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得新
(青海省互助縣城南學校,青海 互助)
[摘 要]:教育來源于生活實踐,也離不開生活實踐。生活實踐是學習的強大動力源泉,也是磨練學生品性的重要途徑,只有堅持教育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堅持在生活實踐中育人,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確保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關鍵詞]:生活實踐 教育 學生
教育來源于生活實踐,也離不開生活實踐。生活實踐是學習的強大動力源泉,也是磨練學生品性的重要途徑。在十余年的學習和教育過程中,筆者發(fā)現這樣一種現象:有很多的學生在學校時厭惡學習,步入社會后卻變得勤奮好學起來;還有的學生輟學打工幾年后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學習比從前要認真刻苦的多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嘗到了生活的艱辛,明白了知識的重要性,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明白了“書到用時方知少”的道理??蔀槭裁此麄冊缭趯W校就開不了竅呢?因為我們的學校教育脫離了生活實踐。
我們的學校應該是遠離社會的一方凈土,還是應該成為社會的一個縮影?人不能脫離社會生活,學生最終也將成為社會的一員。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因此,學生在學校就應該懂得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則,學校要成為社會生活的實習基地。但是,我們的學生從學校出來以后,基本上都難以適應社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校園生活太過單一了,脫離了社會實際。中國有句俗話說“自古寒家出英才”,這是因為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就嘗到社會的辛酸、生活的艱難,生活告訴了他們必須刻苦讀書,實踐教育他們必須發(fā)奮圖強。試看古今成大事者,莫不是早年就開始生活實踐了。我們的教育一旦脫離了這個根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F在,很多學生在學校除了上課就是玩耍,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管也不想。因為缺乏社會實踐,缺乏生活的磨練,很多學生根本感覺不到學習的作用,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上不思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的還養(yǎng)成了妄自尊大、好逸惡勞的壞習慣;普遍獨立生活能力差,依賴性強。這些現象是比較普遍的,家庭和學校都有一定的責任。這個問題值得每一個教師和家長去深思。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教育無所不在,生活實踐是教育學生的最好課本。新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實踐的作用,體現了我國教育對生活實踐認識的加深。我們要盡量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的原味。我們知道:小孩子的大腦需要各種聲音、色彩、形狀的刺激,才能發(fā)育得更完善。同樣,學生的內心世界總是受外界的刺激而產生相應的變化,一成不變的生活會使他們的頭腦變得麻木。學生的厭學和低能與他們腦力活動領域的單調有密切關聯。學校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實踐經驗越豐富,他的認識就越深刻。生活實踐的內容十分廣泛,如野炊、爬山、社會調查、文藝活動、公益勞動、農務活動、假期打工……生活實踐的形式十分豐富,可以是室外的活動,也可以是室內的活動;可以是集體的活動,也可以是單獨的活動。教師應該根據學校環(huán)境的特點和學生的興趣,組織開展適合的生活實踐活動,不斷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生活實踐給人的影響往往是不易察覺的,從表面看好像沒有什么具體的作用,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內心世界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種教育又往往比我們的課堂講授來得更具體、更深刻。首先,在實踐中學生嘗到了學以致用的快樂,他們開始明白知識的作用,這能加深他們對學習意義的認識,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其次,在實踐中學生的個性會全面地展現出來,這有利于增進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有利于師生關系的融洽。但是我們有的學校為了學生安全,保守地采取禁止一切戶外活動方法;有的老師為了省得麻煩,希望學生每天老老實實上完課就早早回家,拒絕學生提出的各種活動要求。兒童天性好動、愛玩耍,而我們的學校卻在一天天地扼殺他們的童性。正是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正是這種缺乏生氣的教育,讓我們原本幸福快樂的學校在孩子那里逐漸失去了吸引力。 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自然會認識到很多道理和規(guī)律,但是因為學生的思想、能力都不夠成熟,考慮問題難免有些偏激,行為也難免出現錯誤,這些現象都是必然的,教師應該理解。有的教師希望學生總不犯錯,這是不現實的;而有的教師一味責備學生不懂事,這更是不對的。須知學生來學校的原因就是接受教師指點的,學生犯了錯,教師理應幫助他改正,這樣他們才能不斷提高。因此,教師應該正確地對待學生的每一個錯誤,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心愿,再差的學生都會有閃光點。教師的作用不是去直接批評教育,而是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閃光點,以激起學生好的一面去戰(zhàn)勝不良的一面,不斷清除學生內心的雜草。如果學生犯的錯誤具有普遍性,教師可以召開主題班會,引導通過學生通過討論來逐步加深認識。如果學生犯的錯誤只屬于個別性,那么教師只需要單獨對學生進行談話即可。通過一個壞的事件,往往能教育到全體的學生。所以從某種角度講,教師要歡迎學生犯錯誤,因為學生現在多犯些錯誤,將來就可能少犯一些錯誤。
認識來源于實踐,最后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深化。有的教師以為對學生進行了教育,學生就能做好了,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學生屢教屢犯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人的理智和情感,意志和行為往往互相矛盾,而情感又往往戰(zhàn)勝了理智,行為常常顛覆了意志。俗話說“想來容易做來難”,言行一致確實不容易。尤其是學生,身心正在成長,意志還不夠堅強,以前養(yǎng)成了一些壞習慣經過教育后確實很想改,但又缺乏改正的勇氣和毅力。所以學生認識了并不代表學生就做得到了。教師應該做好防范“舊病復發(fā)”的準備。教師在進行了教育以后,在學生認識了以后,還要關注學生的進一步實踐,要堅持負責到底!高明的教師總會在學生克服困難的關鍵時刻,及時為學生鼓勁加油,給學生以勇氣去戰(zhàn)勝自我,這個時候學生是最需要幫助的,教師的鼓勵會令他終生難忘。成功的實踐能給學生帶來無限的信心和動力,激勵學生去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關;失敗的實踐,則往往會加深學生的痛苦和自卑,嚴重影響以后的身心發(fā)展,這種打擊對學生的傷害是最為深刻的。人的個性往往就是在這種戰(zhàn)勝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了解了教育和生活實踐的密切關系,了解了生活實踐對教育的重大作用。我們最終認識到,只有堅持教育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堅持在生活實踐中育人,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確保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