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艷
數學課上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數學活動是最有效的。作為數學教師,應努力使學生熱愛數學,對學習數學有興趣,只有有興趣,才能學好數學。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幾點體會。
一、通過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產生學習興趣
觀察能力是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學會在觀察事物時,透過表象抓住本質,發(fā)現規(guī)律,達到不斷獲取新知,培養(yǎng)能力和發(fā)展智力的目的。
例如,在講解第九冊練習二十一第5題“計算加料面積”一題時,筆者考慮學生對加料斗沒有接觸過這一事實.引導學生通過以下四個層次進行觀察分析:(1)這個加料斗的四個側面是什么形狀;(2)讓學生觀察這個加料斗上下兩個面是空的,從而使學生初步感知;(3)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側面的四個梯形是否是大小形狀完全相同;(4)將這個加料斗沿一梯形的一條腰拆開.讓學生觀察并分析,將抽象化為具體化,使難題迎刃而解。同時,經過這一題的解答,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關于“空間”這一概念的印象,對今后學習體積做了鋪墊。
二、加強直觀教學。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單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直觀上下工夫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還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直觀”具有看得見、摸得到的優(yōu)點,有時能直接說明問題,有時能幫助理解問題,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樂趣。
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這節(jié)課時。讓每個學生把長方體火柴盒的六個面糊上紙,每兩個相對的面糊同樣顏色的紙。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面,教師問:長方體有幾個面?是什么形狀?面與面之間有什么關系?因為學生親自動手糊過火柴盒,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觀察,都能有條有理地把觀察的結果敘述出來,接著再引導學生觀察其它部分。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加了教學活動,興趣很高,爭先恐獲后舉手發(fā)言,最后再由學生將長方體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地敘述一下。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運用準確、簡明的數學用語做出總結,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而且使學生得到的知識進一步深化。
三、重視操作,及時鼓勵,發(fā)展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直觀教具的使用,還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參加實踐操作活動。僅有教師的演示,沒有學生的親自操作,學生獲得的知識比較膚淺,只有讓每個學生都參加實踐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才可能使所有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發(fā)展學習興趣,獲取知識。例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讓學生拿不同大小的圓柱形罐頭。把外面貼的商標紙剪開,展開后看是什么形狀,有的學生按垂線剪開,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按斜線剪開,展開后是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把高瘦的圓體罐頭沿高剪開,展開后是正方形。大家通過動手認識到: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可以是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它們的長(或底)與圓柱底面周長相等,寬(或高)與圓柱的高相等,當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在此基上。導出圓柱體的側面積,等于底面的周長乘以高,這樣學生學得主動、活潑、直觀,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側面積的概念,掌握了計算側面積的公式,而且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在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柱等課時,讓學生在實際操作和答問中。明確思維方式,弄懂算理,學生在研究具體事物時,思維易于發(fā)散,印象極其深刻,學習興趣濃厚。
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教師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的。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喜歡數學,才愿意學習數學,才能學好數學。教師要在學生興趣正濃時。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與技能,學會學習方法,學會解決生活中具體的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來迎接生活。挑戰(zhàn)生活。改變生活,這樣學生才學到了最貼近生活、最有價值、最有特色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