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林
談閱讀,似乎是語文課堂上的專利,歷史課談閱讀,好象有些牽強附會。實際不然,就新編初中歷史教材而言,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可讀性。從教材的編寫意圖及每一個框題的結構上看,它從一些基本的、具體的、典型的事例出發(fā)逐步引出需要闡明的觀點。這樣的教材通俗、生動,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把握和利用好這一特點,就可消除學生上歷史課的畏難情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因此,在歷史課堂上利用教材的可讀性優(yōu)勢,適當教給學生幾種閱讀方法,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根據本學科教材特點,閱讀的方法有三種:略讀、細讀、整體讀。
略讀,是指學生對所學的教材內容以最快的速度讀完,并且根據教學目標和知識點的要求,找出教學目標規(guī)定的內容,在書中勾畫出來。通過略讀,對教材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并對不懂的問題能提出質疑。
細讀,是指按照教學目標或教師的要求,學生自己分段分層次,進行閱讀。讀懂書中每個知識點的具體內容,以及弄清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細讀教材是自學閱讀方法的關鍵。只有通過細讀,才能從知識結構、重點、難點上有深入理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牢固地掌握知識,為在實際中運用打好基礎。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下冊《第一個五年計劃》這一框題時,細讀應是關鍵。學生通過開始的細讀,很容易找出“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及在“一五”計劃期間,我國所取得的成就。這并不是教學目標的完成,還必須讓學生通過細讀,找出“一五”計劃實行前,我國工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從而說明只有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才能夠改變中國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
整體讀,是指學完幾節(jié)課內容后,學生對一課或幾課內容進行整體閱讀。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樹立知識結構觀念,克服分節(jié)教學中知識零散的缺陷。這種閱讀是教師串講之后,學生根據教材知識結構的框架,自行閱讀,使之在大腦中形成整體知識結構。例如:在講完八年級歷史下冊第2課、第3課后,通過整體閱讀,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而進行的兩大運動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這樣學生就對知識有一個整體把握,便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
學生閱讀、自學教材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方法。但在學科教學中,教和學都是互相依賴、不可分割的。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學生閱讀的同時,教師有力的指導在學生閱讀自學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例如:在閱讀教材前應向學生提出閱讀提綱和應該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加以解決;對學生實在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應給予點撥或講解。閱讀后,將教材知識按一定要求進行整理,利用圖示、列表和比較等方法,在板書中體現(xiàn)出來,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具有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
總之,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針對新教材可讀性的特點和當代初中生的思想現(xiàn)狀,因地制宜,就能探索出適合新教材特點的教學方法。為了使歷史課教學盡快地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所以在歷史課教學中談閱讀,是打破陳舊的教學模式、提高師生素質的一種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