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改梅
摘要中學語文在整個課程框架中不僅擔負著“授業(yè)解惑”的使命,更承擔著“傳道育人”的責任。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義不容辭。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就是這樣一部典型的反映愛國主題的文學作品,弗朗士和韓麥爾身上展現(xiàn)出人性之美。通過深層解讀文中的愛國主題,引導學生熱愛民族語言,弘揚民族意識,樹立民族自信。
關(guān)鍵詞《最后一課》中學語文愛國主題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yīng)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yīng)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yīng)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p>
選自中學課本的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是一部典型的反映愛國主題的文學作品。它以普魯士戰(zhàn)勝法國后強行兼并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描寫阿爾薩斯省一所鄉(xiāng)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通過小學生弗郎士切身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qū)的人民慘遭異族統(tǒng)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tǒng)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xiàn)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它給我們的中學語文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借鑒意義,喚醒了中學語文中愛國主義這個恒久不息的主題。
首先,民族語言是愛國主義根深蒂固的土壤,中國的民族語言——漢語應(yīng)當生生不息。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著自己的語言,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正如韓麥爾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比绻粋€民族完全喪失了自己的語言,它就幾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因為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占領(lǐng)阿爾薩斯與洛林之后,就馬上強迫當?shù)貙W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而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霸占我國東北三省之后,也是大張旗鼓地推行日語教學以奴化國人。他們都是出于同樣的目的——在軍事占領(lǐng)之后開始語言文化的侵略奴役!
當代中國,盡管漢語已經(jīng)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血脈中,但在網(wǎng)絡(luò)發(fā)達的今天,我們的漢語正悄悄地被摻入了一些西化的元素,我們的民族語言不自覺的卷入了西方文化殖民計劃之中。面對這樣的處境,中學語文應(yīng)當義不容辭重新肩負起漢語教學的責任,重操起建構(gòu)民族語言的家業(yè)。
其次,民族意識是愛國主義舉足輕重的前提,中學生的民族意識應(yīng)當警鐘長鳴。民族意識的覺醒要從小抓起。且看《最后一課》:上課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tài)度是害怕考問,決定逃學。到了學校后,見到教室氣氛如此肅靜,感到十分詫異。聽了老師的話,弗郎士的感情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表現(xiàn)在他對這“最后一課”的珍惜,為“再也不能學法語”而無限惋惜,為過去“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而悔恨。其次他對于感到“討厭”的書和嚴厲的韓麥爾老師在感情上也變了:書,“像是我的老友”;老師“責罰”自己的事,全都忘了。這種心理變化,表明了他愛國意識正在成長。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熱情地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通過細節(jié)串聯(lián)起學生對思想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擔當起領(lǐng)路人的角色。我們是不是需要借鑒一下韓麥爾先生對于弘揚愛國主義所做的努力,把喚醒學生的民族意識穿插到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樣的努力我想不應(yīng)當是中學教師的刻意而為,而理應(yīng)成為語文教師的教學習慣。
最后,民族自信是愛國主義的不竭動力,應(yīng)將提高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作為實現(xiàn)民族富強的原動力。都德筆下,最后的一堂法語課上,在先前貪玩的小弗朗士的心中,“祖國”,已成了他唯一的思想。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言一行,無不與祖國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剛剛尚覺沉重討厭的課本,一下子變成像舍不得分手的老朋友,因為那上面是祖國的語言,它就標志著“祖國!”新發(fā)的字模上都是美麗的花體字,上邊全寫著“法蘭西”,“阿爾薩斯”,在小弗朗士眼中,他們的法語那樣的美麗,他為自己是一名法國人而驕傲。當“最后一課”結(jié)束,韓麥爾“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法蘭西萬歲”這振奮人心而又含義深刻的兩個大字時,我們似乎能看到法蘭西的未來——必將走向獨立!
我們的國家總是給我們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從神舟六號出艙到觸摸月球,從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到氣勢磅礴的國慶六十周年慶典,中國憑實力吸引著全球的目光,又信心滿懷走向世界。中國帶給國人太多的自豪,作為中學的語文教育,民族自信又怎能缺席?
梁啟超認為,“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的功能,他極力強調(diào)小說要以開通民智,改造國民思想品德為己任。這固然主要是針對創(chuàng)作小說而發(fā),但語文課程作為解讀小說等文學體裁的載體,同樣擔負有啟迪民智的社會責任。中學語文教育強化愛國主題思想教育,滲透民族主義精神培養(yǎng),方能為中國的中學教育、為中國的長久發(fā)展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