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非
(淮安市人民小學,江蘇 淮安 223002)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三、四自然段
面隊肆虐的洪水,更顯出人民子弟兵錚錚鐵漢的本色。
解放軍某部四連連長黃小文正扛著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覺得腳底一陣疼痛,抬腳一看,原來是一根鐵釘扎了進去。團長見狀,馬上派人去找隨隊軍醫(yī)。黃小文大聲說:“來不及了!”說著,一咬牙,猛地把鐵釘一拔,一股鮮血涌了出來。黃小文隨即從身上扯下一綹布條,三下兩下把腳捆個結實,二話沒說,轉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幾十個難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這樣感人的事跡?。?/p>
案例一
師:“面隊肆虐的洪水,更顯出人民子弟兵錚錚鐵漢的本色。”剛才我們看到的是群體的英雄形象,課文還突出寫了一個個體,他就是——
生:黃小文
師:自由讀第五自然段,你最感動的是哪個細節(jié)?
生1:解放軍某部四連連長黃小文正抗著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覺得腳底一陣疼痛,抬腳一看,原來是一根鐵釘扎了進去。
師(師微皺眉頭。):好的。
生2:黃小文隨即從身上扯下一綹布條,三下兩下把腳捆個結實,二話沒說,轉身抗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師:很好。
生3:黃小文一咬牙,猛地把鐵釘一拔,一股鮮血涌了出來。我們平時蹭點皮都就疼的哇哇叫,我從這句話里讀出黃小文的堅強,我很佩服他。
師:把你的感受帶進去讀。
(生讀)
師:如果你當時就在堤上,你想對黃小文說點什么?
生3:黃小文叔叔你去看醫(yī)生呀,這里還有很多人的呀。
師:可是,他還是——
生:三下兩下把腳捆了個結實……又爬上了大堤……。
師:后面還有省略號,想象一下,接下去發(fā)生了什么?
生:可能一邊扛,一邊走,他走過的大堤上就留下了一串血的腳印。
師:那帶著血跡的腳印,令人動容。把你們的感受帶進去,讀!
(生讀得很平淡)
[評析:此案例“最感動的是哪個細節(jié)?”為教學切點。引導學生自讀感悟、角色置換、展開想象感悟人物的精神。但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感覺“菩薩”是拜了,但沒取到“真經(jīng)”,學生對人物精神的感悟浮光掠影]
案例二
師:言為心聲,讓我們品析黃小文的話語,走進英雄的內(nèi)心世界。
出示:黃小文大聲說:“來不及了!”
師:來不及了!四個字,簡簡單單,仔細品析這四個字,你能讀出什么?
(時間緊迫、形勢危急)
師:自由讀第四自然段,從哪些詞句你讀出時間緊,形勢危,為什么?
生1:第一句話中的“奔跑”讀出在黃小文心中緊迫感、危急感。如果時間不緊迫、形勢不危急,他是不會跑,而且是奔跑。
生2:一個“猛”字告訴我們黃小文知道現(xiàn)在的形勢不允許自己再為這件事情耽擱什么了。
生3.第五句話“隨即”“三下兩下”“二話沒說”“轉身”這些詞更能說明時間緊迫、形勢危急。
師:誰來讀出黃小文此刻內(nèi)心的那份急迫!
(生讀,指點、評議)
師:“來不及了!”真的是來不及了嗎?真的連簡單地處理一下傷口的時間都沒有了嗎?默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來不及了”背后隱含著什么?
生1:我認為來得及。因為當時的大堤上解放軍很多,少他一袋沙包也沒什么。但他卻認為來不及,我想黃小文看到其他戰(zhàn)友都奮戰(zhàn)在戰(zhàn)斗崗位上,他不甘心落后,從“奔跑”這個詞語就能看出來。
生2:來得及。他不讓團長找隊醫(yī)做簡單地包扎,可以看出在他的心中沒有自己,所以他說來不及了。
師:把我們的感受送進黃小文簡短的話語中去,自己先默讀三、四自然段,想一想黃小文的話語該怎樣讀?為什么?
生1:我覺得應該讀得特別有力量?因為這么嘈雜、惡劣的環(huán)境。如果他不大聲說話,團長就聽不清。這樣會耽誤搶險這件大事。
生2:這樣就更能讓團長放心,這只是小傷。他強健得很。
(生讀得鏗鏘有力)
生3:我覺得語氣應該讀得斬釘截鐵。
生3:這樣就告訴團長,雖然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包扎傷口這件事黃小文不會聽從他的,因為多少百姓的家園正面臨天災呀!
(生讀得斬釘截鐵)
師:聽到了嗎,這就是黃小文的心聲,這也是人民子弟兵的心聲呀。讀第四自然段,讓我們(的心和戰(zhàn)士們一起跳動吧。
(生讀得入情入境)
[評析:首先初讀感知“來不及了!”及相關語句的字面意思。即時間緊、形勢急。接著追問、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品析“來不及了!”及相關語句的第二層意思,即黃小文奮不顧身的精神風貌。然后設疑思考怎么讀人物的語言來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使人物“奮不顧身”的精神實質由語言文字中跳出?!拌F漢”形象在學生的情感世界中一點一滴地飽滿起來,充盈學生的精神世界]
反思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從什么地方開始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如果對話的話題(切入點)選得精準、巧妙,就能發(fā)揮出教學杠桿作用,從而激起學生學的興趣和研究的欲望。使閱讀的信息、閱讀的心理、閱讀的主體狀態(tài)這三個因素互相作用,和諧發(fā)展,讓學生在教師的恰如其分的引領下,始終處于閱讀活動的主體控制狀態(tài),有所感悟,有所體味,促使閱讀達到預期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切入點的選擇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切入點要精道小巧?!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篇文章,無論從那個角度都有無盡的味道,選取切入點的目的就是要確定閱讀的方向。切入點越小,越便于師生集中有限的時間突破重點難點。案例一的切入點顯然比較寬泛。因為學生對“最感動細節(jié)處”感受是不一樣的。這樣自然影響教學效果。
第二,切入點要提綱挈領。好的切入點,是能夠發(fā)散和收縮全文內(nèi)容的,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案例二緊扣人物語言,在無疑處設問,激起學生的興致。圍繞人物的語言,通過初讀感知語句的字面之意,追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觸摸到字面后隱含的意趣、內(nèi)涵,最后揣摩怎么讀人物的語言,引導學生和人物進行對話,從而走進英雄的內(nèi)心世界?!拌F漢”形象在學生的情感世界中一點一滴地飽滿起來,充盈學生的精神世界。而案例一因為切入點選擇的隨意,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其語言、思維、情感仍停留在“原始”狀態(tài)。學生只是對文本的語言文字進行簡單的粗加工。所以其感悟是蒼白的,體驗是缺鈣的,思維是平板式的。
第三,切入點要中肯、透辟、深刻。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應是師生研讀文本的一個突破口,這個切入點必須有較強的輻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則切而不入,浮光掠影、事倍功半?!皝聿患傲?!”看似平實淺顯,但極具張力。教者緊扣人物的語言,通過設問、反問、引導思考學生如何讀,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深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讀出了言中之意,言外之情,真正在“語言文字中走了一個來回”。
誠然,找準最佳切入點的方法不勝枚舉,只要我們潛心研習文本,就能找出文章學習的突破口,設計出引起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就能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