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紅忠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對文本主旨的解讀,它是我們整體把握作品內容的體現,也是我們準確理解重要詞語和句子的基礎。
對文本主旨的詮釋,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對文本內容達到本質性的理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閱讀思維的健全;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認識水平,提升其道德境界。
基于上述認識,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投放適當的時間和精力是無可厚非的。
一、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偏失
1.絕對的一解性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把參考資料對文本主旨分析奉為圣經,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閱讀理解的尺度;還有教師,在分析文本主旨時,雖能堅持啟發(fā)誘導,卻始終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預設的答案中,從而表現出對文本認知的過分趨同,漠視了學生閱讀思維的個體差異性,忽略了文本所包含的豐富意蘊。
語文教師上述兩種技術行為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在解讀作品時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欠缺。如果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與教師的答案偏離時,常常不對學生加以評價,結果往往會使學生的思維結論得不到評價者的賞識之后產生思維活動的惰性。這種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文本意義闡釋的一解性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化創(chuàng)新思維。
2.無限的多解性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由對文本主旨闡釋的一解性走向對無限衍生出的多解性的認同。他們對學生在解讀文本時牽強附會的解讀予以肯定,誤認為是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對文本的詮釋,難免會打上讀者主觀色彩的烙印,但讀者的主觀能動作用不是無限制的,它理應受到作者、文本的具體時代的制約。如果讀者的解讀結果,不能引起其他讀者的共鳴,那么這種閱讀理解也就失去了意義。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隨意認同和缺乏依據的解讀,不僅不能起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作用,反而會使學生形成錯誤的閱讀思想,認為只要能想到(寫出來),就可以得分。這種無限衍義的解讀,應引起語文教師的反思。
二、中學語文教師進行文本主旨解讀的對策思考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語文教學理念轉型之際,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怎樣進行文本的教學呢?
1.以多元的解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不同的讀者對同一文本常常有著眼點不同的解讀,即使是同一讀者的這一次閱讀也可能與上一次閱讀大有不同。
由于閱讀作為一種審美再造的藝術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同時,一部偉大的作品,總能給不同的人和不同時代的人以不同的美感和濡染,具有永恒的生命和意義。所以對于文本主旨的解讀往往不能求得解讀答案的標準化。而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因循教材和教參,對學生作出整齊劃一的指導,這在客觀上顯然是無視閱讀主體思維的個性差異,把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導向僵化和人云亦云的模式和誤區(qū)。
文本以感情為經,以物事為緯 ?!拔镱悺?具有客觀性,在認知和理解上不會產生太大的偏振和誤差;而“感情”,無論作者,還是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卻因人而異,從而導致讀者對作品,尤其是優(yōu)秀的作品在理解上產生多樣性,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因而,不同的讀者能夠透過作品語言體系,在理解其中的社會、歷史、傳統(tǒng)含蘊的基礎上,對其主題作出種種有說服力的可能的解讀。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般教師往往只承認一種“正確”的理解,并試圖強迫學生接受這種理解。事實上,作品的主題是一個多元的開放性系統(tǒng),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和發(fā)展活力。對于作品主題的解讀,學生只有帶上自身體悟的色彩,才能真正學有所獲,才能使解讀真正成為永久性的智慧成果,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最高表現,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檢驗一個思維過程或結果是否屬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范疇,要看其是否具有新穎性、發(fā)散性、獨立性。由此可見,在文本解讀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多元解讀,符合創(chuàng)新思維的這三個品質。
2.類文互補把握文本的主旨
類文互補是指不同文本之間結構、情節(jié)等相互模仿,主題相互關聯等情形。第一種情形,在解讀一個作家的作品時,我們可以視其為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文學系統(tǒng)即一個共同的文本世界。文本世界的內涵存在于文本里不同的人物、情節(jié)之中,讀者應保持一種整體的比較的眼光,在互照互證的對讀中去領悟文本的深刻內涵。
第二種情形,解讀不同作家的相同類型的文體、主題等不同的文本時,不同的情節(jié)、主題等卻往往具有一種“互文性”,可以在互涉文本的對照中去解讀文本的主旨,如高中新語文課本中,每個專題內,可以分為三個板塊,每個板塊中精選的作品體載相同或相似,與課文對照閱讀、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啟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加深對文本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文化積累,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yǎng)學生類文賞析的遷移能力。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既不能過于淡化文本產生的情境,無限演繹文本的主旨,也不能過分強調文本意義解讀的唯一性,因為這些做法都不利于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我們對文本主旨的解讀應持有多元的開放意識;同時,應以“類文互補”為觀照,知人論世,詮釋文本的意義。
[作者通聯:江蘇淮安市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