許多細節(jié),內(nèi)容深邃、獨特而又“好看”。所以歷史學家不僅應該注意文本的利用方法,而且在話語的表述上也要向大眾的維度平移。歷史在生活之中,越有人情味的歷史,越能吸引更多的讀者。當然歷史學家不能為迎合大眾口味而刻意去獵取。

4.歷史教學中改變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學教師特別是中學教師,可根據(jù)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不同文本,從多維的角度來進行課堂教學。如從傳說、謎語、甚至一幅圖畫入手,與學生交流心得,提高教學的藝術(shù)。下面試舉一例:中學教師在講秦始皇暴政時,不妨結(jié)合孟姜女傳說來進行教學。社會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孟姜女丈夫萬喜良被抓去修長城,她千里尋夫,卻無法找到,于是號啕大哭,哭倒了一片長城,露出了她丈夫的尸骨。但教師不能就此戛然而止,而是應進一步給學生講述這個故事的流傳過程,這里不妨引用顧頡剛先生層累造成古史的考察:春秋時期孟姜女的原型是杞良(梁)的妻子?!拌搅急緛硎氰絿膽?zhàn)將,后來在跟莒國作戰(zhàn)的時候戰(zhàn)死了,國君在野外準備向杞良妻表示哀悼之意,杞良妻拒絕了。因為按照禮儀,不應該在野外悼念,而應該到她家里面去悼念。這個故事在一開始并不是一個民眾的故事,而是一個貴族的故事,是一個關(guān)于禮制、禮儀問題的一個說法。后來到了戰(zhàn)國時期,由于齊國是一個魚鹽之地,商業(yè)比較發(fā)達,這往往也導致休閑文化發(fā)展起來,人們開始編故事、編歌、編音樂。杞良妻的這個故事就開始進入到歌和音樂,由于要傳唱,傳著傳著就變成了杞良妻會唱歌,而且在哭她丈夫的時候的調(diào)就是歌的調(diào),那個哭腔都有韻律。到了漢代,由于天人感應學說的盛行,故事就發(fā)展成為杞良妻能哭,就感動了天地,感動天地之后,連城垣都能夠因之而崩塌。城中最大的就是長城,所以到了南北朝時期,特別是北齊,正好趕上大興土木修長城,人們就把杞良妻哭得倒塌的城說成長城了。到了唐朝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聯(lián)想,長城是誰開始修建的啊,一想是秦始皇,于是這個故事就跟秦始皇掛上鉤了,杞良妻的名字正式命名為孟姜女。實際上“孟姜”在春秋時期是一個美女的代稱,不是一個什么固定的人的名字。通過一層層地剝離歷代黏附粘連在上面的東西,不僅使學生加深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還能積極參與探尋這個傳說最“真實”、最原始性的東西。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習興趣,甚至從某種程度上還領悟到歷史學的學習方法和真理,從而提升了歷史學的教學水平,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

5.后現(xiàn)代史學的出現(xiàn)是人類精神進化的結(jié)果

后現(xiàn)代史學既是一種社會文化思潮又是一種心態(tài)和生活方式,它向人們提供了一種不斷更新、永不滿足、不止于形式和不追求固定結(jié)果的自我突破和創(chuàng)新精神。它為我們提供了重新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視角。其出現(xiàn)是人類精神進化的結(jié)果,是人類文化的一次進化。

“后”指“在……之后”,“現(xiàn)代”指“時下的”或“目前的”。它本身就說明人類自身不斷演進和發(fā)展的過程。它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而是人類自身的覺悟。是“個人相對擺脫自身束縛,注重個體異化”,在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中,獲得精神異化的相對自由。

工業(yè)文明曾經(jīng)在豐富人類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它為人類帶來的價值早已超越了人類最初的想象,導致了人們對現(xiàn)代化的狂熱,對歷史進化論的尊奉,對歷史規(guī)律性的追求和對一元歷史發(fā)展觀的信仰等。的確,在一定時期內(nèi)它發(fā)揮的作用與社會特征相協(xié)調(diào),產(chǎn)生出多方面的功效并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代化過程中出現(xiàn)了死板僵化、機械劃一、整體性、中心論、同一性等剝奪人的主體性問題,對個性發(fā)展造成了極大的限制和壓抑。于是人類又開始對上述理念進行抨擊和解構(gòu),轉(zhuǎn)而強調(diào)事物的復雜性、相對性、多樣性、特殊性和無結(jié)構(gòu)性。

總之,“歷史都是文本”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指歷史可以用各種形式的文本如文學、藝術(shù)來表現(xiàn)。二是指歷史學家利用文本使科學與文學、事實與虛構(gòu)、創(chuàng)造性與客觀性等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人的文化需要是由社會條件引發(fā)的,但最終歸宿還是為了使人本身即“人”的文化精神能夠適應社會進化,并促使社會向前發(fā)展。隨著社會條件的不斷變化,人類還會提出“適應社會條件的文化”。

[1]趙世瑜.傳說·歷史·歷史記憶——從20世紀的新史學到后現(xiàn)代史[J].中國社會科學,2003,(2):181.

[2]Robert F.Berkhofer.Jr.超越偉大故事:作為文本和話語的歷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古偉瀛.后現(xiàn)代史學與儒家史學——新與舊的辨證[J].東岳論叢,2004,(5):34.

[4]劉知己.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趙世瑜.歷史學即史料學:關(guān)于后現(xiàn)代史學的反思[J].學術(shù)研究,2004,(4):14.

[6]Carr,E.H.,What is History?.London:The Macmillan Co.,2nd edition,1986.

[7]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8]理查德·艾文斯.捍衛(wèi)歷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海登·懷特.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4.

[10]郭震旦.歷史編撰新圖景:大眾化歷史敘事的隆起——兼論后現(xiàn)代史學[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41.

Abstract:Post-modern history and test are different,but they have in common.said that history is the various texts,the past which is reconstructed by languages is mixed with ideology,and it can not reflect the reality of things.It is reasonable to some degree,but it is also absolute and one-sided. “History is the text”contains two meanings.One means the history can be expressed by various forms of texts,the other mean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which are used by historian use the texts.

Keywords:text;literature;history

(責任編校:文 心)

My Opinion About“History Is the Text”

LI Hui-bo
(School of History,Capital No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K09

A

1000-2529(2011)01-0089-04

2010-01-05

李慧波(1979-),女,山西左權(quán)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歷史學家歷史學文本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凡爾賽宮在世紀法國文學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傅斯年向夫人認錯
北廣人物(2018年4期)2018-01-27 03:07:28
高中歷史學法指導
中學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38
像歷史學家一樣閱讀:深度學習與啟示——以美國《埃及金字塔》教學計劃為例
歷史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1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裸婚”背后的歷史學思考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語文知識(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石城县| 浏阳市| 融水| 聊城市| 临颍县| 宿松县| 兖州市| 余干县| 崇礼县| 博客| 仙桃市| 安吉县| 大新县| 镇安县| 临汾市| 高密市| 蓝山县| 隆德县| 岱山县| 栖霞市| 安阳县| 灵山县| 双辽市| 安吉县| 兴安盟| 宽甸| 姜堰市| 佳木斯市| 邵阳县| 太谷县| 兴义市| 富宁县| 延津县| 祥云县| 喀喇沁旗| 留坝县| 光山县| 新绛县| 晋江市| 新密市|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