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雪萊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魯迅先生評《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在提醒我們《史記》不僅是史學名著,更是文學瑰寶。就文學成就而言,《史記》以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尤其是楚漢相爭中的劉邦和項羽這對人物形象,共同傳達著作者復雜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評判。后世名著《紅樓夢》中“釵黛合一”說,直接啟發(fā)我們思考:項羽和劉邦的形象塑造是否已經(jīng)開了這個先河?司馬遷試圖在主觀情感與客觀事實,剛勇果毅與智謀權(quán)變之間找到平衡點,以此完成生氣灌注的心目中的英雄史篇,濃墨渲染出“人無完人”的悲劇范式,影響千古文壇。
錢鍾書《管錐編》稱,“‘言語嘔嘔’與‘喑噁叱咤’;‘恭敬慈愛’與‘剽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刓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雙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保?](275)他注意到司馬遷“一手兩筆”的藝術(shù)手法,我們可稱之為“疊影法”。進一步思考,項羽和劉邦這對“冤家勁敵”的塑造,同樣存在此種構(gòu)思。盡管司馬遷沒有明確指出這種筆法,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存在。我們只有把項羽和劉邦二者形象結(jié)合起來思考,才能體會司馬遷一手兩筆的創(chuàng)作手法,獲得全新的美學體驗。
第一,英雄魅力和帝王身份的二分法?!妒酚洝ろ椨鸨炯o第七》開篇點名: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2](172)
對比《史記·高祖本紀第八》載:
高祖,沛豐邑中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產(chǎn),遂產(chǎn)高祖。[3](196)
同為紀傳開頭,對于項羽,司馬遷著重強調(diào)他的家世血統(tǒng),將門之后,年輕有為;對于劉邦則側(cè)重如何出生,涂抹靈異,自許天命。項氏家族與秦國不共戴天,正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司馬遷在《項羽本紀》含不盡感傷于項羽,在《淮陰侯列傳》等寓曲折反諷在劉邦。司馬遷身為劉家天下的臣子,此舉實屬“膽大妄為”。司馬遷對項羽和劉邦這兩位主宰歷史風云的人物進行辯證批判,他心目中的完美男性應為二者結(jié)合,如此方能“取長補短”、“合則雙美”。
第二,任性殘暴與寬容懷柔二分法。韓兆琦《史記解讀》稱,“《高祖本紀》是《史記》中記述史實最重要,文字最生動的篇章之一。它與《項羽本紀》共同描述了秦末義軍滅秦,及楚漢戰(zhàn)爭劉邦打敗項羽的全過程,兩篇相輔相成,必須參照閱讀才能大體看到其全貌?!保?](59)司馬遷對待劉邦的情感態(tài)度同樣非常復雜。他雖不稱賞劉邦的狡猾機詐,卻不得不承認他的開國之功;同時,從客觀上講,漢文化的鞏固發(fā)展確實與漢朝的強盛有關。劉邦智謀遠見,知人善用,正與項羽剛愎自用、以自我為中心形成鮮明對比。劉邦注重形象工程,又能及時采取樊噲、張良等人的建議。如: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后,對于關中地區(qū)的降臣和百姓,都大加安撫:“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馀悉除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舊。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p>
飽受奴役的關中百姓自然感恩戴德,而且劉邦又拒絕了百姓獻禮,于是,“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保?](202)劉邦能把關中作為自己征伐天下的根據(jù)地,這是根本原因;劉邦反應靈活,赴鴻門宴之前,形勢非常不利,但他一面抓住轉(zhuǎn)瞬即逝的機會與項伯約為婚姻,一面打聽出賣自己的人,回軍后第一件事就是“立誅殺曹無傷”。
這種全局觀念,靈活變通的方式為項羽所不及。項羽攻下襄城之后,“皆坑之”;對待秦軍降兵,竟然“夜擊坑秦卒二十馀萬人新安城南”[6](176); 攻入關中后,“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而東。”[7](182)二者對比之下,項羽任性殘暴,喪失民心,毫無遠見,這與劉邦在緊急關頭總有謀士籌謀劃策形成鮮明對比。這是獨斷專行者的悲哀!項羽的寬容用錯了地方,如鴻門宴上面對待樊噲等人的質(zhì)問,放過勁敵沛公等。故司馬遷一面贊嘆:“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致動鹨嘀赝?,羽豈其苗裔耶?何興之暴也!”;一面又批判其“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城東,尚不覺寐而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8](182)這就典型地體現(xiàn)了司馬遷進入人物創(chuàng)作時的矛盾心態(tài),他不得不采取“一手二筆”之法。
第三,主觀情感與歷史現(xiàn)實的二分法。史公個人情感上明顯欽慕項羽,因為項羽具有頂天立地的豪杰之氣,具有重情重義的詩人氣質(zhì),就如同司馬遷本人正道直行,直言進諫,認為李陵將軍不會真正投降匈奴,而是一位戰(zhàn)場上的英雄,雖然暫時失利,但他氣節(jié)不變,忠君不改。結(jié)果司馬遷因此遭遇命運挫折和人生悲劇,故而他對項羽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9](117)但高高在上的至尊帝王才是現(xiàn)實的勝利者和裁決者。
而劉邦,雖然是司馬遷所在朝代的開國君主,但他身上的痞子氣、流氓氣為君子所不齒,也不符合孔夫子“言而有信”的教誨。為了自身利益,劉邦可以幾次將親身兒女推到逃亡途中的車下,也就是后來的孝惠帝和魯元公主。劉邦利用韓信、彭越等人才得以戰(zhàn)勝項羽,勝利后卻屠殺這些功臣。這種自私自利的思想性格顯然為讀者所鄙棄。但事實卻是,楚漢之爭后,兵敗自刎的是作者傾注情感的項羽,穩(wěn)坐龍椅的是多有微言的劉邦。這種寫法與《紅樓夢》對釵黛二人描寫何其相似:作者傾力塑造的林黛玉,詩人氣質(zhì),結(jié)局卻淚盡而逝;而頗有城府,有時甚至麻木冷漠的薛寶釵最終贏得婚姻。足以說明,“一手二筆”的二分法體現(xiàn)為詩性浪漫與殘酷現(xiàn)實之間的激烈沖突,難以相容;體現(xiàn)為帶有殘缺美的事物最終慘敗于嚴酷的社會規(guī)律,自古皆然。
任何一部歷史著作都是作者言說的歷史,歷史事件不可避免地會帶上主觀色彩。歷史就是這樣不斷被言說、被“我化”的過程。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少有顧忌。秦漢以后,各種審美風范的美學、哲學、文學逐漸交融,而剛?cè)峒鏉蔀橹袊鴤鹘y(tǒng)的審美風范,更成為一種哲理情思,在此即有典型體現(xiàn)。
首先,戰(zhàn)國烈風和懷柔天下的時代背景。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刀光劍影,烽火連天,多有叱咤風云的豪杰之士,暴秦滅六國旋即土崩瓦解。秦末亂世,天下未定,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均未一統(tǒng)。以驍勇善戰(zhàn)號令群雄的“西楚霸王”項羽和“斗智不斗勇”的沛公劉邦,成為兩支奪取天下的最強勢力。最終劉邦于公元前202年戰(zhàn)勝項羽,統(tǒng)一天下并建立漢朝。以主觀情感而言,司馬遷的悲劇命運與項羽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就客觀史實而論,司馬遷又不得不承認劉邦是歷史的勝利者,有著統(tǒng)一中國的重大功績。前者仍然沿襲了戰(zhàn)國時期堅強有為的思想性格;后者則體現(xiàn)了剛?cè)嵯酀?、成熟冷靜的時代新特點。
漢武帝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作為太史令的司馬遷,極具儒家的歷史責任感和遠大抱負。儒家經(jīng)典《左傳》中,魯大夫叔孫豹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后人稱之為“人生三不朽”。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的心理基礎就是實現(xiàn)“立言”之人生價值,因此,他筆下的理想男性應該既是重情重義、力挽狂瀾的英雄好漢,又是智謀遠慮、知賢善用的帝王將相,司馬遷極為喜愛的歷史人物如信陵君即是此類典范,既有項羽的勇敢擔當,又有劉邦的集思廣益。因此,項羽、劉邦二者結(jié)合,共同建構(gòu)史公的審美內(nèi)涵。
其次,剛強勇毅和以柔克剛的性格對舉?!妒酚洝分?,西楚霸王項羽的地位絲毫不遜于漢代開國君主劉邦,二人常常對舉,這就比以后的班固等史家更為高明。“下相人也”的項羽和“沛豐邑中陽里人”劉邦既是同鄉(xiāng),又是反秦中堅力量,尤其是項羽,前期擊敗秦王朝將領,加速了暴秦的瓦解?!俄椨鸨炯o》載,“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九月,項梁等即起義呼應?!芭婀?、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保?0](182)這是二人首次共同出現(xiàn),只是項羽在軍事、出身地位上明顯優(yōu)勢。
秦始皇游浙東,前去觀賞的人群中竟然二人同在,也許就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氨丝扇《钡捻椨鹧獨夥絼偅钊苏駣^;“大丈夫生當如此”的劉邦狡黠圓熟、顧慮周全昭然若揭。這也暗示了以后二人命運的變化發(fā)展和結(jié)局。司馬遷欣賞項羽的男性魅力,至大至剛;亦承認劉邦的以柔克剛,“處柔”之道。劉邦則為了自保不擇手段,滎陽圍困,“乃夜出女子東門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擊之。將軍紀信乃乘王駕,詐為漢王誑楚,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shù)十騎出西門遁?!保?1](207)且不論最終“項王燒殺紀信”,連婦女都被利用進來。這種狡詐計謀,自然為剛直的項羽所不及不齒,但劉邦卻因此保存了實力和贏得反攻的希望?!半m吳中弟子皆已懼籍”的項羽由東向西發(fā)展,勇冠天下,最終力不從心;“據(jù)關勿納諸侯”的劉邦自西向東擴張,深謀遠慮,最終以柔克剛。
最后,兒女情懷和家國天下的歌賦輝映。二人都“自為歌之”出傳世名作:一個是四面楚歌時蕩氣回腸的英雄淚: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12](189)
一個是統(tǒng)一天下后大氣自負帝王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3](216)
劉邦言語辱慢,項羽氣韻沉雄。鴻門宴上,面對樊噲等人的厲聲質(zhì)問,項羽卻朗聲道,“壯士!賜之卮酒!”[14](181)當時情形, 正是敵我雙方你死我活的較量,斗智斗勇的博弈,項羽卻非常欣賞敵方將領的氣概,情感淹沒理智。司馬遷濃墨渲染出鴻門宴的歷史畫面,并將其定格放大,自然使我們感慨,假如項羽當機立斷,英雄也許不必悲泣。項羽形象之所以感動千古,正是因為史公抓住幾個可歌可泣的歷史場面,代為傳情。雖然有人質(zhì)疑項羽垓下賦歌“何人聽之”,但幾乎每個人都愿意相信史公所述,因為幾乎每個人都遭受過失敗和挫折,都有一個不安的靈魂。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一件不可能發(fā)生但卻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發(fā)生但不可信的事更為可取?!保?5](214)劉邦作《大風歌》時貴為帝王,自然稍有賦詩,即有筆錄,但他的學識修養(yǎng)能否達到如此境界,以及是否真有吟詩作賦不必深究,關鍵在于作者欲借二人歌賦代為寫心。
從文學作品角度來說,無論項羽還是劉邦都不是完美之人,前者對于帝王來說,是性格智謀不夠完美的悲劇英雄;后者對于君子來說,是道德內(nèi)涵不夠完美的開國帝王,司馬遷“不溢美、不隱惡”地書寫胸中塊壘,他心目中的完美男性應該是二者結(jié)合,優(yōu)勢互補。
第一,性格與現(xiàn)實難以兩全。楊寧寧教授《<史記>人物的性格與命運》說,“縱觀《史記》的悲劇人物,他們許多人身上的另一個顯著的性格特征就是‘重情重義’。并且這一性格成為他們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保?6](216)項羽可謂典型,他重情重義的品格難以完成肩負的政治使命?!叭宋镏栽馐懿恍遥皇且驗楸旧淼男皭?,而是因為犯了某種后果嚴重的錯誤”[17](98),亞里士多德把悲劇分為四種類型,其一就是性格劇。項羽悲劇體現(xiàn)出典型的性格悲劇。
陳中梅先生談到,“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理想的悲劇人物應該既不是十全十美的道德楷模,又不是本性邪惡的歹徒。像阿基琉斯一樣,他們有缺點,有不完善之處,但總的來說仍屬好人之列?!保?8](222)項羽與西方文學中阿基琉斯有神似之處。項羽頂天立地,丈夫氣概,他的身份要求他統(tǒng)一天下,否則就會被“吞并”,表現(xiàn)為軍事上奇才,政治上弱智;劉邦則處處留意現(xiàn)實目標,為了達到目標,不惜損人利己,過河拆橋,表現(xiàn)為政治上嫻熟,品質(zhì)上庸俗。他們二者共同體現(xiàn)了性格與現(xiàn)實之間難以兩全的悲劇模式。
第二,理想和命運難以兩全。司馬遷曾明確表示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在太平盛世、海內(nèi)一統(tǒng)的歷史環(huán)境下,他選取立德立言。漢代是封建社會生產(chǎn)力不斷上升的時期,人人都有一種建功立業(yè)、名垂千古的抱負意識。司馬遷不僅展現(xiàn)了烽火連天的歷史畫卷,也傳達了某種精神,即為了理想為了尊嚴,不惜赴湯蹈火,殺身成仁。項羽是軍事奇才,破釜沉舟,勇退秦軍,是扭轉(zhuǎn)戰(zhàn)局、力挽狂瀾的勝利英雄。同時,他又剛愎自用,婦人之仁,沒能抓住戰(zhàn)機,最終淪為垓下之圍、烏江自刎的失敗英雄。
他對項羽最后一筆飽滿的刻畫是烏江自刎。當時有人駕舟勸他暫避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他拒絕了,不愿帶著殘兵敗將面對江東父老。若是劉邦,很可能采取能屈能伸的權(quán)宜之計,暫避江東是了。不管項羽還是司馬遷、李陵,他們有共同的心?。弘m然命運無常戲弄,自身絕對不會放棄崇高的理想和尊嚴。悲劇英雄項羽的塑造必然是作者理想化的藝術(shù)再現(xiàn)。作者相信理想和命運難以兩全其美。
第三,情感與理智難以兩全?!氨瘎∧》碌牟粌H是一個完整的行動,而且是能引發(fā)恐懼和憐憫的事件?!保?9](82)一名普通人身上的缺點不會影響到天下大事,國家統(tǒng)一,但這個人若是身為國家領導人或最高指揮將領,他的優(yōu)缺點都會被放大很多倍,就會影響到民眾的性命安危。楊寧寧教授說,“作為一個普通人,重情重義是其立足社會的基本品質(zhì)和道德準則。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政治斗爭是非常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所以一個政治家有的時候要有情有義,但是有的時候則必須無情無義。因為形勢的不同,場合和對象的不同,就不能一味地重情重義?!保?0](218)項羽的悲劇確實與其情感先行有關。
“悲劇描繪的是嚴肅的事情,所以觀眾自然會在情感和理智兩方面都受到感動?!保?1](245)這一點很容易理解。“而恰恰正是他的重情重義使司馬遷對他心生敬意,所以在《項羽本紀》里,司馬遷用充滿激情和敬仰的筆調(diào)來描寫來塑造這位頂天立地的失敗英雄。后人并不因項羽的失敗而輕視他,反而因他的重情重義對他充滿無限的敬意和同情?!保?2](218)項羽是《史記》最具悲劇精神內(nèi)涵的人物形象,傳達了司馬遷滿腔深情。司馬遷并沒有把現(xiàn)實中的成敗作為評判英雄的唯一標準。當然,司馬遷在情感翻涌的同時沒有忘記理性思考。
總之,從個人情感傾向上來說,項羽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剛正豪爽的品格和以摧枯拉朽之勢主宰亡秦風云的氣魄,確為人間偉丈夫,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英雄情結(jié)。但個人主觀情感的認可和共鳴,不能取代歷史事實的沉重與晦暗。作為史學家,司馬遷必須尊重歷史的真相,他必須承認“楚漢相爭”中劉邦最終一統(tǒng)天下,他必須承認“垓下之圍”后西楚霸王“烏江自刎”。無論是悲劇英雄還是開國君王,司馬遷都能辯證看待他們身上的優(yōu)缺點,也正是通過這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共同構(gòu)建出史公心目中的完美男性。
[1]錢鍾書 .管錐編(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3][5][6][7][8][10][11][12][13][14](漢)司馬遷 著,韓兆琦 評注.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4.
[4]韓兆琦 編著.史記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9]朱子律 編撰.經(jīng)史子集[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7.
[16][20]楊寧寧.《史記》人物的性格與命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15][16][18][19](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