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桂華
扎魯特旗二中——讓教研從“心”開始
扎魯特旗二中的校本教研是以小課題研究為切入點的。這是該校的一次小課題研究結題會。會上,老師們的發(fā)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現(xiàn)摘錄如下:
“剛開始進行課改時雖然經(jīng)過幾天的培訓,但培訓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學中教與學的矛盾更加凸顯出來?!?/p>
“開始實驗時感到的是無所適從的茫然、失敗了又失敗的苦澀、反思后的一種失落,通過很長時間的學習、研究、實驗、調整,終于柳暗花明。”
“在研究中感受到了同伴互助的快樂?!?/p>
“集體備課能使備課升值?!?/p>
是什么樣的活動使老師們付出了辛苦,卻收獲了幸福和滿足?
讓我們先看一下該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1、實驗教師從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出發(fā),研究確立課題。
2、搜集、印發(fā)資料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和認識水平。
3、集體備課:個人主備——集體研討——主備試講——反思修改——優(yōu)案共享。
4、深入研究,提升檔次:進行同課異構,展現(xiàn)不同的教學風格和創(chuàng)意,在比較中分析、評鑒、充實、提高。
5、召開結題匯報會,研究成果結集。
這種小課題研究,是真正的“以教師為本”。發(fā)現(xiàn)問題、確定課題的是教師,解決問題的還是教師,研究的過程更豐富了教師的精神生活,使他們體驗到了發(fā)現(xiàn)、思考、合作、創(chuàng)造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感對于教師來說更是彌足珍貴!
現(xiàn)在有一種校本教研,領導設定一些框子讓老師去套,如講授不能超過10分鐘啦,××步××式教學法啦等等,弄得老師如邯鄲學步,不但沒學會新方法,而且連原來走路的姿勢都忘了,只能匍匐而行了。
熱熱鬧鬧的教學改革、校本教研,給老師們“增負”不說,還讓老師茫然困惑,“找不到北”,更抑制了老師的創(chuàng)造力。如此校本教研,我們真該理智地審視了。
哈爾濱市南馬路小學——用“學習”為教研打底
其實,有些校本教研讓老師“找不到北”,究其原因是研究停留在技術層面,浮于表面的多,切中本質的少。比如,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老師這樣感嘆:課堂確實放開了,可是卻收不回來了。其實,“放”與“收”的問題不單是技巧問題,也不僅是教師角色把握的問題,更是教師素養(yǎng)的問題。
在日益深化的改革面前,很多老師顯得底氣不足。
在這方面,哈爾濱市南馬路小學的做法會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1、倡導讀書,讓學習成為習慣。
1994年,南馬路小學校長趙翠娟上任伊始,就在全校倡導讀書。趙校長說,“教師最應該具備的優(yōu)秀習慣,就是讀書,怎么養(yǎng)成習慣沒有秘方,千百次重復一件事情就形成習慣,我們千百次重復的一件事情就是讓老師讀書?!薄袄蠋焸冇蓚€人學習,到學年組的學習,由自己寫讀書筆記,到學年組的研討交流,歷經(jīng)了六七年的光景之后,大家的精神風貌有了很大的變化。”
2、創(chuàng)建學習型團隊。產生學習的共振效應。
在教師個人學習的基礎上,南馬路小學一個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教師社團便應運而生了。這些由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性情和學習興趣組成的社團,為教師學習搭建了思想碰撞、深層對話的平臺,產生了學習的共振效應。
3、課題深化學習,科研提升學術氛圍。
趙校長在第五屆中國名校長高峰會議上說,“當我們滿懷著誠實投入教育,必然會感到一些困惑和工作的難題,而把難題當做課題。我們的思考與實踐就進入了研究狀態(tài)?!笨磥砟像R路小學的課題研究也是順勢而為的。1995年以來,學校承擔了四項國家級科研課題。2000年,南馬路小學又接受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21世紀學校優(yōu)質教育研究”子課題研究任務。在課題研究中。教師們展示了他們不凡的理論功底,并拓展著新的學習領域。
南馬路小學的成績引了起各方面長久的關注。從新世紀之初到現(xiàn)在近十年的時間里,《人民教育》曾八次介紹學校經(jīng)驗,《中國教育報》多次報道學校辦學特色。2007年,《中小學管理》雜志又以《原生態(tài)的魅力》為題對學校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
南馬路小學不致于曇花一現(xiàn),是因為他們不追求揠苗助長的短平快,“常年做著讀書這件事情,認認真真經(jīng)營著一方小天地里的花開花謝,春夏秋冬,安安靜靜不求喝彩,大家讀書就好,教師團隊成長就好,孩子們受益就好。”
《中國教育報》2008年4月15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馬路小學的學習型組織》的專題報道中有這樣的評論:“我們有理由相信,南馬路小學是一所充滿后勁的、極具發(fā)展?jié)摿Φ膶W校,因為他們摸索并建立了一整套全校師生共同發(fā)力的學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機制,更形成了‘以研究推動工作,用學習成就人生的校園文化。”
現(xiàn)在,有些學校的課題研究,大張旗鼓一陣子后卻寸步難行,有的甚至半途而廢。南馬路小學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厚積才能薄發(fā),寧靜方以致遠。沒有學習打底,教育科研只能是無本之木,沒多久就會“隨風飄遠”。
帕夫雷什中學——用科學精神照亮教研之路
帕夫雷什中學是前蘇聯(lián)烏克蘭境內一所普通的鄉(xiāng)村學校,與這所學校的名字密不可分的,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讓我們先靜靜地聆聽蘇霍姆林斯基那充滿智慧的話語:
(關于教學研究)“如果教師沒有學會分析事實和創(chuàng)造教育現(xiàn)象,那么那些年復一年地重復發(fā)生的事情在他看來就是枯燥的、單調乏味的,他就會對自己的工作失掉興趣?!?/p>
(關于教師讀書)“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么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yè)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敘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關于語言和思維)“如果詞不是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的手段而活躍在兒童的心靈里,如果兒童只是記誦別人的思想,而不是創(chuàng)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詞把它表達出來。那么他就會對詞采取冷漠、漠不關心和不易接受的態(tài)度?!?/p>
(關于減負)“自由時間是豐富學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條件。我們要使學生的生活中不單單只有學習,還要使學習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給學生自由時間?!?/p>
(關于思維培養(yǎng))“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現(xiàn)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笨,以至最終喪失了學習愿望的一大弊病。”
(關于思想教育)“不要讓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詞句,特別是關于熱愛祖國的話,變成磨光了的舊分幣!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應當教會學生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
這些話語,不是瞬間的思想一閃念,它們是校長蘇霍姆林斯基和帕夫雷什中學的全體教師經(jīng)過教育實驗、教育研究而得出的。翻開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大概就是:“觀察”、“分析”、“研究”。
在蘇霍姆林斯基《我怎樣寫教育日記》中,筆者摘錄了這樣一些片段:
大約二十年前,我在七年級的文學閱讀課上,聽了兩個學生的朗讀。他們的朗讀很單調,毫無表情,而且據(jù)我的感受來說,還覺得他們讀的很緊張,很費勁。我覺得,對朗讀的人來說,那些詞好像是一座復雜的迷宮,朗讀者是在黑暗里穿過這座迷宮的,每時每刻都在碰到障礙。我在想:“為什么他們會這樣朗讀呢?他們是怎樣領會所讀東西的意思的呢?”我把這個疑問寫了幾行在記事簿里,它一直使我不得安寧。我又去聽了幾次文學閱讀課,于是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奇怪的現(xiàn)象。
原來,這兩個學生不能用視覺和思維感知一個以上的詞。用思維一下子感知好幾個詞,特別是一個長句的邏輯意義完整的部分,對他們來說是不能勝任的。我跟文學教師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想方設法來改善這些學生的閱讀技巧,但是毫無收獲?!ㄟ^對這些少年的言語的研究,我斷定,這種不會閱讀的情況是早在三四年級的什么時候就扎了根并且固定化了的,它對學生的思維留下了烙印。
“記事簿里那條短短的記載,引起了一場廣泛而持久的研究,迫使我去深入思考兒童和少年的智力發(fā)展的許多復雜現(xiàn)象。這場研究引出了一個初看起來使人感到意外的結論:不會閱讀并不是智力發(fā)展上的什么不正常情況的后果,而相反的是,不會閱讀阻礙了抽象思維的發(fā)展?!?/p>
“我們對三百多個在小學時沒有訓練出流利閱讀的牢固技能的少年和成年者的腦力勞動情況進行了觀察。我們想在他們身上像在小學的完善學習的正常條件下那樣培養(yǎng)出這種技能,但是沒有任何一例取得成功。……”
整個的研究過程不是暢通無阻、節(jié)節(jié)勝利的,它是一個發(fā)現(xiàn)——研究——再發(fā)現(xiàn)——再研究的過程,每一次失敗的嘗試都會引出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探究。不是想當然,不是生吞活剝現(xiàn)成的理論,而是從觀察開始,從教育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提煉、探石發(fā)穴,刨根問底,就像一切自然科學的研究一樣。正是這種執(zhí)著探索、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才使蘇霍姆林斯基成為“教育思想泰斗”,使帕夫雷什中學成為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室”。
教育現(xiàn)象具有時間上的動態(tài)性和地域上的差異性,生搬硬套任何現(xiàn)成的理論和經(jīng)驗,都不會使我們走出幽昧之地。用科學精神把教師的心燈點亮,校本教研才會到達“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