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紅
(北京傳媒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024)
《霍小玉傳》別解
楊秋紅
(北京傳媒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024)
作者從三個角度對唐傳奇《霍小玉傳》進行了新的詮釋:男主人公李益不是一個絕情的負心漢,也不是簡單的負約不負心,而是一個尚有余情的負心漢。女主人公霍小玉并不癡情,更沒有愛到至情,是一個理智清醒的多情女。造成二人愛情悲劇的原因不能忽視唐代的門第觀念與婚姻制度,亦不排除李益草率、懦弱、不敢擔當?shù)男愿?,但李益為仕宦前途而負心的道德問題更值得重視。悲劇主人公的境遇是超越時空的,小說的思想意蘊也值得現(xiàn)代人深思。
李益;負心;霍小玉;多情;道德悲劇
《霍小玉傳》是唐代愛情傳奇的壓卷之作,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癡情女子負心漢”題材。書生李益和妓女霍小玉相愛,得官之后另娶豪門之女盧氏,霍小玉郁郁而終,在霍小玉鬼魂的攪擾下,李益再也沒有得到幸福。關于小說的人物形象和悲劇意蘊,眾說紛紜。傳統(tǒng)上認為李益是一個典型的負心漢,是他的負心造成了霍小玉的慘死,小說呈現(xiàn)了一個道德悲劇?,F(xiàn)代研究者也有人為他辯護,說李益只是負約,并未負心,李益負約的根源在于唐代世族豪門權勢影響下的門第婚姻觀,和道德無關。與李益形象相對,霍小玉一般被看作一個癡情女子,她的愛之深、怨之切、反抗之烈,受到極高的評價,甚至被提升到至情的高度。似乎李益的品質(zhì)越好,霍小玉的感情境界越高,小說的悲劇價值就越大。傳統(tǒng)的讀解和近來的新解各執(zhí)一端,傳統(tǒng)讀解中難免道德圖解的慣性,而所謂的新解又時露性別的偏見和勉強求新的擰巴。本文的“別解”,實為求公允之意。
我們先來討論令人糾結的李益。李益到底有沒有負心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明了什么是負心。負心就是背叛愛情。僅從字面上看,李益似乎沒有負心,因為李益始終不曾忘情。他失約赴霍小玉,是迫于母親的威嚴,母親 “商量表妹盧氏,言約已定”,而“太夫人素嚴毅”,所以他“不敢辭讓”。失約之初,“生自以辜負盟約,大愆回期,寂不知聞,欲斷其望,遙托親故,不遺漏言”,李益故意隱瞞消息,是不忍直言,希望霍小玉自己放棄。進京就親之時,李益“自以愆期負約,又知玉疾候沈綿,慚恥忍割,終不肯往。晨出暮歸,欲以回避”,此番李益雖然沒有前去探望,但愧疚之情愈重,心如刀割。被黃衫客挾持走向霍小玉宅邸時,李益“神情恍惚”。目睹霍小玉飲恨而終后,“生為之縞素,旦夕哭泣甚哀”,下葬后,“生至墓所,盡哀而返”。后雖娶盧氏,但“傷情感物,郁郁不樂”。小說對李益負約后靈魂之痛的描寫是真實的,也是感人的。痛從何來?表面看來是因難以忘情而痛,但更深的根由是必須拋棄和不忍拋棄兩種感情相糾纏之痛。小說不僅寫到李益之痛,還寫到李益之愧。愧從何來?因為他選擇了拋棄,沒有背叛,又何來羞愧?
是否背叛感情,不僅要看內(nèi)心是否忘情,還要看在行動上是否賦予感情以相應的形式。抽離了形式的感情,其分量是大打折扣的。和霍小玉定情之夜,李益主動提出“請以素縑,著之盟約”,這就是一種形式。李益授官離別之際,感于霍小玉提出的不要婚姻只要八年的短愿,又主動發(fā)誓:
皎日之誓,死生以之。與卿偕老,猶恐未愜素志,豈敢輒有二三。固請不疑,但端居相待。至八月,必當卻到華州,尋使奉迎,相見非遠。
這也是一種證明愛的形式。李益的兩番誓言都是以特定的形式向霍小玉證明自己的情之真、愛之久。李益的第一番誓言只是定情,第二番誓言相當于向霍小玉承諾了婚姻之約,這個約定的分量重比泰山。李益迎娶盧氏,逃避霍小玉,負約本身就是負心。負心漢有兩個等級:最不恥的負心漢是徹底忘情,稍好一些的會受到良心的折磨。李益屬于后者,是他給了霍小玉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又親手毀了它。李益剛聽說母親為他定親時,曾經(jīng)“逡巡”,這說明他內(nèi)心是有過掙扎的,但后來李益不但負約,而且封鎖消息,這種行為說明他在理智上認可母親的選擇,只是在情感上自覺愧對霍小玉,因此遲遲不肯直面現(xiàn)實。他表面上是在躲避霍小玉,實際上是在躲避自己的良心。我們不能因為李益有愧疚之心,就否認他負心的事實。
最有資格評價李益的人是霍小玉,霍小玉臨死之前對李益說:“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在霍小玉心中,李益是一個負心人無疑。但霍小玉也看到了李益的愧疚是真誠的,因而鬼魂托夢說:“愧君相送,尚有余情。幽冥之中,能不感嘆?!笨衫钜嬷橐矁H僅是“余情”而已,因此霍小玉的鬼魂依然沒有放過他。李益既沒有徹底忘情,也不是簡單的負約而不負心,而是一個良心未泯、尚有余情的負心漢。
如果說李益負心,那么霍小玉自然屬于棄婦。對此,有的研究者提出質(zhì)疑。關四平先生認為:“在中國文學史上,棄婦形象自《詩經(jīng)》中的《氓》、《谷風》以降,代不乏人,但若這樣評價霍小玉,未免降低了霍小玉形象的審美層次,削弱了其認識價值?!盵1]P91其實,霍小玉是否棄婦和評價她的愛情質(zhì)量沒有關系。李益結親盧氏,逾期不就,希望霍小玉自斷其望,這不是拋棄又是什么呢?說霍小玉是一個棄婦,應沒有問題?;粜∮瘛皯褢n抱恨”、“羸臥空閨”,“日夜涕泣,都忘寢食”的表現(xiàn),和《氓》、《谷風》中棄婦的自傷自憐一脈相承,只不過霍小玉身上體現(xiàn)出一種執(zhí)著的精神和積極探尋的努力,她“賂遺親知,使通消息。尋求既切,資用屢空,”她“遍請親朋,多方召致”。這一點和霍小玉的處境有關。《氓》、《谷風》中的兩位女子是明明白白被拋棄的,而霍小玉是不明不白被拋棄的,所以她一直希望和李生相見,問個明白,她的執(zhí)著有一探究竟的目的。李益越躲,霍小玉就越想找到他,這也是人之常情。
霍小玉死前之恨也是“棄婦說”被顛覆的常見理由。小說中寫道:
玉乃側(cè)身轉(zhuǎn)面,斜視生良久。遂舉杯酒酬地曰:“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慈母在堂,不能供養(yǎng)。綺羅弦管,從此永休。征痛黃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當永訣!我死之后,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
傳統(tǒng)的棄婦是哀怨的、柔弱的,只敢愛,不敢恨,而霍小玉敢愛又敢恨,這是她與眾不同之處?;粜∮竦某鸷拗泻蛷统鹬乙埠退毺氐慕?jīng)歷有關?!对娊?jīng)》中的棄婦是良家女子,從戀愛走向婚姻,又目睹丈夫移情別戀,所以被拋棄時的感受是心碎。而霍小玉是一個風塵女子,情正濃時忽然離別,婚姻誓言成為浮漚,李生也不見蹤影,極大的情感落差把霍小玉推到死亡邊緣。再次相逢之時,不是團圓,而是死別。李生沉默了,被棄的猜想慘然成真,她把畢生的愛恨凝聚在一刻,爆發(fā)成一個復仇女神,同時也毀滅了自己。激情閃爍的霍小玉并不能改變她棄婦的身份,只能說她是空前的“這一個”。
那么,“棄婦”霍小玉是一個癡情女還是一個至情女呢?
本文認為,霍小玉沒有愛到癡情。何謂癡情?《詞源》釋“癡心”曰:“癡迷不舍之情。”對一個人的感情達到癡心的程度,甚至不顧一切,呈現(xiàn)出病態(tài)。在和李益相遇之前,霍小玉是多情的,她“不邀財貨,但慕風流”,和《李娃傳》中結交貴戚豪族、“非累百萬,不能動其志”的李娃相比,她對愛情保有夢想。李益“才調(diào)風流”,“儀容雅秀”,霍小玉對這位才子早已“終日念想”,后一見即鐘情,定情之夜即為情而哭,擔心“一旦色衰”,“恩移情替”,“秋扇見捐”。但霍小玉之情是否達到了癡情的高度呢?霍小玉之所以中宵流涕,正因為她曾是霍王之女,經(jīng)歷過世間人情冷暖,比常人多了一分敏感和清醒,既懂得真情難遇,又知道美夢易碎。在李益赴任離別之際,霍小玉已經(jīng)意識到愛情的末日即將到來,“盟約之言,徒虛語耳”,遂提出“八年短愿”之說:
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壯士之秋,猶有八歲。一生歡愛,愿畢此期。然后妙選高門,以諧秦晉,亦未為晚。妾便舍棄人事,剪發(fā)披緇,夙昔之愿,于此足矣。
這說明霍小玉是清醒的,她并沒有愛到不顧一切。自己不過是一個妓女,而李益門族清華。她沒有妄想和李益一生相伴,更不敢妄想和李益走進婚姻?;粜∮穹浅6眠M退,既多情又理智,正是這一點讓李益“且愧且感,不覺涕流”?;粜∮裼星椋话V情。霍小玉之死也不是癡情而死,而是憤恨而死。李益一去不歸之后,霍小玉開始是“想望不移”,后來“冤憤益深”,最后“飲恨而終”。
霍小玉更不是一個至情女子。至情女子必如杜麗娘那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盵2]P1153關四平先生認為,霍小玉“是一個千古少有的‘至情’女子形象。其美主要在愛情上的全身心投入,以致超越了婚姻,超越了生死,最后為至情付出了生命。這是光耀千古的閃光點,具有超時空的審美價值?!盵1]P91細思之,霍小玉對李益之情并非全身心投入,而是時刻保持著警惕,八年短愿就是她以理智經(jīng)營情感的最好證明?;粜∮裰橐矝]有超越婚姻,盡管她曾提出八年短愿,但李益發(fā)誓“與卿偕老,猶恐未愜素志,豈敢輒有二三”暗許婚姻之時,霍小玉還是深以為望的。如果霍小玉真的無意于婚姻,那么當她看到李益因顧及前途而無奈背棄盟約、又被慚愧之心折磨之時,或許會悄然放手,隨緣而去?;粜∮裰橐矝]有超越生死,雖然在生死之際她已經(jīng)看到李益“尚有余情”,但還是實施了復仇計劃,讓李益生不如死,甚至搭上了很多無辜者的性命?;粜∮癫皇且粋€愛到至情的女神,而是一個執(zhí)著于愛情夢想不能解脫的凡人。杜麗娘的至情不僅指愛情,還包含個性解放的內(nèi)涵,起于天性,一發(fā)不可收拾,驚夢、尋夢之癡,生生死死之尋,皆為至情,而霍小玉之情僅為愛情,而且沒有達到癡迷的程度。杜麗娘的至情來去無蹤,“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霍小玉之情有跡可循。杜麗娘是尋情而死,死是一種解脫,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實現(xiàn)了人性的自由,“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3]P281;霍小玉是怨恨而死,帶著無盡的遺憾,所以鬼魂還會找李益復仇。盡管霍小玉沒有生在一個產(chǎn)生至情女子的時代,但在她的時代,她對愛情的夢幻、對愛情的執(zhí)著,也表現(xiàn)出罕有的力度,昭示出一種屬于未來的方向。霍小玉情感夢幻的毀滅,依然具有動人心魄的悲劇價值。
關于李、霍愛情悲劇的產(chǎn)生的原因,傳統(tǒng)上認為“李益?zhèn)€人應負主要責任”。[4]P161關四平新論認為李益應該負次要責任,唐代婚戀觀念、門第觀念與婚姻制度才是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李益負約屬于性格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李益是一個有錯誤的好人,而不是一個有優(yōu)點的壞人。[1]P94-99本文認為,社會原因應該重視,但完全回避李益的道德問題也是不妥當?shù)摹?/p>
雖然唐代已經(jīng)不似六朝時期門閥制度那么森嚴,但世族的權勢仍然顯赫。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這五姓是第一流高門世族,加上姓氏同而郡望異的博陵崔氏和趙郡李氏,為五姓七族。這五姓七族為了保持貴族的血統(tǒng),不愿與他族通婚,互相結為婚姻。即使皇權干預,也不能更改這一根深蒂固的風氣。為將來仕途發(fā)展考慮,士林也爭相與五姓七族通婚。此風之下,因和豪門攀親的問題,惱羞成怒者有之,放棄尊嚴者有之,拋棄發(fā)妻者有之,殺死舊好者有之。《霍小玉傳》中的李益,正是唐代位于五姓之首的隴西李氏,又以二十歲的風華高中進士,正俟試于天官,前途一片光明。但“生家素貧”,并不顯赫,故結一門什么樣的親對李益的前程尤為重要。李益之母為他聘“甲族”盧氏,“嫁女于他門,聘財必以百萬為約,不滿此數(shù),義在不行”,李家為攀高枝,還要四處告貸。李益母親的做法是為他的前途著想,無可厚非。而李益本人最初訪求名妓,只不過為了打發(fā)無聊的時光,不料遇到“資質(zhì)秾艷,一生未見,高情逸態(tài),事事過人,音樂詩書,無不通解”的霍小玉,一下沉入溫柔鄉(xiāng)中,情濃之際許下誓言,甚至許以婚姻。但當他回到母親身邊,激情退卻,現(xiàn)實擺在面前,一個風塵女子怎可與盧氏相比,年輕的李益或許此時才為自己的草率和沖動后悔不已??紤]到仕宦前途,放棄和一個妓女的戀情成了李益權衡利弊之后的最終選擇。即使沒有嚴毅的母親為他訂婚,李益從溫柔鄉(xiāng)中醒來之后,能否堅守諾言也是一個問題。
李益的選擇,放在特定的時代氛圍中是可以理解的,社會等級觀念、家族的利益、個人的前途,糾結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壓力,迫使李益放棄了愛情。誠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言,婚姻要“權衡厲害”、“結婚是一種政治的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lián)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意愿?!盵5]P586李益的個人意愿終于倒向了家世的利益。但外部壓迫力量的強大并不意味著李益沒有責任,一個人可以服從家世的利益,也可以堅持個人的意愿,關鍵在于當事人心目中何者為重。在唐代門第婚姻盛行的社會背景下,依然有不負心的人,在唐傳奇中也有反映,如黃璞《歐陽詹》中,太原妓因歐陽詹失約而死,后歐陽詹為她“一慟而卒”。再如裴《裴航》中,書生裴航為平民之女云英放棄了科舉考試和所謂的錦繡前程。和這些鐘情之人比,李益的品格并不高尚,他更愛自己的前程。當然,和元稹《鶯鶯傳》中始亂終棄還要自稱“善補過者”的張生比,李益并不是最差的,但不能因此就抹煞李益的道德問題。
李益負心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宋元戲文《王魁》、《趙貞女》、《張協(xié)狀元》、《陳叔文三負心》、《李勉》,元代雜劇《瀟湘雨》,明代擬話本 《王嬌鸞百年長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作品中,哪一個負心漢沒有負心的理由呢?哪一個負心漢在負心之際沒有經(jīng)歷過一番情與利的博弈呢?哪一個負心漢不希望負心之后那個多情女子自動人間蒸發(fā)呢?李益也是如此。他的特點不過在于千躲萬躲終于沒有躲過,被拉到瀕死的霍小玉面前,接受良心的審判。試想,如果霍小玉至死都不能和李益相見,霍小玉死了,李益或許還會暗自慶幸,終于可以解脫了,從此不必再擔心道德的追剿。被霍小玉質(zhì)問時李益的沉默不語,還有霍小玉死后李益的誠心哀悼,都不能成為回避李益道德污點的理由。如果負心漢有愧疚之心,我們就說他是一個有錯誤的好人,那豈不屈殺千百年來被拋棄的多情女子!哪一個年代的愛情都會遭遇個人意愿和社會觀念、家族利益的沖突,而我們對一個人是否負心的判斷不能沒有底線。對李益負心的社會原因可以理解,但對李益負心的道德判斷不能含糊。本文認為,《霍小玉傳》主要是一個道德悲劇,其次才是社會悲劇,李益應該負主要責任。
關四平先生文中還談到了李益的性格問題,他認為:李益失約之后,故意封鎖消息是出于善意,回復也只能讓小玉失望,就不如不令其知,未成想造成了小玉的更大悲劇,可謂是好心辦了壞事。在李益入長安就親時,“潛卜靜居,不令人知”,這與前次封鎖消息的思路是一致的。這是性格問題,不能完全從道德層面評價其優(yōu)劣。[1]P90-91本文認為,李益三番兩次躲閃,并不是從霍小玉的立場替她著想,也不是所謂的好心辦壞事,而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害怕承擔負心的責任,害怕面對負心的后果,這仍然主要是道德問題。李、霍愛情悲劇也不是沒有李益性格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草率、懦弱、不敢擔當。李益沉溺于溫柔鄉(xiāng)時,沒有認真想過未來,草率盟誓。真正面對現(xiàn)實時,又缺乏擔當責任的勇氣。李益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良心不得安寧,休妻殺妾,也失去了幸福。
《霍小玉傳》作為較早寫“癡情女子負心漢”題材的作品,其價值就在于賦予了男女主人公以獨特的風貌:一個尚有余情的負心漢,一個理智清醒的多情女。人物形象是豐富的、立體的、真實的,小說所揭示的悲劇既是社會悲劇,又是道德悲劇、性格悲劇。悲劇主人公的境遇是超越時空的,小說的思想意蘊也值得現(xiàn)代人深思。
[1]關四平.唐傳奇《霍小玉傳》新解[J].文學遺產(chǎn),2005(4).
[2]湯顯祖.牡丹亭·題詞[A].徐朔方.湯顯祖全集[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3]湯顯祖.牡丹亭·尋夢[A].錢南揚.湯顯祖戲曲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程毅中.唐代小說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5]恩格斯.致斐·拉薩爾[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
I206
A
1005-1554(2011)01-0024-04
2010-01-05
楊秋紅(1974-),女,河北徐水人,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